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进行肿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法 应用FMEA模式前瞻性分析评估肿瘤患者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的失效模式、潜在风险因素与危害影响,选择其中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PRN)较高的失效模式,制定系统性改进方案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护士PICC导管相关知识与维护技能、患者导管自护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结果 实施FMEA管理后,观察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明显下降,护士PICC导管相关知识与维护技能优秀率明显提高,病人导管自护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FMEA对PICC护理流程进行前瞻性系统管理,对于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小组规范管理的成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7):2064-2066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小组规范管理的成效.方法 建立PICC护理管理组织,建立PICC护理管理和会诊制度及流程,建立PICC的培训考核体系及PICC患者维护档案.结果 规范管理前后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异位后复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成PICC相关护理科研2项,其中1项获荆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华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护理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PICC相关论文11篇.结论 结论PICC小组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异位后复位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护理科研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模式管理在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12月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风险管理,观察组实施FMEA模式管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FMEA模式引入临床PICC置管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法在PICC置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3月行PICC置管的122例患者,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找出PICC置管操作及维护中所有的失效模式和潜在的风险原因,计算风险数(RPN)值,对优先风险数(RPN)值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实施后观察效果。结果 FMEA法干预后PICC置管操作及维护中所有的失效模式RPN值均明显下降,PICC置管成功率为95.08%;一次置管成功率达85.25%,并发症发生率为9.84%。结论采取FMEA法干预可提高护理人员置管技术、有效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对护理人员在全程管理与护理服务特殊性关键流程中起指导作用,使得问题解决及时,保证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颅脑外伤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运用FMEA找到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潜在失效模式,选取优先风险系数(RPN) 125分的失效模式,分析其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实施FMEA前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实施FMEA后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各失效模式的RPN值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各失效模式RPN值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运用FMEA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置管护理,可减少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肿瘤PICC置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肿瘤PICC置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庭延续性护理,并予电子系统追踪护理,分析两组导管并发症和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因并发症而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维护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实施规范化管理前)住院的PICC置管患者86例设为对照组,将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实施规范化管理后)住院的PICC置管患者102例设为观察组。观察组组建PICC置管维护小组,对PICC置管维护实施规范化管理。观察两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维护技术实施规范化管理,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置管及留置期间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对减少PICC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运用失效模式效应分析(FMEA),寻找PICC非计划拔管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从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被发现的可能性、失效的严重性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计算RPN值;风险优先排列;计划优化流程;进行前瞻性的行为干预.应用FMEA前选择8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FMEA后选择9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2组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结果 2组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运用失效模式分析能有效地降低PICC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互动达标理论在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中心进行PICC置管的87例老年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患者按照置管流程进行PICC置管,置管后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组建互动达标理论干预护理小组,由静脉输液治疗护理中心护士长对护理小组的4名专科护士进行互动达标理论知识培训,护士、患者、患者家属三方协同制定自我管理目标,对患者实施互动达标理论干预。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自我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动达标理论的应用能够提高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PICC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预防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3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行PICC置管患者154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2月~2014年1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行PICC置管患者157例设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神经外科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结果: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PICC导管留置期间非计划性拔管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2618-2619
选取于我院PICC门诊进行导管维护的肿瘤科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于导管门诊给予PICC置管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措施。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PICC置管治疗过程中非计划拔管率、堵管发生率,及肿胀、渗血、感染、血管损伤和导管滑出等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另外,对患者进行调查,了解并比较患者护理前后对PICC置管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对治疗的满意率、依从性。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与堵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胀、渗血、感染、血管损伤及导管滑出等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PICC置管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率及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个性化护理可降低PICC置管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都较高,值得进一步在导管门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品管圈"在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成立由8名护理骨干组成的"护理品管圈",确立"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活动主题,对护理品管圈成立前行PICC置管的1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导管留置期间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汇总,并提出改进对策,对品管圈成立后行PICC置管的123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结果:PICC导管留置期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由9.8%下降到2.4%。结论:"护理品管圈"降低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显著,并提高了护士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肿瘤PICC置管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肿瘤PICC置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分析两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和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性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PICC置管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可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因并发症而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进行ICU患者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防范管理,以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的优先风险数值(risk priority number,RPN)最高的10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比较实施FMEA前后RPN值和患者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别。结果实施FMEA后10个失效模式的RPN值均较前明显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实施FMEA管理前的3.69%下降到1.44%,两组比较,χ~2=4.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充分应用FMEA找到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订改进措施,规范护理操作程序、严密监护和适时拔管撤机对于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应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就诊的患儿180例,患儿均给予PICC穿刺置管,随机将患儿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风险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置管成功率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应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风险管理中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儿置管期间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PICC置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度和护理投诉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 05),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以及家属对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采取以问题为中心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非计划拔管、并发症发生和护理纠纷,改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品管圈活动的预见性护理在降低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非计划拔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肺癌PICC置管患者100例,依据随机表分为品见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品见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品管圈活动的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PICC置管维护依从性、并发症、非计划拔管情况。结果品见组PICC置管维护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 0.05);品见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品见组PICC置管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基于品管圈活动的预见性护理可提高肺癌PICC置管患者维护依从性和减少置管并发症,有利于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减少乳腺癌患者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12月本科室的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实施前组,2016年7~12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实施后组。实施前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后组给予品管圈护理模式。分析两组患者PICC置管术后的并发症情况,对比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乳腺癌PICC并发症的效果、非计划拔管率及留置时间。结果实施前组出现PICC并发症的例数为40例,发生率为50.0%;实施后组出现PICC并发症的例数为10例,发生率为12.5%;实施后组的非计划拔管率7.5%低于实施前组的21.3%,实施前组的留置时间(112.6±24.3)d短于实施后组的(176.7±3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乳腺癌PICC置管管理中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置管技术水平、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意识,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护理风险.方法 以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100例PICC患者为实验组,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计算风险顺序数(RPN)值风险排列,根据RPN值的大小判断确定计划,改善后指导临床操作和护理.以莘庄卫生服务中心、闵行区肿瘤医院PICC置管98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分组对照.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x2检验比较实施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管理模式PICC置管护理风险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应用FMEA可降低PICC置管后的护理风险:局部/全身感染数,渗血、出血、过敏、机械性静脉炎、置入过深、置入颈静脉、折入腋静脉、堵管、导管滑脱、送管困难、穿刺失败等的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FMEA降低了PICC置管护理风险,减少了医疗纠纷,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因PICC并发症而产生的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98例行PICC置管化疗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2013年7月~2013年12月的10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应用无缝隙护理方法进行PICC置管护理,包括无缝隙护理团队的建立、明确各级人员职责、成员的培训教育、无缝隙护理方法的实践;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静脉炎、感染、堵管、导管移位发生率及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无缝隙护理方法进行PICC置管护理,可保证导管维护的规范化、标准化、连续性,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