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评价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65例AMl患者分别予以常规强化内科保守治疗(常规治疗组,20例)和在此基础上的血运重建治疗(血运重建组,45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DTI分别观察两组AMI后1周、3个月及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与心房收缩期流速的比值(VE/VA)、二尖瓣环6个位点节段的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a)、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Ea)和舒张晚期运动速度峰值(Aa).2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血运重建组各时点亚组的LVEF、VE/VA、Sa和Ea及常规治疗组3个月和6个月亚组的Ea/Aa均小于对照组(P<0.05),血运重建组3个月、6个月亚组的Sa、Ea和6个月亚组的LVEF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5),而两组同时点各亚组间的VE/VA、Aa及Ea/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运重建是改善AMI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重要手段.DTI技术在评价AMI后心脏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变化方面较二维超声心动图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技术评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32例择期接受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3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术前1 w内、术后2个月分别进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组织运动二尖瓣瓣环位移测量(TMAD)及二尖瓣环的收缩期位移峰值(Ds)测量,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研究组手术前、后LVEF较对照组显著降低,LVESV、LVEDV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手术后LVESV、LVEDV较术前降低,LVEF较手术前有所改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MAD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前、后与对照组TMAD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TMAD参数与LVEF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研究组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峰值(Ds)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手术前、后与对照组二尖瓣环Ds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二尖瓣环6个位点平均Ds与LVEF亦呈正相关。结论TMAD各参数能早期反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手术前、后左室收缩功变化,是一种快速可靠、简便的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组织运动二尖瓣环位移(TMAD)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于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79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及同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Philips Ie33型超声诊断仪及配套探头常规二维超声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Philips Qlab 9.0分析软件中的TMAD插件,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常规二维超声结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s),TMAD参数(二尖瓣环6个位点位移、二尖瓣环位移相关指标)。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LVEF、LVESD、室间隔侧s、左室侧壁s分别为(48.0±2.65)%、(42.5±2.89)mm、(4.78±1.23)cm/s、(5.37±1.32)cm/s,对照组分别为(61.7±4.98)%、(48.3±3.04)mm、(8.60±1.45)cm/s、(10.9±1.68)cm/s;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LVEF显著减小,LVESD及室间隔侧、左室侧壁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二尖瓣环前后壁、前后间隔、下壁、左室侧壁6个位点的收缩期最大位移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尖四腔、两腔、左室长轴收缩期二尖瓣环连线中点的最大位移值及其占左室长轴的百分比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TMAD技术能够通过测量二尖瓣环不同位点位移参数值,准确、客观的评价其左心室收缩功能,具有简便、不依赖图像质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庄蓓 《山东医药》2006,46(23):31-32
采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对6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组)和32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的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进行测量,分别在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和心尖长轴切面上测量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的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VE)及VE与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的比值(VE/V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QTVI可敏感地定量显示出DCM组VS、VE、VA显著下降;QTVI收缩和舒张速度指标之间、收缩速度与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对照组VE/VA比值的平均值与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之间存在相关性.而DCM组两者间无相关性。提示QTVI可实时、准确地反映左室心肌舒缩运动状况,为进一步了解局部及整体心肌功能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速度(V)、应变率(SR)的变化特点,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及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左室局部梗死心肌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QTVI及SRI对20例AMI患者和30例正常人左室前壁及前间壁节段纵向收缩期(S)、舒张早期(E)及房缩期(A)的峰值速度(VS、VE、VA)、峰值应变率(SRS、SRE、SRA)进行测定,并以冠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VS:AMI组心梗室壁的不同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减低;VE:除前间隔的心尖水平外,心梗室壁较正常对照组显著性减低;VA:前壁的不同水平及前间隔的心尖水平AMI组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SRS、SRE:AMI组不同水平左室心梗室壁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SRA:前壁的不同水平及前间隔的基底水平AMI组较对照组显著性减低(分别P<0.01和P<0.05)。结论:QTVI及SRI技术是临床无创、定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局部心肌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评价急诊血运重建(包括静脉溶栓或者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院后根据AMI患者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常规组30例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静脉溶栓或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应用DTI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峰值(peak velocity at early diastole,VE)和舒张晚期流速峰值(peak velocity at late diastole,VA)比值(VE/VA),DTI成像模式检测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6个节段的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peak velocity during systole,Sa)、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峰值(peak velocity at early diastole,Ea)和心房收缩期流速峰值(peak velocitv at atrial contraction,Aa),并计算Ea/Aa比值。各取6个节段的平均值。结果所有AMI患者于发病后1周、3月末左心室射血分数、VE/VA、Sa、Ea和Ea/Aa均较对照组降低;予急诊血运重建的AMI患者于AMI发病后3个月S。和E。较本组发病后1周增高,并较未行急诊血运重建干预组(常规组)发病后3个月增高。结论AMI后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实施急诊血运重建可以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应用DTI技术检测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可以精确反映AMI患者局部节段性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STI)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择60例AMI患者(AMI组)及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以Simpson′s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血流E峰/A峰,以STI技术测量左室心尖和心底各个节段旋转角度,同步记录左室整体扭转峰值(Ptw)、心尖扭转角度峰值(PAR)、心底扭转角度峰值(PBR)、收缩末期末左心室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期末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R)、解旋减半时间(HTU),并分析左室扭转参数与LVEF、E峰/A峰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Ptw、 PAR、AVCtw、MVOtw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前壁心梗者PAR显著低于下壁及前间壁心梗者(P〈0.05);Ptw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527,P〈0.05),UntwR与E峰/A峰无明显相关.结论 STI技术可通过定量检测收缩期左室扭转运动较好的评价AM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改变,是指导临床诊治的新型无创性方法.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死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心肌梗死 (MI)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对左心收缩功能和左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 :5 2例MI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 (AMI) 30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 2 2例 ,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术治疗 ,术后随访 3个月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容积 (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 (LVESV)、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 ,比较治疗前后各参数的变化。结果 :PCI治疗后LVEd、LAd、LVEDV、LVESV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 (均P <0 .0 1)、LVEF和LVFS明显增高 (P <0 .0 1) ,尤以AMI组明显 ,并且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时间越早 ,心功能恢复越好。结论 :MI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尽早PCI治疗可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部分阻抑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9.
早期补镁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时心肌顿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补给硫酸镁对再灌注时心肌顿抑及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干预组(n=42)和对照组(n=40),干预组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前30min静脉给予25%硫酸镁20m1,两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或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再灌注成功的病例采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LDDE)检测顿抑心肌的发生,并测定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硫酸镁干预组的顿抑心肌节段和梗死心肌节段较少(P<0.05),左室收缩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AMI再灌注治疗同时早期补镁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很多研究证明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接受再灌注治疗时胸痛会迅速缓解 ,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和抬高的 ST段也会迅速下降 ,是冠脉灌注成功的临床和心电图标志 ,磷酸肌酸激酶 ( PCK)峰值提前出现也被认为是可靠的生化指标。然而 PCK早期出现是否是再灌注成功后“濒死”心肌能被挽救尚不清楚。因此作者研究了再灌注治疗 PCK出现时间与左室功能的关系。5 5 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达到如下标准者纳入本研究 :( 1)典型胸痛持续时间≥ 3 0分钟 ,( 2 )≥两个胸前导联 ST段抬高≥ 2 .0 mm ,( 3 )血浆 CK活性≥正常上限 2倍 ,( 4 )无 MI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 (DTI)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 ,定量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 :研究对象为 6 1例确诊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DTI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频谱。记录心尖四腔、心尖二腔和心尖长轴切面多普勒组织成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参数包括 :二尖瓣环收缩速度 (Sm) ,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 (Em) ,二尖瓣环舒张晚期速度 (Am) ,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的比值 (E Em)。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DTI可敏感地显示出二尖瓣环收缩和舒张运动速度显著下降(P <0 0 5 ) ;E Em也有显著差别 (P =0 0 13)。DTI二尖瓣环收缩速度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之间 ,二尖瓣环收缩速度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运动积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平均二尖瓣环收缩期速度≥ 8 9cm s预测射血分数 (EF)≥ 5 5 %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 88 2 %、70 % ,准确率为 81 5 %。结论 :DTI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 ,作为定量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脏功能状态的新方法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心电图(ECG)QRS波记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坏死面积大小进行分组,测量二维超声及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PW-DTI)心脏收缩指标,以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不同梗死面积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ECGQRS记分将101例首发AMI患者分为两组。记分≤3分为小面积梗死组(G1组),共43例。记分>3分为大面积梗死组(G2组),共58例。于AMI后1周记录二维超声图象及PW-DTI速度频谱,并在梗死后1个月及3个月进行复测。结果(1)再灌注治疗(溶栓及PCI)3个月时G1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S波波峰速度(Vs)、S波速度时间积分(VTIs)及S波加速度(ACCs)均优于G2组,表明梗死面积大则心功能受损明显,虽经再灌注治疗亦不能完全消除梗死面积带来的影响。(2)指标LVEF、Vs、VTIs、ACCs多在梗死3个月时方显现差异,表明心脏功能改善可能发生在梗死1个月以后。(3)在PCI治疗的G2组ΔLVEF、瓣环ΔVs、ΔVTIs均较G1组者改善更明显,而经溶栓治疗的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大面积梗死选择PCI治疗可能获益更大。结论(1)PW-DTI指标能准确反映心脏整体及局部功能的变化,Vs、ACCs可作为判定AMI后心脏功能的指标,ACCs能较Vs更好的表现收缩功能的变化。(2)较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在再灌注治疗中获益更多,大面积心肌梗死选择PCI治疗可能更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早期补镁对心肌梗死再灌注时心肌顿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补给硫酸镁对再灌注时心肌顿抑及梗死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硫酸镁干预组(n=42)和对照组(n=40),干预组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前30min静脉给予25%硫酸镁20ml,两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或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再灌注成功的病例采用低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LDDE)检测顿抑心肌的发生,并测定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硫酸镁干预组的顿抑心肌节段和梗死心肌节段较少(P<0.05),左室收缩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MI再灌注治疗同时早期补镁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TI)诊断前壁心肌梗死左心室舒张功能。方法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组患者45例,对照组健康成年人42例。均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及DTI检查。结果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DTI测值比较: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收缩期波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波峰值速度(Ve)明显低于对照组。二尖瓣环DTI心肌梗死组舒张期早期速度(Ea)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舒张晚期速度无显著差异。结论DTI为定量分析左心室舒张功能提供了有效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我们测定了50例AMI患者循环血中TNF含量,于发病后第2周以核素心血池显像测定其左心室功能(参数为左室总体射血分数、LVEF),并与正常人对比.结果表明:AMI组血TN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中左室功能低下者(LVEF<50%)血TNF水平显著高于左室功能正常者(LVEF≥50%)(P<0.01),提示TNF参与AMI的发生,并可促使AMI后心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急性左心室室壁瘤(LVA)形成患者血浆脑钠肽(BNP)的动态变化及其与LVA形成和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首次前壁AMI患者64例,经左室造影(LVG)后分为LVA组(31例)和无LVA组(33例)。采血检测BNP,并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完成后6个月时检测有创容积和压力各参数。结果LVA组AMI后6 h、第5天和第24周血浆BNP浓度均明显高于无LVA组(P<0.05)。PCI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无LV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室壁运动积分(WMS)和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各参数均高于无LVA组。LVA组BNP峰值水平与PCI后即刻LVESVI、LVEDVI、WMS和LVED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LVA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A组患者(P<0.05),且BNP峰值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AMI后BNP的过度分泌参与了AMI后左室重构和LVA的形成,并影响着其后的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重组人B-型利钠肽(rhBNP)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心室重塑和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12 小时内发病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rhBNP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分别于治疗后1周、4周和24周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指数,梗死区的局部室壁运动指数.于治疗后1周、24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了解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①治疗后1周时,rhBNP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常规治疗组升高 (P<0.05).治疗后4周、24周时,rhBNP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周时,rhBNP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梗死区的局部室壁运动指数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治疗后1周时心室相角程、半高宽、峰相位标准差在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4周时rhBNP组上述3项指标较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介入术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hBNP可进一步阻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提高心室收缩同步性,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内外膜及整体的扭转运动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初次发生AMI患者56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5例,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心室收缩期心内膜最大扭转角度(PST-En)、心外膜最大扭转角度(PST-Ep)及整体最大扭转角度(PST-G),对AMI组按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VEF≥45%AMI组PST-En和PST-G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ST-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LVEF≥45%AMI组比较,LVEF<45%组PST-En、PST-Ep、PST-G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T-En、PST-Ep、PST-G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LVEF呈中度相关(r=-0.60~0.68,P<0.01)。结论在左心功能损害不明显时,心外膜的扭转运动仍发挥代偿作用,在左心室功能明显损害时,心肌各层的扭转运动均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