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补液、早期肢体功能锻炼、保护血管同时使用下肢弹力袜(GEC)和间歇充气加压泵(IPC)等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肺栓塞发生率及股、腘静脉血流速度.结果 住院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0和2.5%,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股、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栓情况和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腘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的血栓发生率,提高腘静脉和股静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3.
张咏庆  郑尧娟  张洁  李建华 《全科护理》2021,19(27):3796-3799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配合综合护理在预防老年卧床精神疾病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在医院精神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08例老年精神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随机分为两组,蓝色球作为对照组,红色球作为观察组,在两组病人入院后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病人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辅助干预,连续干预1周.测量病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与周径变化,记录DVT形成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与腘静脉血流峰速度与平均血流速度均比对照组快,且观察组病人下肢髌骨上、下15 cm处周径均较干预前下降,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2.96%(P<0.05).结论:对老年卧床精神疾病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同时引入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辅助干预,可有效促进下肢血液流速,改善病人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程度,在预防DVT形成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肢体气压治疗仪联合视听统合训练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某院7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建档顺序分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认知康复指导,于此基础上,实验组给予肢体气压治疗仪+视听统合训练,干预时间为4周。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干预前后认知功能(LOTCA)、记忆功能(WMS-RC)。结果实验组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实验组思维运作、视知觉评分较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后实验组积累分试验、故事理解评分较高(P0.05)。结论肢体气压治疗仪联合视听统合训练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期中,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改善认知功能及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脑外科术后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诊的100例脑外科术后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干预)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及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腘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结果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发生率、DVT发生率及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腘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脑外科术后应用,有效地促使远端深静脉血液回流,加速肺循环的速度,从而明显地改善血液滞留,改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状态,有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病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1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病人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从临床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锻炼指导以及健康教育指导等方面进行,比较两组病人住院期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颅脑手术后昏迷病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求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开胸术后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对下肢深静脉靶部位进行理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收集两组病人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实验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和胫前静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后即时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变化明显(P<0.05).[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有加快开胸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的作用,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2021,41(5)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穴位按摩对肝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禹州市中医院肝胆外科行肝胆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发生率及术后7 d的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7 d的股静脉血流速度、股静脉血流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术后无下肢肿胀、疼痛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穴位按摩在肝胆手术后应用效果良好,明显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的发生率,改善了下肢血流状况,减少了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王红粉  徐静娟  何英 《护理研究》2010,24(3):603-605
[目的]探求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开胸术后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对下肢深静脉靶部位进行理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收集两组病人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实验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和胫前静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后即时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变化明显(P〈0.05)。[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有加快开胸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的作用,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股静脉人工肝置管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实施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为主的护理干预的人工肝患者32例作为干预组,同时选取2014年1月前实施常规护理的人工肝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腘静脉及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和下肢DVT、肿胀及疼痛发生率。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腘静脉及股静脉血流速度均较干预前提高,但干预组腘静脉血流速度(21.24±2.69)cm/s及股静脉血流速度(29.77±4.85)cm/s显著高于对照组(17.23±1.96)cm/s,(23.52±4.38)cm/s(P0.05),干预组术后DVT发生率6.25%、术肢肿胀发生率15.63%、术肢疼痛发生率21.88%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37.50%,40.63%(P0.05)。结论对人工肝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增加术肢血液血流速度,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仪对预防ICU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ICU长期卧床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按摩治疗,观察组使用气压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长期卧床患者应用气压治疗仪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王婷婷  王曾  葛国芬   《护理与康复》2021,20(2):67-69
目的 观察隔姜艾灸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骨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隔姜艾灸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肢体疼痛、肢体肿胀情况,股静脉及胭静脉血流速度及D-二聚体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量化踝泵运动预防产科术后住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8月1日~2021年8月31日产科收治的90例宫颈环扎术后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踝泵运动,观察组给予量化踝泵运动。比较两组干预后第1、15、30天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流速度,干预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肿胀发生率,干预前后肌力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第15、30天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量化踝泵运动可提高产科术后住院患者下肢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流速度,改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疼痛及肿胀发生率,增加肌力。  相似文献   

14.
朱春霞 《妇幼护理》2022,2(18):4176-4178
目的 探讨产妇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与预防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收治的 80 例产妇 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与预 防性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下肢症状、疼痛、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静脉血流速度与通畅情况、凝血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下肢肿胀、疼痛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产妇股静脉与腘静脉血流速度以及静脉通 畅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股静脉与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静脉通畅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干预后,研究组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与预防性护理能改善静脉血流速度及凝血功能,提高静脉通畅度,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缓解疼 痛,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aprini风险评估护理模式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64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风险评估组,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风险评估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及下肢肤色发绀发生率,干预前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风险评估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及下肢肤色发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风险评估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风险评估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prini风险评估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重症脑卒中,可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肤色发绀、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增强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流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干预2周后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两组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流速、下肢肿胀率以及血栓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显著降低,研究组降幅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腘静脉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下肢肿胀和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老年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的疗效。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08年3月的52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的48例长期卧床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使用微波治疗仪。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 1周后,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情况明显较对照组为轻;观察组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气压泵治疗(IPC)在神经外科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神经外科65例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2组均采用常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观察组加用气压泵治疗仪进行双下肢气压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监测D二聚体、AT-Ⅲ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血流情况。比较2组患者D二聚体、抗凝血酶原Ⅲ(AT-Ⅲ)、静脉栓子检出率、肢体肿胀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未发生DVT,观察组静脉栓子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经临床干预后对D二聚体、AT-Ⅲ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肢体肿胀等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压泵治疗对预防神经外科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体位活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栓发生率。结果:分娩后3、5 d,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峰值流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出现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经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结合早期护理在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3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抽剥术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组,对照组41例(2017年12月1日~2018年11月30日)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52例(2018年12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TEG监测结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5 d静脉血流速度、下肢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出血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5 d,研究组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下肢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G监测结合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可改善其下肢血流速度,减少DVT发生,维持抗栓和出血平衡,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