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浅层吸痰法在人工气道吸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1月间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人工气道吸痰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浅层吸痰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呼吸频率参数(R)、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以及吸痰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吸痰后,观察组SPO_2高于对照组,HR,R,VT、Pmean的水平及吸痰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改良浅层吸痰法可降低对人工气道的损伤,提高人工气道吸痰的治疗效果,减轻对气道的刺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ICU人工气道吸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需要吸痰的6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措施,并采用改良吸痰措施进行吸痰;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人工气道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明显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ICU人工气道患者应用舒适护理吸痰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ICU危重患者气管切开人工鼻气道湿化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气管切开人工鼻气道湿化吸痰ICU危重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吸痰次数、不良情况发生率、痰液黏稠度与血气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痰液黏稠度与血气分析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气管切开人工鼻气道湿化吸痰患者中的吸痰效果,有效控制不良情况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鼻结合密闭式吸痰管的主动气道湿化技术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ICU病区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鼻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主动气道湿化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加热湿化系统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气道湿化,以一周时间为一个周期,观察患者气道湿化程度、气道应急反应及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减少患者气道应急反应、VAP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结合密闭式吸痰管行主动气道湿化技术有良好的气道湿化效果,能有效减少人工气道应急反应及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对降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6年11月未实施品管圈管理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00例对照组,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2月开始实施品管圈管理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堵管率、吸痰效果及实施前后护士学习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堵管情况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吸痰无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人工吸痰相关知识、人工气道吸痰指征知晓、人工气道吸痰有效判断、掌握人工气道吸痰操作相比于对照组均得以显著提高(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能够在有效降低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显著,临床实践中可推广和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将纤维支气管镜(FB)吸痰方式结合浅部吸痰方式进行气道管理与传统吸痰管理方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对ICU人工气道患者采取不同吸痰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入住ICU并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患者86例进行研究,按照吸痰护理方案不同分为2组,行FB吸痰与浅部吸痰相结合的吸痰护理管理患者为研究组,行常规吸痰护理管理患者为对照组,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第1 d、7 d动脉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统计患者气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的发生率。结果 建立人工气道第1 d两组患者P动脉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人工气道第7 d研究组患者PaO2与SaO2以及PIP显著升高,PaCO2与Pplat、mPaw 、Raw显著降低,且变化范围均远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发生气道黏膜损伤与肺部感染发生率(16.27%、18.6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7.44%、46.51%)(均P<0.05)。结论 采用FB吸痰结合浅部吸痰护理方案对ICU人工气道患者进行干预可提升呼吸道管理质量,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气道黏膜损伤与肺部感染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传统吸痰法与改良浅层吸痰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寻找合理实用的吸痰方法。方法收集我院EICU就诊,且建立人工气道需进行吸痰操作的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浅层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吸痰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潮气量(VT)及平均气道压(Pmean)变化幅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吸痰前HR、SPO2、R、VT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吸痰前后HR、SPO2、R、VT及Pmean变化幅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烦躁、气道黏膜损伤、肺出血、气管插管脱出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浅层吸痰法的患者吸痰前后各项指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较小,对患者病情影响与刺激较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莺杨晶  霍春萍 《现代护理》2007,13(29):2757-2758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方法 将47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吸痰,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以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在人工气道吸痰中的效果.方法 将47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和常规吸痰法吸痰,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观察组吸痰效果、24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以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吸痰方法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带有人工气道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吸痰方法,比较两组吸痰前后指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气道峰压下降幅度、痰鸣音改善情况及吸痰后指脉氧饱和度恢复到基线水平所需时间,并观察两组刺激性呛咳、呼吸窘迫、心率增快、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吸痰后的指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气道峰压下降幅度、痰鸣音改善评分、恢复到吸痰前指脉氧饱和度基线水平所需时间及刺激性呛咳、呼吸窘迫、心率增快、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改良吸痰方法在建立人工气道病人吸痰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在ICU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ICU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人工排痰及开放式吸痰,观察组给予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比较2组的气道护理效果、VAP发生率、预后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第7天的p(O2)、SpO2、SaO2均高于对照组,排痰量多于对照组,吸痰次数、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痰痂形成率、痰液喷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少于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能够提高ICU患者呼吸道护理效果,减少VAP的发生,提高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使用口咽通气管在非确定性人工气道吸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3月在ICU治疗的102例需无创吸痰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无创吸痰法吸痰.比较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出痰量、双肺呼吸音改善情况、血氧饱和度、体温变化、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例数等.结果 观察组能减少吸痰次数,明显改善肺部情况,降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发生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与传统无创吸痰比较,经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效果好,并发症少,明显降低耗材,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抽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ICU住院的需要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用呼吸机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后,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管进行吸痰,而观察组则采用密闭式吸痰器进行吸痰,比较两种方法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密闭式吸痰法在降低VAP发生率、维持血氧饱和度、简化操作程序等方面均优于开放式性吸痰法。结论:这些结果为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有效吸痰方式及预防与控制肺部感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孙金凤  曹海燕  李志平   《护理与康复》2016,15(12):1158-1160
目的观察密闭吸痰联合振动排痰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286例重度颅脑损伤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141例和观察组145例,对照组行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采用密闭吸痰联合振动排痰进行气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护理效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ICU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气道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ICU住院天数也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吸痰联合振动排痰能有效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改良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早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9月我院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6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方法吸痰。观察组35例,采取改良吸痰法。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及早期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第3d、第7d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吸痰法可持续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优于传统吸痰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12月--2012年6月在我院ICU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扩张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呛咳、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意外脱管、吸痰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痘用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治疗并建立人工气道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模式组)和观察组(品管圈工作模式组)各45例,分别接受不同模式的护理。后将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段痰痂形成情况、意外脱管率、每天吸痰次数及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同时段痰痂形成率、意外脱管率均低于对照组,每天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对血氧饱和度存在影响的比例低于对照组。结论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对患者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12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各40例。A组为浅吸痰,即将吸痰导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的长度;B组为深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时再上提1~2 cm;C组为间歇声门下吸痰:即在喉镜下挑起会厌,窥见声门后插入吸痰管吸痰。比较3组吸痰安全性及吸痰效果。结果 C组呛咳、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氧症、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及B组(P0.05),B组呛咳、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氧症、气道黏膜出血率高于A组(P0.05),而A组肺部感染高于B组(P0.05)。C组日吸痰量、吸痰次数明显少于A、B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短于A组、B组(P0.05)。结论声门下间歇吸痰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降低吸痰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提高吸痰效果,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研究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直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或感觉到气管隆凸阻力时吸痰。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人工气道通畅程度及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7d时的CPIS均高于气管切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降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吸痰时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CU人工气道患者脱机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80例ICU脱机后保留人工气道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40例序号单数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T管吸氧气道湿化方法,40例序号双数者为观察组,采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进行气道湿化,比较2种气道湿化方法对痰液黏稠度、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等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痰液黏稠度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士对呼吸湿化治疗仪的满意度高于普通T管湿化方式(P0.05)。结论采用呼吸湿化治疗仪对保留人工气道脱机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效果优于普通T管吸氧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