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心电图机描记、分析树鼩生长过程心律与心肌情况,并观察其演变过程.方法用心电图机记录临床常用的九个导联,即标准Ⅰ、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单极胸联V1、V3、V5,观察各重量组动物心电图各导联P-QRS-T波特征.结果各组动物未出现心律失常或特异性S-T、T、P波改变.结论符合正常心电图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 将狗背位固定在狗台上(即取仰卧位置)。肢体放置电极处,先经剃毛,如用脱毛剂,需在炎症反应消失后一段时间进行记录。标准导联,加压肢体导联和心前导联的连接方法,电极安放位置与人相同,只是一律采用针头电极,所用的20只狗体重在10—20公斤范围内。不同犬心电图的波形及间期可有很大变异,但同一犬不同时间则变异较少,所以最好采用同一犬前后自身对照来分析心电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HC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结果,尤其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征.结果:15例AHCM患者临床症状轻轻微或缺如,心脏体征无特异性,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室造影有5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2~V6)及以R波为主的标准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如aVL)T波倒置(0.3~1.7mV),且以V3、V4导联T波倒置最为明显;上述导联ST段压低(0.1~0.3mV);V1~V3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所有病例均无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最厚处可达28mm.结论:AHCM的诊断应主要依靠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来确定,磁共振检查对确诊AHC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比格犬作为较理想的实验用犬,已被广泛用于毒理学、病理学、肿瘤学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等研究领域.笔者在多年从事比格犬药物毒性实验、药代动力学及血流动力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标准肢体Ⅱ导联法测定了12条非麻醉状态的成年比格犬24 h内的心电图,分析心率和心电图参数在24 h内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正> 临床工作发现心电图(ECG)中出现高耸T波并非少见,虽然有的书上记载标准肢导联T波大于0.7毫伏,加压单极肢导联大于0.5毫伏,胸前导联大于2.0毫伏称高耸T波。但从各种书刊上难以找到各种疾病高耸T波的诊断标准。所以,对于心肌梗塞、脑血管疾患,高钾血症等疾病中出现的高耸T波而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早期诊断,以至延误病情,现将近两年来发现的典型病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544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经过14年的随访所记录的966次心电图资料。其标准和单极肢体导联最初和最后一次心电图变化如下表:  相似文献   

7.
扩张性心肌病心电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继红  张炜 《农垦医学》2008,30(1):39-41
目的:探讨扩张性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23例扩张性心肌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肢导低电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V1~v4及大部分v5甚至V6呈rS或QS,且电压高.可达4~5 mY,伴ST段改变,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和各种传导阻滞等.结论:常规心电图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伴S波高电压,有ST段改变,要高度考虑扩张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8.
既往对左室肥大的心电图诊断主要依靠常规胸前导联V_(1~6)以及标准导联Ⅰ、Ⅱ、Ⅲ等导联的心电图变化。而背部心电图导联V_7、V_8、V_9对左室肥大的诊断,国内、外研究资料尚少,本文通过对正常人与高血压病人背部导联心电图作对比分析以期对左室肥大  相似文献   

9.
食管肢体双极导联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37例李天敏南阳市第二胶片厂职工医院南阳473000关键词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用食管心房调搏法诊断心律失常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传统的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因导联与食管接触不良或受呼吸、精神紧张等因素干扰,波形因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18~24岁年龄段应征健康男青年群体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特点及阳性率,与心率及迷走神经张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冬季征兵体检1397例应征健康男青年的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ERS病例加做下蹲运动30次后的即刻心电图及临床体检资料。结果:检出ERS95例,阳性率6.8%。心率50~59次/分组、60~69次/分组、70~79次/分组、≥80次/分组ERS阳性率分别为19.38%、5.72%、2.51%、1.65%,4个不同心率组ERS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中心率50~59次/分组ERS阳性率分别与60~69次/分组、70~79次/分组、≥80次/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833)。ERS特征性改变在胸前导联49例(51.58%),在肢体导联及胸前导联组合均有26例(27.37%),在肢体导联20例(21.05%),伴有左室高电压29例(30.5%),运动后ERS的心电图特征不同程度减轻甚至消失。结论:应征健康男青年群体中ERS较多见,多发生于心动过缓者,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自1903年使用临床心电图以来,开始几十年一直使用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到20世纪40年代创建单极导联即wilson's导联后,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常规12导联系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不断有新的导联提出并应用于临床,使得临床心电图诊断可以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同时将部分导联应用能在基层医院开展使用作一个汇总.  相似文献   

12.
梁坚 《广西医学》1991,13(5):302-303
为探索右室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和诊断标准,对下壁心肌梗塞的6例住院患者,选用单极、双极右胸导联及中腹导联描记心电图,结果S-T段抬高出现于发病后4~8h,抬高幅度为0.15~0.3mv,持续8~15天,同时还出现坏死性Q波,而18例对照者无一例出现Q波和QS彼.文中并讨论单极、双极右胸导联的区别,提示下壁急性心梗塞(AMI)合并右室梗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用柯萨奇B3病毒感染BALB/c小鼠。用普通心电图仪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在不同时间进行心电描记总结出变化规律,为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提供检测指标,为临床心肌炎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频响为0-90Hz,纸速为50mm/s普通心电图仪,对260只小鼠选择其标准导联Ⅰ、Ⅱ、Ⅲ和单极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的心电图进行描记。其中实验组148只,对照组112只。结果 通过两组小鼠心电图比较,对照组小鼠心电图未发现异常。而实验组小鼠心电图异常率达50%以上。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心电图可见到结早、不完全性房室脱节、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终末传导延缓粗钝等。小鼠心电图异常比例更为显著。结论 感染柯萨奇B病毒后,小鼠心电图改变与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异常改变相符。小鼠心电图的描记可以做为病毒性心肌炎动物实验比较客观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赵俊雪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9):624-625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及54例无心肺疾患的正常人群。2组均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再对胸前导联呈QS型的病例将胸前导联下移一个肋间进行描记。结果正常人群其胸前V1-V6导联r波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无肢体导联低电压和肺型P波及电轴右偏存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V1-V6均呈rS型或V1-V3呈QS型或V1呈qR型,电轴右偏及肢体导联QRS波群低电压。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常引起右房增大,则P波电压增高;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及肺部病患可引起肢体导联低电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由于膈肌下降,心脏呈垂直位,同时常常引起右室增大,则胸前导联以负向波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临床心电图中无临床病理意义的假性改变常易与真正的病理改变相混淆,给临床心电诊断和标准的统一造成困难。而头胸导联体表心电图技术^[1]的优势已逐渐为人们所注意,所以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在对正常心电图的表达方面,头胸导联与常规12导联中的胸前导联(V1~V6)及其扩展导联(V3R~V8R)相比较,是否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食管导联心电图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方法应用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记录180例和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记录70例对各类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照分析。结果房室结双径路在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82.22%,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57.14%,P〈0.01;预激综合征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双极导联食管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1.66%,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0.00%,P〈0.05。结论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高,安全、可靠、实用、能定位,对射频消融术前病例的筛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正常人右胸前导联的心电图改变.对1000例不同性别与年龄组的正清人除做常规导联心电图外.又描记了V_3R、V_4R及V_5R导联的心电图.重点观察了正常人右胸前导联各波形态及正常值范围.以了解正常人右胸前导联心电图的变化.旨从心电图来提高右室梗塞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312例正常小鼠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心电图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而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最缺乏的指标就是病理生理学的指标.找出正常小鼠心电图变化规律,以期为基础和临床的动物模型提供检测指标,为临床药物研究等提供较特异的依据.方法用频响为0~90Hz,纸速为50mm/s的普通心电图仪.描记正常小鼠312只,选择Ⅰ、Ⅱ、Ⅲ标准导联和aVR、aVL、aVF单极加压肢体导联的心电图.结果总结出了正常小鼠心电图规律,结果显示出生35?d以后小鼠心电图各鼠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其均值心率为(354.22±49.86)次/min;心电轴71.64°±10.3°;P-R间期(0.036±0.005)s,Ⅱ导P波波幅平均为(0.079±0.025)mV、时间为(0.017±0.003)s、波形及QRS时间平均为(0.021±0.005)s.结论小鼠心电图的正常值可为感染小鼠与其比较提供依据,对判断小鼠疾病发生过程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为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发病机理、免疫、药物治疗研究提供病理生理学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前应用较广泛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充分研究的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尚有不足之处。例如,单极胸前导联对心脏局部变化虽有很高的评价,但由于电极数较少,尤其右胸及背部没有电极,是否能充分反映心脏电活动现象是有疑问的。Frank导联是把心脏电活动假定为单一的定位的偶极子而设计的,对心肌局部电变化的反映也不一定敏  相似文献   

20.
<正> 为了准确、定量地反映心肌缺血程度,范围及其影响因素,不断地有一些新的方法问世。近年建立了心外膜心电图,在国内外有比较广泛的应用。Maroko 1971年证明了心外膜心电图ST段抬高可以反映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的心肌损伤程度及范围。因此,心外膜心电图技术现已成为一种评价药物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和研究心肌缺血时病理生理过程的手段之一。心外膜心电图的记录原理与体表心电图相同,只是将心脏表面上的标测点的电信号,用导线引导出来即可。一般采用单极胸前导联,输入到心电图机或多导生理记录仪上均可记录,但需将增益因数降低至体表心电的1/10(即1mv=1mm)。心外膜引导电极要求比较严格,放置部位要准确、电极与心脏表面接触良好,记录的图形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