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17岁,2003年5月因盗汗、乏力、反复咳嗽1年,伴发烧1周,在某医院经静脉滴注“青霉素、双黄连”治疗。5d后体温正常,咳嗽、咳痰减轻。化验血常规正常。拍X线胸片:两肺中可见斑片状阴影,提示肺结核。来我中心结防科就诊。PPD试验(++),痰涂片检查未检出抗酸杆菌。予继续抗炎治疗观察,经静滴“氧氟沙星、先锋霉素V号”10余天后,复查X线胸片,显示:肺部病灶仍无改变。考虑涂阴肺结核,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拟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服药前患者否认药物过敏史及肝肾疾病史(当时未查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OTS策略下一线抗结核药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服用一线抗结核药导致肝功能损害的患者病例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酗酒、服药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出现肝功能损害66例,发生率为13.1%。约91.5%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在服药1个月内,年龄偏大和既往有肝病及酗酒史的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几率增高。共有63例患者通过对症处理、更改治疗方案后最终完成疗程,有1例拒治,有2例因肝衰竭死亡。结论强化期患者及既往有相关病史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较高,治疗前能够综合判定患者是否属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高危人群,并积极监测及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患者的护理。方法对56例抗结核治疗中发生白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心理、安全、饮食、病情观察、预防感染等几方面护理。结果本组均顺利度过抗结核药物毒性反应,白细胞恢复正常,继续至疗程结束,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患者应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门诊护理.方法 针对大多数结核病患者居家治疗的特点,进行患者及家属结核病防治知识系统性整体教育、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心理护理,指导家庭护理,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治疗与护理.结果 382例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除6例入院,1例转院,其余均在门诊接受治疗.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和合理的护理,能减轻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程度,使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药物是引起肝功能损害的最常见药物[1]。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药物性肝损害,这种情况在合并有乙肝病毒感染、糖尿病、营养不良、HIV/AIDS患者及老年患者中显得尤为突出。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认识及防治水平,笔者对2010~2011年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肺结核患者61例, 相似文献
8.
临床表现 患者,男,汉,57岁。因咳嗽咳痰、低热盗汗,伴乏力、纳差、消瘦2周余,于2009年1月22日前往定点诊疗医院就诊,X线胸片示两上肺结核,进一步进行痰涂片检查结果示抗酸杆菌(3+),PPD(++),确诊为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例,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按短程化疗初治涂阳方案:2HRZE/4HR给予每日顿服抗结核组合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加用葡醛内酯对免费抗结核组合药治疗HBsAg(-)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治疗111例肺结核患者,按单纯随机抽样分为观察组56例,使用抗结核组合药抗结核,同时加用保肝药葡醛内酯保护肝脏;对照组55例,单用抗结核组合药抗结核,在治疗期间观察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发生肝功能异常5例,异常发生率为8.93%,对照组发生肝功能异常13例,异常发生率为2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结论葡醛内酯对抗结核组合药治疗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表现患者,男性,71岁。因乏力、纳差、尿黄进行性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2009年7月30日意外摔倒致右侧第10肋骨骨折。CT检查时发现:左肺结核。痰涂片抗酸杆菌(+),PPD(++),结核蛋白芯片:LAM(+),38 kD(+)。患者低热(38·0℃),轻微咳嗽,无盗汗。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阿米... 相似文献
12.
抗结核组合药对HBVM阳性肺结核病人肝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抗结核组合药对HBVM阳性肺结核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比较HBVM阳性和阴性肺结核病人组合药治疗前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HBVM阳性病人肝损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P〈0.01);其中“模式Ⅰ”与“模式Ⅱ”病人肝损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模式Ⅰ+Ⅱ”病人肝损率比“模式Ⅲ”高(P〈0.05)。结论 组合药致肝功能损害,HBVM阳性病人比阴性多见,尤以“模式Ⅰ、Ⅱ”病人更易发生,可能与用药前肝脏病理损害严重程度有关。应慎用组合药并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防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我所于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病人中,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165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总结治疗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最佳疗效。方法对于ALT在80~150单位之间且无临床症状者继续使用原治疗药物,并加用护肝降酶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或ALT升高在150单位以上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对肝脏损害大的药物,并辅以保肝降酶治疗,待ALT转为正常时,再逐渐加用抗痨药物,每周复查肝功能。结果本组165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虽然抗结核药物可引起严重肝损害,但只要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适当处理是可以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并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的。临床上预防和早期发现药物性肝损害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理,对完成抗结核全程化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2 7岁 ,农民。于 2 0 0 0年 3月 2 5日出现发热(39℃ ) ,应用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双黄连等药物治疗无效 ,并出现咳嗽、气短 ,有时头痛。 5月 2日在某省级医院诊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 ,应用 INH0 .4 g,1次 / d;RFP g,1次 / d;PZA0 .5g,3次 / d,口服 ,SM 1.0 g,1次 / d;肌注 ,治疗 1个月仍发热。 6月 8日来我院住院治疗。既往无风心病史。入院查体 :T38.5℃ ,P 98次 / min,R 2 1次 / min,Bp 16 / 10 k Pa,双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口罗音 ,心浊音界无扩大 ,心率 98次 / min,律整 ,心音有力 ,未闻及杂音 ,肝脾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结核组合药对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HBV-M阳性和HBV-M阴性结核患者组合药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36例患者中HBV感染24例占24/36(66.67%)。明显高于一般人群HBV感染率;HBV-M阳性组同HBV-M阴性组比较,前者疲乏、肝功能损害明显,预后较差,P<0.05,但发生肝损害的时间较迟,HBV阳性组15例停用全部抗结核药物仍有7例病情继续加重。结论:MBV-M阳性的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机制可能主要以HBV为主,化疗药物(如:利福平)可能起到打破免疫耐受作用。应合理应用利福平,长期监测肝功能,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抗结核板式组合药是我国实施DOTS策略中被广泛使用的免费抗结核药物,其治疗方法为大剂量间歇疗法。我市在使用过程中先后发生2例肝功能衰竭病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39岁。因“咳嗽、潮热、盗汗14个月,并皮肤紫癜3d”入院。1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血、每天约10ml,伴有潮热、盗汗及纳差,1个月前曾在外院诊断为“肺结核”予“HRZE”抗结核治疗,3d前患者出现皮肤瘀点及瘀斑。既往曾有“磺胺”过敏史。入院查体:慢性病容,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分布的瘀点及瘀斑,尤以下肢为甚。X线胸片示右上肺团块状影,胸部CT示双上肺点片及团块状影,ESR34mm/h、血象Hb 75g/L,WBC4.8×10^-9/L、BPC24.0×10^-9/L。诊断双上肺结核,痰涂(+)并血小板减少症。入院后停用抗结核药,加用强的松10ml,每日3次治疗,1周后血小板升至132×10^-9/L、考虑RFP所致的可能性大,HZE治疗观察,10d后血小板降至40×10^-9/L,停用INH后1周BPC恢复至124×10^-9/L,改用RZE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肺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与年龄、性别、肝脏疾患、饮酒史有关。结论抗结核药不可避免均造成肝损害,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肺结核病人在抗结核化疔中肝损害的治疗对策及如何完成疗程,我们于1995年1月至1997年4月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6例,在保肝治疗的同时,继续原治疗方案或改用对肝损害较小的方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