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品管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方法:开展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对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的停留时间进行了调查,分析原因,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对策。观察品管圈活动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合格率由活动前的53.66%提高至78.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绿色通道停留时间中效果显著,有效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率,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圈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缩短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时间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主题选定后进行现况把握,目标设定,分析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D-to-B)延长原因,制订对策并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D-to-B时间、入医院大门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确诊到签介入同意书时间、导管室启动到开放时间,入导管室到造影开始时间及D-to-B达标率。结果活动后D-to-B时间明显缩短,中位数由95min下降到85min,D-to-B达标率由48.7%上升到71.1%,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均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入医院大门到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入导管室到造影开始时间明显缩短,达标率明显提高,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确诊到签介入同意书时间、导管室启动到开放时间改善不明显,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缩短胸痛中心STEMI患者急诊PCI术D-to-B时间,提高其达标率,从而提高患者救治时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对缩短PICC门诊患者维护等候时间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缩短PICC门诊患者维护等候时间"为主题,制定目标与计划,分析原因后提出针对性措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PICC门诊患者维护等候时间和活动前后PICC门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PICC门诊患者维护等候时间由活动前的32.3 min缩短至活动后的10.8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门诊患者就诊预约率由活动前的44.1%升至活动后的83.2%,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由活动前的70.2%升至活动后的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缩短PICC门诊患者维护等候时间,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提升患者就诊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在提高急诊分诊准确率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提高急诊分诊准确率"为主题,调查现状,分析急诊分诊不准确的原因,实施相应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分诊准确率和圈员的各项能力。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急诊分诊准确率由活动前的92.96%提高至97.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成员在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幸福感、品管圈手法8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急诊分诊准确率,从而提高患者的就医安全,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开展品管圈活动对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滞留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于2014年4月实施品管圈护理干预,选取2014年4月—2014年6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例为观察组,对比2组入院心电检查时间、心内科会诊时间、使用溶栓药物时间、患者入导管室时间。结果观察组入院心电检查时间、心内科会诊时间、使用溶栓药物时间、患者入导管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应用于临床抢救护理实践中,能够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滞留时间,优化急诊流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优化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流程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2例为对象。以品管圈活动实施(2016年2月)为界限,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基于传统急诊溶栓流程开展相应治疗活动。观察组基于品管圈实践采用优化后的溶栓流程。记录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两组的DNT时间,并统计DNT≤60 min患者例数。结果观察组DNT为(56.36±15.71)min,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36,P0.01)。观察组溶栓时间≤60 min患者例数为28例,占比为77.78%,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64,P0.05)。结论经过品管圈活动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流程得到了优化,DNT时间明显缩短,在60 min以内溶栓的患者比例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患者生活护理满意度进行质量控制,全面提升护理质量,确保医疗护理安全。方法选取巴南区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和7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各200例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生活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患者对生活护理满意度为78.5%,开展后为97.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6±1.9)d,开展后为(10.6±1.9)d,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0%,开展后为1.5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调动护士工作主动性,有效提高患者对生活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腹腔镜宫颈癌手术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88例腹腔镜宫颈癌手术患者,以2019年7月1日品管圈活动实施时间点为界限,将活动前接收的44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活动后接收的44例患者列为观察组,观察品管圈活动的有形成果与无形成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后,两组患者手术时不同时间段(手术30 min时、手术60 min时、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全体圈员的综合能力评分为(35.95±2.64)分,显著高于活动前的(19.53±1.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腹腔镜宫颈癌手术患者的术中体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全体圈员综合能力,维持术中体温恒定,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缩短门诊患者静脉采血等候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缩短门诊患者静脉采血等候时间"为活动主题,通过活动计划拟定、现状把握、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活动步骤实施品管圈活动。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门诊患者静脉采血等候时间由活动前的(80.01±7.64)min缩短到活动后的(41.86±5.29)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但缩短了门诊患者静脉采血等候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而且加强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质量管理能力,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患者的便秘发生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便秘发生率由活动前的26.67%降至6.20%(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便秘发生率,同时圈员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缩短门诊抽血患者高峰时段等候时间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缩短门诊抽血患者高峰时段等候时间”为主题,制定目标与计划,分析原因后提出针对性措施,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门诊抽血患者高峰时段等候时间和活动前后门诊抽血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门诊抽血患者高峰时段等候时间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由活动前的85%升至活动后的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缩短门诊抽血患者高峰时段等候时间,提升患者就诊感受,提高患者满意度,并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规范化急救路径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按就诊时间先后,将2016年收治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收治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应用规范化急诊路径表,对照组实施常规入院程序。比较两组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就诊到球囊扩张(DtoB)时间90 min的占73.91%,而对照组只有23.91%(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恐惧情绪评分(11.85±3.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4.61±4.18)分;观察组医护满意度评分(91.89±5.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7.11±4.3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规范化急诊路径可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toB时间,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医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收治大批白内障患者入院处理工作效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品管圈活动开展以前(2014年4月~2014年11月),选择本院眼科收治的83例白内障患者为对照组。品管圈活动开展以后(2015年4月~2015年11月),选择收治的90例白内障患者为观察组。比较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2组医护人员技术差错发生率、患者入院处理时间以及患者对入院服务的满意度并采用自拟综合素质与能力自评表对每一位圈员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医护人员技术差错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入院处理时间远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均为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医护人员的团队凝聚力、责任心、积极性、沟通协调能力、成就感、品管手法等6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明显降低医护人员技术差错发生率、缩短患者入院处理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大批白内障患者入院处理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和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并以绿色通道模式的建立时间为界点,分为传统模式组和绿色通道组。传统模式组有19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急诊-病房-CCU-介入治疗室模式;绿色通道组有210例患者,采用绿色通道模式进行治疗及护理。结果绿色通道组患者从急诊就诊到确诊、介入治疗和球囊扩张时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模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进行回访,绿色通道组患者病死率、心肌梗死复发率及心衰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模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绿色通道模式和适宜的护理方法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但对患者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鼻饲后半卧位时间落实率中的作用。方法 2017年2月起,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针对上海邮电医院内科三病区住院鼻饲患者鼻饲后半卧位时间落实率低的主要原因拟定对策,根据品管圈活动程序实施对策、效果确认,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鼻饲患者半卧位时间落实情况、圈员综合素质以及品管圈活动对病区全体护士工作倦怠情况的影响。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鼻饲后半卧位时间落实率由65.3%提升至97.7%,达到了预定目标,圈员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品管圈活动对病区全体护士工作倦怠情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住院患者鼻饲后半卧位时间的落实率,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减轻护士工作倦怠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影响健康教育知晓率的主要原因,拟定并实施相应的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由实施前的53.33%提高至9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圈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均较活动前提高了。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知晓率,同时能够提升相关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利于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60例俯卧位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实施品管圈活动。观察并比较两组俯卧位前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间段的通气指标情况和护士综合能力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俯卧位前各项通气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和组间前后各项指标比较,除酸碱度均其它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综合能力满意度比较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俯卧位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规范俯卧位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素质,并且还赢得医患的好评和提高了科室的声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MDT模式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12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急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1例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12月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就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5例为观察组。评价患者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就诊至CT完成时间、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等过程指标;以及溶栓率、溶栓后24 h的NIHSS分值、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指标。结果应用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就诊至急诊医生接诊时间[(4.39±1.35) min vs (5.10±2.93) min]、就诊至卒中医生接诊时间[(11.70±4.43) min vs (25.46±3.77) min]、就诊至CT完成时间[(14.20±6.33) min vs (20.24±7.26) min]、就诊至CT报告判读时间[(18.25±9.54) min vs (27.76±7.99) min]、就诊至进行溶栓治疗时间[(43.5±12.77) min vs (57.46±3.77) min]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溶栓率(88.29%vs 79.6%)及患者满意度(96.60%vs 90.06%)明显高于对照组,溶栓后24 h的NIHSS分值[(4.95±2.02)分vs (5.21±2.29)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MDT模式构建的急诊脑卒中信息化平台有利于缩短患者就诊至溶栓治疗的时间,提高溶栓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满意度,实现快速救治及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患者出院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4年3月始以"缩短患者出院时间"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按照品管程序进行现场调研,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品管工具进行问题分析与真因验证,制定整改对策并落实。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出院时间由改善前的(204.38±14.44)min缩短至改善后的(99.66±23.48)min,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活动后圈员们一般自我效能感、无形成果评分均较活动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缩短了出院患者出院时间,优化了出院患者工作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南宁市二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纳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急诊抢救时间、住院时间、血管再通率、存活率,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血管再通率及存活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诊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综合护理质量满意度更高,护患纠纷发生率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存活率,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