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老年人因受到年龄的影响,骨骼脆性增加,是发生骨折的高风险群体。并且,冬季发生骨折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季节。那么,为什么老年人的骨骼会出现骨脆呢?如何在冬季预防骨折呢?老年人为什么骨骼变脆老年人之所以骨骼变脆,主要是年龄增大之后,骨密度不断下降,甚至发生骨质疏松导致的。骨密度下降是所有老年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如果出现全身骨痛,尤其是腰痛、骨盆、背部等位置的疼痛,就需要鉴别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导致老年人骨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钙,  相似文献   

2.
导致老年骨折增多的直接原因是骨质疏松症。人体在30岁左右骨量达到峰值,40~50岁左右开始减少,60岁以上的人,骨质疏松的总发病率约为22.6%,女性骨质疏松患者比男性高。人进入老年期后,由于性腺分泌减少、进食少、室外活动少、日照少,使肌肉缺乏锻炼,骨骼内血循环减少,骨骼的钙容易被吸收和移出,加之老年人各器官退变,器质性疾患增多,行动迟缓,使老年人的损伤机会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3.
一提起缺钙,人们立即会想到儿童缺钙所引起的发育迟缓或佝偻病,却往往忽视老年人的缺钙问题,误认为人到老年,活动减少,对钙的需求量比少年儿童要少得多。 钙元素在人体的相对平衡对生命举足轻重。医学实践证实,人在20岁以后,骨骼基本停止生长,摄钙能力下降,造成钙质入不敷出。每天都会有骨骼上被溶解的骨质去补充血钙,每年消耗的骨骼量占人体骨总量的1%。到50岁时,骨总量可减少30%,开始感到背痛、身材变短。随着年龄的再增长,骨总量损失越来越多,骨质疏松日趋严重而出现弯腰驼背,各种脊椎畸形,甚至骨折等。同时由于溶骨造成血钙及软组织钙量增加而导致动脉硬化、高血  相似文献   

4.
邬时民 《健康》2014,(11):14-17
<正>骨质疏松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这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代谢性骨病,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5%~50%。绝经后妇女每三人中即有一例。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质疏松1年龄增长5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骨实体逐渐减少,骨质消失率上升。2活动减少老年人室外活动减少,骨内的钙、磷大量流入血中,经肾排出体外,钙、磷大量丢失会使老年人  相似文献   

5.
《生活与健康》2009,(9):30-31
运动是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对于年龄小于35岁的人,运动能进一步促进骨骼的生长、坚实,使骨骼达到较理想的峰值水平。对于40岁以后的中年人与60岁以后的老年人来讲,适当与适量的运动能够延缓骨骼的衰老,使骨量的下降幅度减慢,甚至保持平衡,同时能够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骨折的危险,另外还能减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症状。适宜的运动能够增进胃肠道的蠕动,促进胃肠道的吸收消化功能,提高钙、维生素D、磷及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吸收,从而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仅以太极拳活动为例,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报告,长期练拳的老年人中因衰老导致的脊椎畸形(驼背)发生率明显降低,不练拳的老人驼背者占47.2%,而练拳的老人中仅占25.8%。练拳的老人关节僵直者少,脊柱活动度大,  相似文献   

6.
钙与骨质疏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是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临床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钙摄入不足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本对近年来国内外在钙与骨健康方面的研究进展,从骨的代谢、钙的吸收与平衡、钙与峰值骨密度的关系及补钙对骨密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其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再次骨折概率大和死亡率高,其发生与骨强度下降有关,骨强度由骨密度和骨质量决定,骨密度由高度矿化的无机盐(钙、磷、镁等)组成,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利用。骨质量主要由有机骨基质胶原纤维组成,胶原蛋白合成必需有微量元素参加,特别是铜、锰和锌。本文主要介绍镁、锌、铜、锰对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健 《职业与健康》2003,19(11):84-85
目的 测量分析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探索如何有效防治骨质疏松。方法 测量40岁以上健康中老年男性和女性非优势手前臂中下1/3处桡骨密度,统计近6a来3234例受测人群中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的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 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年龄增长骨形成与骨丢失平衡被打破,骨钙含量下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女性由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而使骨质疏松发病率在中老年以后各年龄段中均高于男性。结论 骨质疏松是由于骨钙含量下降引起的,与年龄及性别因素密切相关,在骨钙的摄人、吸收沉积及丢失3个环节中任何1个出现问题均可导致骨质疏松出现。在防治方面,因其是多原因造成的,应以预防为主,明确原因,多方面多角度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是指骨骼中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异常、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易导致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及疾病性骨折.正常生理过程中,骨钙不断地溶解,进入血液,同时通过血液运输,血钙又不断地沉积在骨中,则血钙及骨钙浓度保持动态平衡.若此平衡被打破,骨溶解超过骨形成,造成骨钙减少,则导致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按病因通常可分为4种:①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于青年或成年期,病期漫长,与中医关于骨质疏松症“中年起病,老年成疾”的说法是一致的;②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绝经后5~10年内,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③老年性或退行性骨质疏松症,发生于70岁以后的老人,与年龄有关;④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很多,如慢性病(肾功能衰竭、钙吸收不良综合征)和药源性疾病(长期高钙饮食及使用抗癫痫药、含铝的抗酸剂、糖皮质激素等).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疗法、营养疗法、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及手术疗法等,其中药物疗法为主要手段.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原则是:当骨密度(BMD)高于骨折阈值时,可选择抑制骨吸收药以防止骨质进一步丢失,当骨密度低于骨折阈值时,可选择促骨形成药以提高骨量,降低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人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成为困扰老年群体的一大疾病,骨密度下降会导致骨质疏松,当人体的骨密度下降时,骨骼的硬度变弱,骨骼变脆,导致骨骼受到碰撞后发生骨折的风险加大。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逐渐变差,腿脚也不如之前灵活,在生活中很容易因为走路不慎摔倒,这增加了发生骨折的风险。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老年疾病。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我国老年人发生骨折的发病率已经超过30%,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必须引起老年人的重视。骨密度下降会导致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即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铺天盖地的商业宣传,使“缺钙”这个时髦的名词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及其子女受广告影响,采用吃钙片的办法来防治骨质疏松。其实,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病,患者骨密度下降,引致骨骼变弱和变脆,增加骨折机会。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是一个主要因素。骨骼对钙元素的利用障碍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缺钙。所以仅通过口服单纯补钙药物是无法纠正的,  相似文献   

12.
老人补钙有讲究 钙是人体必需元素,成年人体内含钙总量约1000克左右,其中99%分布在骨骼牙齿中,1%存在血液和软组织中。人体内钙的代谢从出生到20岁是正钙平衡期,骨骼生长旺盛,钙吸收超过排泄。中年后出现负钙平衡期。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肠道中钙吸收不完全,性激素分泌降低,户外活动减少,因此容易造成缺钙。 老年人缺钙的特点,是骨骼钙减少,血钙和细胞内钙含量增加,这是人体衰老的特征;骨骼缺钙引起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持续发展引起脊柱畸形出现驼背或  相似文献   

13.
衰老与骨质疏松——胃肠道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密度降低可引起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自发性骨折。1983年,在美国有130万人因骨质疏松而致骨折。到203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的骨质疏松约增加一倍,这将日益成为医疗、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共同问题。用双光束吸收仪进行的横断面调查表明,20~40岁起,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骨骨质量逐渐减少,一生中,女性减少42%,男性仅减少10%。目前认为,雌激素的减少是自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其它因素尚有膳食钙的摄入与吸收、运动及其它激素等。钙的吸收肠道以主动运转、被动扩散和渗透的形式吸收钙。维生素D的代谢产物1,25(OH)_2D对调节肠道钙和磷的主动运转起重要作用。维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一种慢性骨病,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减缓,形成的骨量减少,吸收反而增加,骨密度降低,导致人体骨骼变脆,容易造成骨折.在我国人口中低骨量人群基数庞大,这就造成了骨质疏松症在我国患病的人口比例非常的高,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的情况则更为严峻,数据显示,我国40~49岁的人群中,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5.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无机盐,成年人体内含钙总量1000克左右。人体钙含量多少,直接影响骨骼的发育和功能。从出生到20岁前人体内钙的代谢,是正钙平衡期,骨骼生长旺盛,钙的吸收超过排泄;中年以后出现负钙平衡期,排泄超过吸收;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肠道中钙吸收不完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钙的吸收不足,造成长期缺钙,引起骨质疏松症。老年人患  相似文献   

16.
1 妇女骨代谢的特点人到35岁时骨骼的质量通常达到了顶点,从这时开始,骨的重造过程虽仍继续进行,但质量已不会增加,反而开始减少。因此,35岁以上的妇女因孕产、产后授乳等消耗大量钙,造成某种程度的骨骼耗损。绝经后3~5年间钙丢失最迅速,以后丢失速度虽逐渐减慢,但仍持续进行。妇女自50岁始骨质疏松发生率上升,65岁以上妇女约有1/2患有此症,大部分8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骨密度低于所谓“骨折阈”,而有随时发生骨折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李方 《长寿》2006,(1):12-13
北京东城区的任大妈为防止骨质疏松,经常服用补钙药品.11月初晨练时没想到脚都“嘎”的一声响:骨折了!到医院检查,X光片子显示骨密度并不低,这下任大妈想不通了,补钙了,骨密度也不低,怎么还是骨折了呢?医生解释说,补钙只能增加骨骼钙的沉着,是骨骼的硬度增加(骨密度升高),但骨骼的韧性并没有增加,特别是冬天天冷路滑,依然容易发生骨折,  相似文献   

18.
《药物与人》2005,(6):22-22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性骨质减少的现象,骨质疏松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脱钙。骨皮质变单薄,骨质出现许多孔隙。呈现中空疏松的疾病。骨质疏松使骨强度,骨韧性降低。不能承受外力负荷,当运动不当或受到轻微外伤时即可引起骨折,尤其老年人或因病卧床者患有骨质疏松症时,甚至弯腰取物或剧烈咳嗽也会引起骨折。  相似文献   

19.
回音壁     
《健康》1995,(5)
北京王蕾问:我母亲今年72岁,前几天只是扭了一下脚,没有跌跤,去医院检查,发现是股骨颈骨折。不知这是怎么回事? 答:骨折易发生于老年人,这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有关。在幼儿期,骨骼的含钙量虽低,但含胶性物质较多,所以外伤后不易发生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中的钙增多,胶性物质减少。通常人从食物中摄入的钙是不够的,到了老年期,食量减少,且消化道的吸收能力差,钙质的吸收就更少。而粪便中每天排出钙的量是恒定的,为了维持血钙的水平,骨中的钙质便被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之,是由于骨密度丢失导致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骨密度是指特定部位骨骼的骨组织含量(例如钙及其它矿物质)。过去曾经认为骨质疏松是次性疾病,现在已经明确男性同样可患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