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翟亚春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生率约占男科门诊病人的33%。其临床特点广泛而缺乏特异性,极大地影响了慢性前列腺炎的正确诊断与治疗,故其治疗效果一直不甚满意。导师翟亚春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男科病研究,尤其对慢性前列腺炎有独特的诊治思路,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  相似文献   

2.
杨凯  朱勇  王成荣  孙磊  曾庆琪 《河南中医》2014,(6):1147-1148
曾庆琪教授认为男科疾病病机为湿热下注、肝肾亏虚,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兼补肝肾,其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不育症等男科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介绍崔云教授运用外科消法治疗男科炎症的临床经验。崔云教授认为,男科炎症临床宜为急性和 慢性进行辨证;在治疗上强调以消为主,消法贯穿男科炎症治疗的全程。湿热蕴结型、肝气郁结型、气滞血瘀 型者,宜以消为主;脾肾亏虚型、肾阴、肾阳不足型者,宜消补兼施。  相似文献   

4.
崔云教授从事男科疾病临床和科研工作已30余载,擅长治疗各种男科疾病,在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导师认为本病病机特点为湿热毒内蕴、瘀血内阻及正气亏虚,治疗上选用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及扶正益气为治疗法则,善施经方、名方,并创新使用自拟方,在药物选择上,除辨病辨证选择方剂和药物外,同时发挥药物特性,擅用对药,且在临症中尤重对患者心理的疏导。  相似文献   

5.
不育症     
为继承、整理、发展中医男科学,促进学科建设,提高中医男科临床治疗水平,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主持编写了《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一书,冷方南主编。全书分导论篇、病证篇、附录篇三部分。导论篇扼要地论述了中医男科学范畴和源流,以及男性生理和病机特点,简述了男科病治则与治法,介绍了男科病护理要点。病证篇为本书编写重点,分性功能障碍疾病、精液病、生殖器官疾病、不育与绝育、男科杂病、男科肿瘤、男科老年病、男科性病、男科急症等门类,共59个病种。附录篇包括男性疾病的现代研究进展、求嗣专论、男子美容保健术、男性强壮保健中成药选粹等内容。本书即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征得作者同意,兹将本书“病证篇”中的“不育症”一节发表,以使读者先睹为快。本文作者李广文副教授为《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副主编。  相似文献   

6.
正戴宁系安徽省中医院男科主任医师,第一届江淮名医,从事男科疾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男性不育、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疑难杂症有系统深入的研究[1-2]。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男性疾病,尤其擅长运用自创"戴氏飞针"治疗男科疾病。其认为血精的主要病机为湿热、血瘀,临床分为湿热下注证、瘀血阻滞证、阴虚火旺证、脾肾两虚证等4种证型。分别采用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滋阴降火、调补脾肾等治法,同时结合西药与针灸,获得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其临床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7.
血精症是男科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男性疾病,生殖系、下泌尿系及全身疾病均可导致其发病。卢太坤教授治疗血精症首先查明病因以辨病治疗,进而辨证论治,同时强调生活方式及排精时间选择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病案进一步阐释了卢太坤教授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血精症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出自《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所载十三方之一。本用来治疗女子血枯经闭之证,但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有些男科疾病与女子的血枯经闭在病机上有很相似之处,故把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大胆用于男科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以男性阳痿、早泄、遗精几则医案分析方法,介绍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在男性疾病的应用经验,以飱同道。  相似文献   

9.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常见、多发病,具有难治、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本文主要介绍常德贵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常教授通过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为治疗CP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并说明古方补中益气汤在现代男科病疾病中应用的新意。  相似文献   

10.
昝树杰  吕玲  李霄  江丰 《天津中医药》2018,35(7):481-483
慢性前列腺炎是临床常见男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张伯礼教授在辨治慢性前列腺炎方面富有特色、临床疗效显著,文章从辨证特色、病机认识、遣方用药、预防调护等方面总结了张伯礼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2.
益气升陷法是治疗大气下陷的基本法则,张锡纯首创的升陷汤是治疗大气下陷的经典方剂。笔者跟随曹洪欣教授临证期间,发现曹师应用益气升陷法治疗心律失常、重症肌无力、呼吸系统疾病、女性排尿困难等诸多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多次出现了"致气"二字,其已成为规范的名词术语。"致气"本义为,针刺不利时导致经气凝滞不散或者经气与外来邪气聚结不通。但在《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等古代医籍中笔者发现,"致气"蕴含着更多深刻的含义。"致气"可以温脉和血,通过留针、浅刺、按之、补法均可"致气",致气的部位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体察"致气"。  相似文献   

14.
中医之经气与氧代谢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忠  黄波  陈军 《中国针灸》2012,32(2):183-186
运用中医理论、生物医学理论及实验医学方法探讨现代生理学氧代谢与中医经气的相关性,为逐步揭示经气与经络实质奠定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及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论证并验证笔者提出的中医经气与现代生物医学氧代谢相关性的假说观点。根据对氧代谢的认识及中医经气经络理论,中医"经气"与氧都是具有物质、功能及信息特性的"质",两者在生理作用和病理反应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实验结果也表明:中医经气与氧代谢关系十分密切。据此笔者认为:①中医经气的实质与氧及其代谢相关物质密切相关;②与氧代谢相关物质的特异分布及其功能可能是经络及经气的实质内容之一;③氧及携氧蛋白可能是中医经络之"气血"实质的主要内容;④针灸调节经气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整体及局部氧代谢状态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素问·评热病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正邪观的内涵。而"正气为本"作为治疗学和养生学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丰富,贯穿于全书始终。《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着保护正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肝郁脾虚证是多种疾病的关键证候;虚气留滞是多种病证的动态化规律;分析肝郁脾虚证中肝郁与脾虚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肝郁是引起疾病的始动因素,脾虚是病情加重的关键环节,二者相互影响形成虚气留滞动态变化。肝郁脾虚证进一步发展演变,则伤及元气,形成元气亏虚,气血阴阳受损;虚则加重留滞,形成痰湿、瘀血、火热和浊毒等壅聚,虚滞裹挟,疾病缠绵难愈。对肝郁脾虚证的治疗,疏肝尤应重视补脾;针对虚气留滞,特别应先培补元气。因此,充分理解肝郁脾虚证的虚气留滞病机演变是防治多种慢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诸气统一论     
张国杰 《中医研究》2010,23(10):1-3
“诸气统一论”是笔者在深入研究《黄帝内经》、《难经》等气血学说以后,经多年临床感悟形成的理论认识——元气、中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诸气在来源、化生和敷布各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气的来源是统一的,均始于元气,  相似文献   

18.
19.
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是导致辅助生殖技术(ART)移植结局反复失败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中医营卫二气"传制调和"过程与子宫内膜生理变化调控过程高度相关,并从营卫不和角度探讨子宫内膜容受性不良的形成机制,认为营卫不和之实质在于卫阳不煦、寒湿入营、痰瘀浊阻、传制失常,进而打乱女性的正常内分泌规律,影响子宫内膜血流状态,干扰子宫内膜微环境与胚胎发育的协调同步。  相似文献   

20.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概念。先秦时期气主要指区别于液体、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存在。气(精气)是《黄帝内经》构筑医学理论体系,解释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一以贯之"的基本概念,是《黄帝内经》中表示既不是液体也不是固体的流动而细微的物质存在的重要概念范畴,从而使中医药理论扎根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沃土上。《黄帝内经》用"气"来解释在当时无法认识的生命物质存在,使中医药理论跨越了物质是什么的问题,直接进入到物质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的研究探索中,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