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与100例急诊病危对照组做对比,对我院100例急诊病危观察组院内安全转运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率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坠床率、意外脱管率、供氧中断率、病情恶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75%)显著高于急诊病危对照组(47%)(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具有重要意义,能降低急诊病危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本院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实施常规院内转运;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本院50例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以往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再针对性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对比两组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0%,相对于对照组的33.33%有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院内转运过程中死亡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分别为4.00%、0.00%,与对照组的16.00%、10.00%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可有效减少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接受初步诊断和治疗后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的128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吸氧、输液、平车护送等常规院内转运护理,观察组给予院内转运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中病死率为1.56%,低于对照组4.69%(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意外发生率为4.69%,低于对照组12.50%(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中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13%,低于对照组14.06%(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79.69%(P<0.05)。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内患者安全转运质量持续改进方法及其优势,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危重症转运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转运的1 600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12年8月-2014年8月采取三级预警系统管理方案控制转运的2 050患者例为观察组。通过比较两组间科室满意率、转运意外发生率、转运并发症发生率,对试用改进方法后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有输液管道异常76例、引流管异常44例、气管插管异常45例、供氧中断90例、着凉89例,其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转运途中发生并发症有生命体征改变90例、呼吸困难14例、血压骤降或休克23例、严重心律失常13例、心搏呼吸骤停6例、痰阻致窒息5例、意识改变12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科室间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三级预警系统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急诊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纳入急诊科转送诊断性检查或专科住院治疗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120例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60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指导急诊转运,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方案指导急诊转运。比较2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转入科室不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护理人员技能评分。 结果 观察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065,P=0.024),转入科室不满意率为1.6%、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13.3%、10.0%;观察组护理人员技能总分为(93.7±10.3)分,高于对照组的(82.2±13.5)分(t=2.623,P=0.014)。 结论 在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急诊转运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意外事件及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提升急诊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 比较2组间院内转运时间、护理意外和病情恶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观察组为(31.9±5.3)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2±7.6) min.观察组护理意外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标准化转运流程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住院,且完成院内转运至CT检查区域的危重症患者60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观察组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进行转运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转运护理。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时突发抽搐或烦躁不安、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心率波动>20%、导管意外滑脱或堵塞、输液管脱管或堵塞、氧气不足、仪器设备故障、药品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1.3%(4/300)、7.0%(21/300)、4.7%(14/300)、0.3%(1/300)、8.3%(25/300)、0.3%(1/300)、0.7%(2/300)、0.3%(1/300),低于对照组的4.0%(12/300)、22.3%(67/300)、9.3%(28/300)、3.0%(9/300)、19.3%(58/300)、2.7%(8/300)、3.3%(10/300)、6.0%(18/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整体满意率为91.9%(262/285),高于对照组的69.0%(187/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能有效降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对比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6个月及实施6个月后急诊患者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发生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安全管理、急救药品器械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转运方法,观察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HEL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规范行为和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29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安全转运管理;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13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SHEL模式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转运行为规范性、转运意外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物品准备不完善、未通知目的科室、未约束患者、转运方式不合理和转运交接不清楚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输液管脱落、供氧中断和设备仪器故障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EL模式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明显改善转运行为规范性,降低转运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安全核查表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院内转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8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20年7月-12月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18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院内转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安全核查表。比较2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转运纠纷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26.452,P<0.001);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t=47.455,P<0.001);转运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553,P<0.001)。结论安全核查表应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转运中,可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减少转运纠纷,提升患者转运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临床路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慧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8):26-27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7月行院内转运急诊危重症患者153例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院内转运方式进行;将2010年8月~2011年1月同类患者142例设为实验组,采取院内安全转运临床路径,比较两组转运途中意外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和转运病死率。结果:实验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而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死亡。结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转运路径不仅能有效降低转运意外发生率和转运病死率,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接收科室满意率,进一步提高院内转运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效、安全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以保障转运工作的顺利进行。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2025例危重症患儿为对照组,采用原有院内转运流程,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实地调查,找出医院院内转运存在的问题细节。根据院内转运存在的问题细节,进行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制定完善的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流程图。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2700例危重患儿为试验组,采用再造后的院内转运流程。比较转运意外发生情况、转运行为的规范性,评估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结果 2组均无一例意外受伤(跌倒、抓伤、坠床)。试验组输液管堵塞、回血,导管脱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途中出现病情变化未及时处理和沟通不到位引起投诉或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医务人员转运行为的规范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医护人员对再造后流程的满意度及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均≥90%。结论流程再造使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更符合高效、安全的标准,可有效提高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模块管理方法对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2017年6月院内危重症转运患者为对照组(n=1285),将2017年7月-2017年12月院内危重症转运患者为观察组(n=1794),分别应用传统管理方法转运和应用模块管理方法转运。比较两组护士安全转运管理措施执行准确率、转运意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执行安全转运管理措施不准确138例,其中转运前准备45例、转运时监测32例、转运时交接28例、转运意外应急处理18例、转运后质控及上报15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转运过程发生意外310例,其中输液管道异常36例、仪器故障2例、引流管异常1例、气管插管异常1例、氧流量不符15例、病人病情加重或出现不适255例,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诊科院内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实行分模块管理,可提高转运安全管理质量,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方法:2010年1~12月急诊科实施院内转运2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2009年1~12月转运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送,观察组实施转运前、中、后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转运缺陷发生率1.43%,护理纠纷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的8.33%,3.33%;检查等待时间(0.23±0.34)min,转运时间(10.53±4.43)min,短于对照组的(2.87±1.85)min,(10.53±4.43)min;转送科间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5.56%(P〈0.05),结论: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避免和减少心血管老年住院病人发生院内跌倒,降低院内跌倒发生率。[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0月心内二科住院病人1 178例为对照组,2016年1月—2016年10月心内二科住院病人1 16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防跌倒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防跌倒护理基础上应用风险管理程序。比较两组病人的跌倒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跌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95%vs 2.37%,χ~2=7.272 5,P0.05)。[结论]风险管理程序贯穿心血管老年病人住院过程,可有效降低心血管老年住院病人院内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化疗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收治80例行深静脉导管治疗的化疗患者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护理风险管理。选取2014年1月~12月收治80例行深静脉导管治疗的化疗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意外风险事件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依从性、穿刺成功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导管滑脱率、导管堵塞及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流感染、血栓、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肢体肿胀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化疗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及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置管依从性及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质量循环管理程序(PDCA),提高胃肠减压患者胃肠减压的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与非计划性拔管率,提升患者满意率。方法对94例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从置管前1d至拔管,置管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胃管意外滑脱率。结果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25例(53.2%),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38例(80.9%);对照组胃管意外滑脱9例(19.2%),观察组有2例(4.3%)。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能有效地提升一次性留置胃管成功率,降低胃管意外滑脱率的发生,增进患者的舒适度,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研究探讨PDCA循环在机采血小板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将2015年7-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484例设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将2016年1-6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22例设为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风险管理。机采科医护人员则随分组时间段亦相应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医护人员风险认知能力、献血者满意率、献血者抱怨与投诉率、工作缺陷与差错率。观察组医护人员对风险因素的一般认识、风险管理的认识、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对风险管理的行为意向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8,20.53,21.38,24.74,均为P0.05)。对照组献血者满意率94.83%,抱怨与投诉率5.17%,工作缺陷与差错率2.48%;观察组献血者满意率99.23%,抱怨与投诉率0.77%,工作缺陷与差错率0.38%。两组献血者满意率、抱怨与投诉率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6,P0.05);两组工作缺陷与差错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042,P0.05)。在机采血小板风险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能够明显提高医护人员风险认知能力和献血者满意率,明显降低献血者抱怨与投诉率、医护人员工作缺陷与差错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