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理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青少年吸烟预防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开展青少年控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PS抽样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青少年烟草调查问卷对江苏省5697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7.1%的学生认为吸烟对身体有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烟草相关信息对吸烟预防行为无直接效应,吸烟预防动机和吸烟行为技巧是吸烟预防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烟草相关信息对行为技巧的总体效应为0.120,吸烟预防动机对行为技巧、预防行为的总体效应分别为0.477、0.449,吸烟行为技巧对吸烟预防行为的总体效应为0.518。结论应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促使青少年吸烟预防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巧君  张韶凯  郝世强  肖琳  张岩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302-1303,1306
[目的]研究太原市青少年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实施干预,降低青少年吸烟率。[方法]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太原市5个区分别随机抽取2所中学,每所中学各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太原市青少年吸烟率高达23.7%,其中偶吸烟者在吸烟者中占到了18.7%,每天吸烟者占7.6%。影响吸烟行为的因素包括年级、朋友吸烟比例、父母与朋友对吸烟的态度等。[结论]朋友吸烟比例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在控烟时,要注重同伴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家长、学校、同伴等因素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为制订适合青少年控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昆明市2所中学的279名中学生,以自填式结构问卷调查中学生的吸烟现状,并通过描述性分析法、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中学生吸烟的各因素。[结果]初高中生家长、学校、同伴等影响因素对其是否尝试吸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尝试吸烟组的成绩明显好于尝试吸烟组。同时,初中生组在学校教师吸烟等因素对是否尝试吸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中生组在这些因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中生是否尝试吸烟受父母、同伴、学校环境的影响程度高于高中生。初中生是进行吸烟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初中生不良交通行为的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并通过研究该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不良交通行为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对1495名12~14岁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参考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设计问卷,分析研究学生交通不良行为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验证,确定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干预策略. [结果]本次调查中发生不良交通行为的学生占65.5%;有不良交通行为意向的学生占66.6%;本调查涉及的青少年交通规则的知晓程度、家长和学校对安全交通行为的规范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对交通行为的自我控制等都是影响交通行为的因素,对安全的交通行为意向均呈正相关(P<0.01),行为意向与青少年的安全交通行为发生具有一致性正相关. [结论]本次研究中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初步找出初中生不良交通行为危险因素,提示对于不良交通行为的干预,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知识和态度的改变,还要参考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针对性的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相关因素的干预,形成良好的行为意向,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成都市流动人口的吸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在该人群中开展有效的控烟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答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并采取面对面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对1270名成都市流动人口进行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本调查流动人口样本的总吸烟率为28.9%,现在吸烟率为21.4%,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流动人口吸烟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自评健康状况。[结论]应对流动人口中的男性、青少年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展开有针对性的控烟干预,以帮助他们减少烟草使用,降低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尝试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建立吸烟男性影响戒烟行为的因素理论模型,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吸烟男性戒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名15岁~69岁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吸烟男性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吸烟男性影响戒烟行为的理论模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验证,确定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干预策略。结果本次调查中,有戒烟意愿的吸烟男性占23.5%;曾经尝试戒烟的占12.0%。本次调查问卷中涉及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均为相关危险因素,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调查中计划行为理论在吸烟男性戒烟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中得以初步建立和验证。本次研究提示:对于吸烟男性戒烟的干预应该从简单的知信行转变为从行为信念、规范信念、知觉行为控制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一学生吸烟、饮酒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有吸烟、饮酒学生的人格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整群抽样方法,对208名学生进行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和“艾森克人格测验”问卷调查。[结果]吸烟组学生艾森克人格特征P维度分高于非吸烟组,饮酒组学生E和L维度平均分高于非饮酒组(P〈0.05),P、N维度得分类似(P〉0.05)。吸烟的危险因素为男性、年龄、饮酒和抑郁情绪。饮酒的危险因素为女性、年龄、吸烟、打架、赌博和E维度得分高。[结论]吸烟、饮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高中生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其自身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2006年龙岩市部分高中学生吸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龙岩市高中学生吸烟情况以及对控制吸烟的态度,为今后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通过现场问卷的方式对两所中学4个高中班的221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吸烟率14.1%,女生吸烟率3.7%。男生吸烟率高于女生(P〈0.05)。尝试吸第一口烟者占调查者总数的27.8%,半数以上小于10岁,尝试吸烟者成为当前吸烟者的比率为31.0%。说明尝试吸烟者近I/3成为当前吸烟者。[结论]个人认识与社会、家庭、学校影响成为影响青少年吸烟的主要因素,影响着青少年对控制吸烟的态度。应采取教育与行政干预相结合的办法,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不健康行为,控制吸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安阳市中学生个体因素、健康行为建立预测吸烟行为的模型。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安阳市8所全日制中学的2 160名学生进行调查,根据不同的学校类型选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布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相对应的初中、高中调查表,通过调查获取所有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相关行为等因素,建立累积logit模型来预测学生吸烟行为。结果多因素分析筛选出19个因素对模型有意义。logit模型χ~2值为18.383,P=0.343,即本资料适用于logit模型的建立。零假设时,Wald=162.37,进入logit模型的22个因素对模型的反应变量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拟合优度=293.28,分散度参数为0.271,P=1.0000.05,说明logit累积模型拟合较好,分散度1,表明无分散过度的情况。R=0.896,R2=0.803,预测可以应用此模型预测,F=11.239,P0.05,说明此模型可信。对筛选出的22个因素与中学生吸烟现状建模,计算的累积模型的2 142个调整R2均小于原调整的R2,说明拟合的logit累积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不同学生吸烟的观察值与预测值一致性程度较好。结论可通过建立可信的模型预测青少年的吸烟情况,并根据影响中学生吸烟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减少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相似文献   

10.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考察影响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的相关因素,为青少年吸烟行为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四川省乐山市选取2所中学随机抽取1 3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和AMO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有吸烟经历者占被试总数的25.6%,其中男生占16.1%,女生占9.5%;初中生占10.1%,高中生占15.6%.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行为经验、知觉行为控制、态度、示范性规范能依次有效预测高中生吸烟行为意向;吸烟行为经验、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指令性规范能依次有效预测初中生吸烟行为意向(P值均<0.05).结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中学生吸烟行为意向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