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了NICU中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实施经验。通过对702例早产儿成功实施母乳喂养,认为通过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遵循规范的方法,指导乳母正确收集母乳,合理储存及运送母乳,经由NICU中的专人接收、储存并喂养早产儿,是安全且可行的。未发生母乳相关性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母婴分离情况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新生儿院外母乳采集、储存和转运的情况,为制订适合我国医疗环境的住院期间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管理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10-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新生儿的母亲20例为访谈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的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院外管理情况可以归纳为5个主题:母乳采集前相关清洁准备差异化;自行选择母乳采集的设备;母乳采集的技巧掌握不足;无法控制母乳采集的质量;期望得到医护人员专业支持。结论针对NICU院外母乳的收集、储存、运送等诸多环节,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要应用最新、最佳的证据为产妇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提高NICU的母乳喂养成功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质量改进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南京市妇幼保健院NICU收治的7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作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母乳喂养管理和宣教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母乳喂养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增设人力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加大产妇及家属的宣教力度及加强院感监测共五个方面进行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比较两组VLBWI住院期间母乳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静脉营养时长、住院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亲母母乳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体质量增长速率较对照组有所提升,静脉营养持续时间及总住院时长较对照组有所缩短,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及视网膜病变(ROP)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可提升NICU住院VLBWI纯母乳喂养率,促进...  相似文献   

4.
周梅  付利珍 《全科护理》2020,18(7):860-864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NICU住院2 793例患儿,成立多学科团队管理小组管理NICU母乳喂养,统计分析期间NICU母乳喂养率,比较入院与出院时家长母乳喂养知识水平、培训前后医护人员母乳喂养知识水平。[结果]2016年、2017年母乳喂养率持续提升,从21.93%提升至64.47%;培训后医护人员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为(94.08±1.98)分,高于培训前的(68.02±3.74)分(P0.05);出院时家长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为(65.63±3.00)分,高于入院时的(44.70±3.11)分(P0.05)。[结论]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NICU母乳喂养率,提升医护人员母乳喂养知识水平与家长母乳喂养意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开展以"提高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为主题的QCC活动,活动前,收集NICU住院患儿69例进行调查分析,找到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活动后,同样收集69例NICU住院患儿,比较活动前后住院患儿和出院1个月母乳喂养率。结果:开展QCC活动后,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率、出院后1个月母乳喂养率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以"提高NICU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为主题的QCC活动,有利于提高住院和出院后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使患儿家属坚定母乳喂养信念;同时QCC活动的开展,提高圈员运用QCC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母婴分离新生儿母乳喂养规范化管理的做法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5年1-5月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74例新生儿为观察组,2014年1-5月收治的150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新生儿家属母乳采集方法的培训及储存知识的宣教等,评价并比较两组新生儿母乳采集储存的情况及住院期间、出院后1个月的母乳喂养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母乳采集储存的正确率及住院期间、出院后1个月的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强母婴分离新生儿母乳喂养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新生儿家长掌握正确的母乳采集储存方法,保障新生儿母乳安全,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患儿母亲母乳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探讨其解决方案。[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00例患儿母亲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儿母亲一般资料及母乳喂养知识的来源及掌握情况。[结果]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与母亲年龄、受教育程度、孕产史及居住环境呈正相关,母乳知识来源中医务人员宣教只占14%。[结论]患儿母亲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母乳喂养知识,医务人员应运用多种媒介加强对孕产妇的母乳喂养宣教,使其掌握系统的、科学的母乳喂养知识,并正确处理母乳喂养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系统化健康宣教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3月227例NICU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实施早产儿母乳喂养常规健康宣教;将2015年1~3月214例NICU早产儿作为研究组,实施早产儿母乳喂养系统化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情况。结果:研究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产儿住院期间母乳与配方混合喂养率、母乳喂养率、7 d内开始母乳喂养率、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属缺乏早产儿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需普及健康宣教。建立与实施早产儿母乳喂养科学、可行的系统化健康宣教可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率,减少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建立母乳库的运行实践与体会。[方法]对2013年8月1日—2014年7月31日母乳库捐献人、捐献量及受捐患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母乳库运行1年期间共有207位产妇累计捐献母乳260555 mL,264例早产儿住院期间接受母乳或捐献母乳喂养。[结论]母乳库的建立提高了 NICU 住院早产儿的母乳喂养率,但运行仍面临一定的困难,呼吁政府、社会、医院同心协力,不断推进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0.
李润梅 《全科护理》2009,(2):144-144
我院自1998年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尤其是产妇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的偏见,医务人员对母乳喂养的重视不够,母乳喂养很难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母乳喂养有助于婴儿发育及增进母婴感情,保护婴儿和母亲健康。母乳中含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含多种抗体能抵御疾病。母乳中的乙磺酸能促进婴儿大脑细胞的发育,所以医护人员应支持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1.
李润梅 《家庭护士》2009,7(2):144-144
我院自1998年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尤其是产妇住院期间的母乳喂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母乳喂养的偏见,医务人员对母乳喂养的重视不够,母乳喂养很难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母乳喂养有助于婴儿发育及增进母婴感情,保护婴儿和母亲健康.母乳中含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含多种抗体能抵御疾病.母乳中的乙磺酸能促进婴儿大脑细胞的发育,所以医护人员应支持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童症监护病房(NICU)患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方法:选择在NICU住院母乳喂养失败的24名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访谈,总结分析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结果:母乳喂养失败最主要原因是家长因患儿住院期间不方便母乳喂养导致母乳喂养失败,其次是产妇因母乳少或无母乳导致母乳喂养失败。结论:针对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及合理支持,以提高NICU住院患儿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立体框架教育在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立体框架教育实施前(2018年2月~7月)和实施后(2018年8月~2019年1月)于我院分娩且入住NICU的早产儿及其家长各42例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新生儿及其家长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教育。试验组接受立体框架教育模式干预。并对两组干预后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早产儿家长干预后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度评分、母乳喂养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早产儿干预后以母乳为第一口奶喂养率、娩出后14日纯母乳喂养率、出院节点纯母乳喂养率、在院时母乳摄取量/总摄取量在50%以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立体框架教育模式开展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教育活动,可显著改善早产儿家长母乳喂养知识与态度,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提高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母乳喂养率的方法。方法设立早产儿母乳喂养专职宣教护士,对在产科住院的早产产妇进行床旁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指导,对出院早产产妇每天电话督促挤奶和送奶,动态监测每日送奶量。结果实施健康宣教后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率由实施前的62.5%提高到76.53%(P0.05)。结论设立早产儿母乳喂养专职宣教护士可提高早产儿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改编现有指南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方法 以指南改编方法为指导,结合我国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临床实践现况,系统检索现有的母乳喂养相关指南及系统评价,采用AGREE Ⅱ评价指南,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证据内容的遴选和整合;对改编后形成的指南进行可用性调研和专家外部评审。结果 共纳入10份指南、3份证据总结和4份系统评价,改编形成的《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循证指南》共包含83条证据,内容涉及母乳喂养的倡导、母乳筛选、采集、存储、运送、接收、相关操作、质量管理8个方面,可应用性好,专家评审一致推荐使用。结论 指南改编形成的高质量的证据资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闭环式管理模式对提高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早产儿作为干预主体,成立母乳喂养促进小组,以提高母乳喂养率为目标,采取闭环式管理模式对早产儿母亲及家庭从入院即开始进行泌乳指导;建立住院新生儿家庭与医护互动微信平台;使用母乳日记鼓励产妇详细记录泌乳情况,并由专业泌乳指导护士评估并给予指导;通过电话回访获取不送乳家庭原因,给予指导。结果早产儿家庭每月日平均母乳喂养率由40.56%升至65.77%。以季度为单位,比较母乳喂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母乳喂养专业团队运用闭环式管理模式能切实有效提高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7.
陈利芬 《当代护士》2018,(2):116-118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体重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早产极低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出生早产儿为对照组,2016年早产儿为实验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措施,对实验组实施母乳喂养管理,进行入院宣教、母乳采集、母乳储存及母乳转运一系列管理,建立早产极低体重儿从入院到出院的母乳喂养支持方案。比较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1)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生后Apgar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母乳喂养情况比较,实验组首次接收母乳日龄短于对照组,住院期间达到全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极低体重儿进行住院期间的母乳管理可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家庭病房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镇江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低体重儿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冷藏母乳人工奶瓶喂养,观察组于家庭病房内由患儿母亲亲自母乳喂养。对比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时间、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长、6个月龄纯母乳喂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时间、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及患儿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6个月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在NICU内建立母乳喂养家庭病房可有效提升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效果,缩短患儿住院时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家庭病房母亲亲自母乳喂养低出生体重儿的效果。 方法 将66例母乳喂养的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n=34)和对照组(n=32),实验组在NICU住院期间母亲在家庭病房中亲自母乳喂养患儿;对照组用冷藏母乳人工用奶瓶喂养。收集并记录两组患儿喂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及6月龄时母乳喂养情况。喂养状况指标包括喂养不耐受情况及达到全胃肠营养的时间。 结果 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和达到全胃肠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及6月龄时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NICU家庭病房中,母亲亲自母乳喂养低出生体重儿可改善患儿喂养状况,减少喂养不耐受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提升家长满意度,提高6月龄时纯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的实施对全面提高母乳喂养质量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PDCA循环方法,制订持续质量改进设计表,确定实施方案,强调全员参与.结果 实施1年来使母乳喂养质量持续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从原来的95%提高到99%.结论 运用PDCA循环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增强了科室凝聚力,促进了护理人员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