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此亦可以看出古人对痹证形成的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疾病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云"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  相似文献   

2.
正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由此亦可以看出古人对痹证形成的外因的认识,同时古人也意识到外因只是疾病发展的外部条件,内因才是疾病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云"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  相似文献   

3.
胸痹是指以心胸憋闷、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最早见于《内经》并指出其发病机理是“脉不通”。在《灵枢·厥病》篇里就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的记载,这里的“真心痛”,指的就是胸痹的危重证候,倘若治疗不当,或久病失治,则预后不良,《金匮要略》又有进一步论述,指出主证是“心痛彻背”,  相似文献   

4.
《内经》心痛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严季澜 《国医论坛》2003,18(1):15-17
心痛是以心前区疼痛、憋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对心痛病证的大量论述 ,然其内容分述于各篇之中 ,较为零散。笔者试从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预后调理等几个方面予以归纳分析 ,以期对该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有所裨益。1 对证候的认识《素问·脏气法时论》云 :“心病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甲间痛 ,两臂内痛。”指出心痛发作的部位特点为痛在胸中、胁下 ,并扩散到肩胛间甚至两臂内侧。《素问·痹论》将五脏气逆所致的心痛称为厥心痛。因心与肾、胃、脾、肝、肺相关联而又分为 5种证型。其临床表现各…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分证论治外感热病 ,以脏腑论治内伤杂病 ,创立了六经脏腑辨证体系。疾病的发展最终归属脏腑的病变 ,作为先天之本的肾脏 ,在疾病发生中 ,其证危重 ,病变复杂 ,不论外感热病还是内伤杂病 ,最后均累及肾脏病变。张仲景十分注重肾病 ,在《伤寒论》立少阴专篇论述 ;《金匮要略》则散论诸病之中 ,对肾病的因机证治进行了阐述 ,创立了完整的肾病学说 ,本文就张仲景肾病思想略作探讨。1 肾病因机肾为先天之本 ,内藏元阴元阳 ,为水火之脏 ;又主水纳气 ,维持机体气化及水液代谢平衡。肾脏病变 ,不外阴阳水气方面异常 ,…  相似文献   

6.
痛证为临床上的常见病 ,多发病 ,祖国医学对针刺治痛的经验有着大量而丰富的记载 ,临床中疗效也较为肯定。剖而折之 ,治疗中贯穿着一条“辨证分经”的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强调辨证分经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 ,并使之系统化 ,便于临床应用 ,特从以下 3方面进行论述 :1 痛证辨证分经的理论基础  《灵枢·厥病篇》曰 :“厥头痛 ,面若肿起而烦心 ,取之足阳明、太阳。厥头痛 ,头脉痛 ,心悲善泣 ,视头动脉反盛者 ,刺尽去血 ,后调足厥阴。厥头痛 ,员员头重而痛…… ,先取手少阴 ,后取足少阴。厥头痛 ,意善忘 ,按之不得……后取足太阴。厥头痛 ,项…  相似文献   

7.
浅述热厥     
正热厥,是以临床表现为高热或胸腹灼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安,谵语妄言或神志昏迷,大便干燥数日不下,腹部满痛拒按,小便短赤,舌质红绛乏津,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等危急症候的同时伴有"手足厥冷"甚至"脉象沉伏"等假寒证象的一类病症。热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病因病机也记载其中。《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开篇曰:"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相似文献   

8.
黄芪山甲羚角桂枝相伍治疗顽痹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平 《陕西中医》2003,24(7):671-672
痹证是中医内科顽证之一 ,顽痹更是缠绵难愈 ,以关节疼痛 ,活动受限 ,甚则累及心脏 ,关节变形 ,肌肉萎废为主症。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探求病机 ,继承前辈经验 ,摸索出以黄芪配穿山甲、羚羊角配桂枝 ,运用于各型顽痹中 ,疗效显著 ,经验介绍如下。1 分析病机 ,正虚络阻 ,寒热夹杂 本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详细的记载和论述。《素问、痹论》云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后历代医家对痹症论治颇…  相似文献   

9.
《伤寒杂病论》中对疼痛的论述颇多,病因包括寒邪、热邪、寒热错杂、气机不利、水邪、风湿、痰饮、正虚为病,分别散在不同篇目中。不同病因所致的疼痛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仲景亦采用不同的治法。寒邪所致的疼痛,究其表里,祛寒止痛;因热所致的疼痛,结合六经特点,泄热止痛;寒热错杂的痛证,仲景擅用和法;气机不利的痛证,《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柴胡剂运转枢机止痛;风湿所致痛证结合湿邪特征并类比表证论治;因虚所致疼痛,仲景重视固护中焦,补虚则痛止。仲景对于痛证的辨证论治,首辨虚实,有虚者必顾其虚;再辨表里,使邪去不伤正。本文根据病因分类,归纳整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痛证辨证与治法的条文,并加以总结,以期寻找仲景的痛证辨治规律。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现代医学病名 ,在中医古籍书中并无此名 ,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 :“心痛者 ,胸中痛 ,胁支满 ,胁下痛 ,膺背肩胛间痛 ,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曰 :“真心痛 ,手足青至节 ,心痛甚 ,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上述症状 ,颇似今日之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除有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等一系列脉证外 ,笔者遵循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原则 ,以临床经验为基础 ,将中医治疗冠心病归纳为十法 ,下面逐一论述 ,以供临床参考。1 宣阳通痹法明代张景岳《类经》曰 :…  相似文献   

11.
“厥气”之名出自《黄帝内经》,是一种从肝肾逆上的内生邪气,其有寒热之分,且稽留日久易生痰饮、瘀血而成积聚之候。心为君主之官,处胸膈之上,而“厥气”具上逆之性,故心易受其犯,引起心胀、心痛、不寐、噫气等心系疾病。针对“厥气”为病,治疗可以祛邪疏利为主,同时辨别“厥气”寒热,临证时慎用攻下、兼顾补益。热厥心痛急用金铃子散,后予枳术丸;寒厥心痛予术附汤、乌头赤石脂丸等大热之剂。心胀予离照汤化裁;不寐予半夏秫米汤合桂枝汤加减;噫气当以旋覆代赭汤治之,若噫气见于心痹,还应结合痹之本邪,并根据风、寒、湿邪气夹杂的不同选用不同方剂,如瓜蒌薤白白酒汤、桃红饮、苓桂剂等。  相似文献   

12.
阴阳易证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论其病机多以阴阳两虚为要。笔者认为阴阳易证之病机为肾厥,即肾脏之阴阳厥逆而不用,治以调和肾厥。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急症研究动向中医治疗急症,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素问·九卷》四篇中“热论”、“评热病论”和“逆调论”就有热病,特别是急性热病的记载。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及元·王海藏《阴证论》、清·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温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等等,都是以治急性痛为主的。这些古典医籍总结了极为丰富的急症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是以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六经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太阳病就是其中之一,太阳病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但其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发热恶寒的症状如疟疾发作和少阳病中寒热往来的证候非常相似,但实质不一样,前者为邪在表,表证未解,后者为邪在半表半里,所以使用汤证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祖国医学文献里虽无此名,但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类似冠心病证侯的记载是很多的,并且对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作过详细的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灵枢·厥论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  相似文献   

16.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根据风湿性关节炎的症肤表现和中医临床治疗经验,个人认为,这病可能属于中医古典文献所记载的“痹症”底一部分,如黄帝内经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灵枢经周痹篇:“风寒湿三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寿夭刚柔篇:“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具病者名曰风痹”。又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长刺节论:“病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是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其中关于急症证治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急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因而死亡率高。张仲景对此有切肤之痛,他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虽然“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但是在杂病中,急症亦不少见,仲景也予以高度重视。在《金匮要略》具有总论性质的《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仅十七条条文中,就有四条是关于急症的论述。例如第10条,论述了厥阳的病机。第11条第12条,论述了卒厥的病机和予后。特别是第  相似文献   

18.
《内经》痹论篇云:“凡痹之客五脏……,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这里明确提出了心痹一证。指出它的病机是血脉不通畅。症状是胸中窒满、心悸、心痛、突发气喘、易惊恐、咽干、暖气、脉沉弦或沉涩结代。痹证的成因为“风寒湿杂至。但单就六淫论心痹的病因,则失全面。于是在《内  相似文献   

19.
经方是中医独具特点的的学派,经方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以中药的寒热阴阳之性,来调节疾病的寒热阴阳之证。如《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经方治疗痹证颇具特点,现就《伤寒论》有关治疗痹证的方证理论探讨如下。经方治疗痹证特点《诸病源候论·风痹侯》曰:“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并区分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经方没有专篇论述痹证的病因及证治,而散见于六经病中,多称谓风湿、风湿相搏、湿家、湿痹…  相似文献   

20.
《内经》论痹的特色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作为病证的名称,首见于《内经》,经文对其阐述,较其它病证为多。《内经》中的痹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作为疾病的一个类别。据笔者粗略统计,《内经》涉及痹证的成因、证治、预后的记载共达45篇,其中《素问》23篇,《灵枢》22篇。尤其是《素问·痹论》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