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对实验性老龄小鼠肺结核的免疫预防作用。方法老龄C57BL/6J小鼠30只,随机法分为3组:即无免疫保护组、母牛分枝杆菌菌苗预防组(微卡组)、卡介苗(BCG)预防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0.1ml、母牛分枝杆菌菌苗22.5μg、BCG 0.1 mg皮内注射。4周后将浓度为5×105/ml的H37Rv标准菌株0.2ml经小鼠尾静脉给予攻毒。感染6周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肺脏肺泡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数、肺脏中活结核分枝杆菌定量培养及肺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微卡组和卡介苗组的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分别为(48.81±3.10、3.84±0.37),(48.08±3.72、4.16±0.24)均较无免疫保护组(38.97±3.03、3.25±0.26)显著升高(p<0.01)。而微卡组CD4/CD8比值则低于卡介苗组(p<0.05)。微卡组和卡介苗组的肺脏肺泡巨噬细胞内结核分枝杆菌数、肺脏中活结核分枝杆菌定量培养分别为(2.3±0.5(、1.06±0.25)×105cfu),(2.7±0.6(、1.21±0.37)×105cfu)无免疫保护组(5.4±0.9、(4.07±0.97)×105cfu)减少(p<0.01)。组织病理学显示微卡组和卡介苗组肺脏结核病变以增殖性结核结节为主,无坏死结节;无免疫保护组肺脏则以淋巴细胞结节、坏死结节为主。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可增强CD4T淋巴细胞活性,对实验性老龄小鼠肺结核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评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和草分枝杆菌菌苗对初治涂阳肺结核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18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60例,疗程6个月。第一组为常规抗结核药物+母牛分枝杆菌菌苗,第二组为常规抗结核药物+草分枝杆菌菌苗,第三组为单纯抗结核药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末、2个月末、4个月末、6个月末时痰菌的转阴情况,X线胸片显示病变吸收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末3组病变吸收和痰涂片转阴率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末,母牛分枝杆菌和草分枝杆菌组病变吸收率及痰涂片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母牛分枝杆菌和草分枝杆菌明显改变肺结核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加快病变的吸收和痰菌的转阴速度,两种免疫辅助药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母牛分枝杆菌菌苗预防肺结核的现场流行病学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采取双盲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当年新入学的小学生、初中生和大学生,根据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结果并以个体为对象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种母牛分枝杆菌菌苗(21 684名)和乙肝疫苗(21 421名),经伦理委员会同意,追踪观察3年2组的肺结核发病率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结果 肺结核的发病率实验组为0.14‰,对照组为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1,P=0.031)。过敏性哮喘发生率实验组为0.46‰,对照组为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5,P=0.003);过敏性皮肤病发生率实验组为3.04‰,对照组为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9,P=0.032)。实验组发热反应发生率为6.69‰(151/21 684),对照组为2.75‰(59/21 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71, P>0.05)。结论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对预防肺结核、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皮肤病有较好的现场流行病学效果,且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接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s例耐药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3PaPtVAkZ/15PaPtV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结果治疗8个月,痰菌阴转率治疗组为82.8%,对照组为60.6%;空洞闭合率为82.8%,对照组为57.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母牛分枝杆菌菌苗辅助治疗耐药肺结核,可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痰菌阴转及空洞闭合。 相似文献
5.
母牛分支杆菌菌苗预防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母牛分支杆菌 (Mycobacteriumvaccae)菌苗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发生肺结核的预防作用。方法 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 1周后 ,随机分为 4组 :糖尿病结核组、母牛分支杆菌菌苗免疫组、卡介苗 (BCG)免疫组、联合免疫组 ,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观察母牛分支杆菌菌苗的免疫预防作用。 1个月后自大鼠尾静脉注入标准结核分支杆菌H3 7Rv,H3 7Rv 感染 6周后剖杀大鼠。观察肺脏结核分支杆菌定量培养、结核病变指数、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的结核分支杆菌数 ,并作肺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 母牛分支杆菌菌苗免疫组的病变指数、肺脏结核分支杆菌定量培养、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的结核分支杆菌计数分别为 2 5± 0 7、(4 1± 0 6 )× 10 4 cfu、2 6± 0 9;未免疫组分别为 3 3± 0 5、(9 9± 1 0 )× 10 4 cfu、7 2± 0 7。P值分别为 <0 0 5、<0 0 1、<0 0 1。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母牛分支杆菌菌苗和 (或 )BCG免疫组肺脏结核病变以增殖结节为主 ,无坏死结节 ;未免疫组肺脏则以淋巴细胞结节、坏死结节为主。提示母牛分支杆菌菌苗能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肺结核病变。结论 母牛分支杆菌菌苗对糖尿病大鼠发生肺结核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M.vaccae)是Benicke1964年从母牛乳腺中分离出的无毒非结核分枝杆菌,属RunyonIV群速生菌,但富含与结核分枝杆菌相似的抗原。近20年来国外Stanford等学者对该菌进行长期系列研究以及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均表明具有良好的免疫治疗和免疫预防作用,是迄今较好的结核病免疫调节剂。世界卫生组织20世纪90年代结核病研究与发展规划中,提出结核病化疗法与免疫疗法相结合,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是唯一被推荐的免疫治疗制剂。我国研制的母牛分枝杆菌制剂即“微卡”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治疗菌阳肺结核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评价化疗并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 (微卡菌苗 )治疗菌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将 191例初、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 A、B、C、D组 ,A、C组 (各 5 0例 )分别采用 2 HRZS/ 4 HR和 2 HRZES/ 6 HRE加微卡菌苗方案治疗 ;B组 (46例 )、D组 (45例 )单纯用 2 HRZS/ 4 HR和 2 HRZES/ 6 HRE方案治疗。观察治疗后肺部病灶吸收、痰菌阴转情况。结果 第 2月末痰菌阴转率 :A、B组分别为 96 .0 %和 78.3% ;C、D组分别为 92 .0 %和 6 8.9% ;疗程结束痰菌阴转率 A、B组分别为 98.0 %和 87.0 % ;C、D组 96 .0 %和 77.8%。疗程结束胸片改善有效率 A、B组96 .0 %和 84 .8% ;C、D组 92 .0 %和 73.3%。空洞闭合 A、B、C、D组分别为 83.33%、5 2 .6 3%、78.5 7%、4 5 .0 0 %。结论 微卡菌苗能提高痰菌阴转率 ,促进病灶吸收 ,是一种较好的免疫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 TP)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TP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采用统一抗结核化疗方案2HALZ/6HL2及胸穿抽液,治疗组肌肉注射微卡,每周1次,共3个月,对照组口服强的松6~8周。观察2组病例胸膜肥厚情况及胸液吸收情况,随访1~1.5年;观察微卡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胸膜肥厚率5%,对照组22.5%,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胸液吸收时间19.3d,对照组28.3d,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随访至1.5年各35例,复发率分别为0和8.6%,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卡不良反应:局部硬结1例,低热1例。结论微卡用于治疗TP,能减少胸膜肥厚和黏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和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 (微卡菌苗)在初治菌阳肺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分微卡菌苗治疗组 (A组,84例 )和对照组 (B组,84例 )。 2组化疗方案均为2HRZE 4HR,A组加用微卡菌苗治疗 2月,B组不用微卡菌苗。结果 A组第 1月涂片阴转率36.9%,培养阴转率 47.6%;第 2月涂片阴转率 79.8%,培养阴转率 85.7%。B组第 1月涂片阴转率19.0%,培养阴转率 17.9%;第 2月涂片阴转率 53.8%,培养阴转率 67.9%。前 2月痰菌阴转率A组显著高于B组 (P<0.01 )。疗程满 6个月后A组涂片阴转率 98.8%,培养阴转率 97.6%;B组涂片阴转率 96.4%,培养阴转率 97.6%。A组和B组治疗 6个月痰菌阴转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病灶吸收好转及空洞缩小关闭速度,A组优于B组。A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随访A组和B组的细菌学复发率分别为 1.3%和 2.6% (P>0.05)。结论 微卡菌苗能改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快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及空洞缩小关闭的速度,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微卡菌苗可用作初治菌阳肺结核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 TP)中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TP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采用统一抗结核化疗方案2HALZ/6HL2及胸穿抽液,治疗组肌肉注射微卡,每周1次,共3个月,对照组口服强的松68周。观察2组病例胸膜肥厚情况及胸液吸收情况,随访11.5年;观察微卡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胸膜肥厚率5%,对照组22.5%,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平均胸液吸收时间19.3 d,对照组28.3 d,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随访至1.5年各35例,复发率分别为0和8.6%,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微卡不良反应:局部硬结1例,低热1例。结论微卡用于治疗TP,能减少胸膜肥厚和黏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母牛分支杆菌菌苗(微卡)对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配对分组法将80例糖尿病患者分入微卡治疗组(M组,40例)和对照组(C组,40例)。两组常规使用降糖药及饮食控制血糖。M组加用微卡治疗3个月,C组不用微卡。结果M组未见微卡对血糖控制等产生不良影响,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改善,治疗后M组T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CD3、CD4显著升高(P〈0.001),CD8显著下降(P〈0.05);PPD皮试阳转率M组较C组显著提高(P〈0.05);近2年观察M组无1例发生肺结核,C组有4例发生。结论微卡临床使用安全,有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对并发肺结核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母牛分支杆菌预防尘肺并发结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母牛分支杆菌预防尘肺并发结核的作用。方法大鼠染尘2周后用母牛分支杆菌免疫,免疫1个月后自大鼠尾静脉注射H37Rv结核分支杆菌感染,3个月后处死动物。评价指标为结核病变指数;肺脏结核分支杆菌定量培养;肺泡巨噬细胞中结核分支杆菌计数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尘肺结核+母牛分支杆菌组其病变指数、肺脏结核分支杆菌定量培养和肺泡巨噬细胞中结核分支杆菌计数分别为2.6±0.5、(4.40±4.00)×104CFU、7.2±3.2。而对照组分别为3.1±0.3、(18.9±18.2)×104CFU、12.5±6.3。P值分别为<0.05、<0.01、<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尘肺结核+母牛分支杆菌组结核病变以增殖结节、淋巴样结节为主,而对照组以坏死结节为主。结论母牛分支杆菌对大鼠实验性尘肺有较好预防并发结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评价母牛分支杆菌菌苗(微卡苗)对结核菌感染健康人群PPD皮试强阳性者预防性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18~45岁PPD皮试强阳性健康人群分为微卡苗注射组、口服INH组和未处理对照组,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的PPD皮试反应变化及发病情况。结果 治疗后较治疗前PPD反应:微卡苗组硬结平均直径显著减小(P<0.01),出现水泡、坏死者显著减少(P<0.01),INH预防组和未处理对照组二者变化较小(P>0.05)。观察1年微卡苗预防组无1人发病,INH预防组发病1例,未处理对照组发病4例。结论 微卡菌苗对结核菌感染者有较好的预防性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评价注射用牛母分枝杆菌(微卡)治疗初治肺结核合并尘肺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方法将91例肺结核合并尘肺患者归为对照组,将84例肺结核合并尘肺患者归为试验组。对照组及试验组均给予2H3R3Z3E3/4H3R3方案进行治疗,但试验组同时加入微卡治疗;我们收集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肺部病灶吸收,痰菌转阴的相关数据,评价两组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卡在辅助治疗初治肺结核合并尘肺患者有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肺部病灶吸收。 相似文献
15.
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在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评价母牛分支杆菌菌苗 (微卡 )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tuberculous pleurisy,TP)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 70例 TP患者分为治疗组 (35例 )和对照组 (35例 )。两组均采用统一抗结核化疗方案 2 HAL Z/6 HL2 及胸穿抽液 ,治疗组肌肉注射微卡每周 1次共 3个月 ,对照组口服强的松 6~ 8周。观察两组病例胸水吸收情况及胸膜肥厚情况 ,观察微卡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胸膜肥厚率 2 .9% ,对照组 2 2 .9%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治疗组平均胸水吸收时间 19.5天 ,对照组 2 8.2天 ,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 ;微卡副作用有 :局部硬结 1例 ,低热 1例。结论 微卡能明显加快胸水吸收 ,降低胸膜肥厚率 ,用药安全 ,用于治疗 TP是一种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微卡配合治疗复难治结核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微卡配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复难治菌阳肺结核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方法将43例复难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微卡+PaVZTH1321SM/15微卡+PaVZTH132122例(Z用药9月取消),对照组:3PaVZTH1321SM/15PaVZTH132121例(z用药9月取消)。结果治疗3、6、9、15个月痰菌阴转率治疗组为50%,72.7%、81.8%、86.4%,对照组为38.1%、57.1%、61.9%、66.7%(P〈0.05);治疗3月末胸片上治疗组与对照组病灶吸收率分别为31.8%、14.3%(P〈0.05);空洞闭合率为50%、33.3%(P〈0.05);治疗组在治疗3月末临床咳嗽、低热、乏力、盗汗消失率为94.4%、90%、100%、80%,对照组为81.3%、71.4%、80%、60%(P〈0.05);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微卡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复难治结核病较单用抗结核药治疗痰菌阴转、胸片病灶吸收和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要好,是理想的结核病免疫治疗制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