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恶性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3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Miies’术13例,Dixon’19例。其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6.3%。中位生存时间为54个月。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93.8%、84.4%。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恶性直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恶性直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粪、血粪、腹痛、腹部肿块.肿瘤部位:17例位于空肠,5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25例患者的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免疫组化CD117(+)24例,CD34(+)15例.22例患者术后随访6~78个月,5例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 小肠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9例;发病部位以胃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腹痛和腹部肿块。24例均行手术治疗。3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生存18例,死亡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以中老年人多发,术前确诊率较低,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手术或再次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且疗效好;对无法切除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用甲磺酸依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2例胃间质瘤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者为25例,交界性7例,恶性者10例。术后随访0.5~10年。4例肝转移死亡.未发现局部复发;5例因其他病因死亡,其他生存良好。3年生存率83.33%,5年生存率78.57%。结论胃间质瘤的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肿瘤大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综合分析判断。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5.
陈建光 《现代保健》2010,(28):25-2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表达29例(93.5%),CD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诊断及外科治疗的预后.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18例),消化道出血(6例),体检发现腹部包块(2例).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24±13)个月,2例死于肿瘤复发,中位生存时间17月.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 ,术后配合格列卫靶向治疗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反复黑便、上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辅助检查的选择可以提高检出率,完整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由于十二指肠生理和部位的特殊性,应选择适合的术式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方法:对报道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和讨论.结果:该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排黑便,上腹部CT、磁共振和胃镜检查均提示十二指肠肿瘤,行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十二指肠梭形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D117( ),CD34( ),结合蛋白(一),S-100蛋白(一),肌动蛋白(一),最后确诊为十二指肠良性同质瘤.结论:十二指肠问质瘤临床少见,症状无特异性,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来确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为CD117( ),CD34( ),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经骶尾入路手术切除,3例经肛门局部切除,2例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结果 7例镜下均找到梭形细胞,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5例,CD34阳性5例,抗平滑肌抗体阳性4例,p53阳性2例,酸性钙结合蛋白、结蛋白均为阴性.结论 肛门直肠指检、内窥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直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合理的术式有利于患者预后和防止复发,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贫血。术前诊断率10.8%。良性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5例(其中肿瘤直径≥5cm的占20例,肿瘤直径〈5cm的5例。)术中未见淋巴结转移。CD117、CD34为主要诊断依据。随访6~48月,良性和交界性的患者无复发,恶性患者中2例胃恶性间质瘤死于肝转移,1例结肠恶性间质瘤死于局部复发、腹腔转移。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内镜和CT是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范围决定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结果和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与病理方面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4年10月收治的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79)、消化道出血(29)。病变部位为胃7例,小肠1例,直肠1例。9例均行手术治疗。9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6例。免疫组化CD 11778%,CD 3478%,SMA(-)78%,S-100(-)67%。随访率100%,病人均存活。结论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常规组织学与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有时易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底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行ESD治疗的直径<3 cm的14例胃底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手术时间、病理结果、并发症、术后愈合时间等.结果 14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时间(87.5±21.8) min.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9例,胃平滑肌瘤4例,胃神经鞘瘤1例.其中发生穿孔2例,1例经钛夹夹闭穿孔后保守治疗成功,1例转腹腔镜手术缝合穿孔,无术中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和迟发性出血,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创面均愈合.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直径<3 cm的胃底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避免行腹腔镜或传统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G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G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术前无一例确诊,均接受手术治疗.17例完整切除,1例局部切除.常规病理检查见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1例.结论G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肿瘤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ST的重要指标.目前手术切除仍为主要治疗方法,适当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改善G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11例中10例行手术治疗(1例拒绝手术),分析手术效果及随访结果。结果手术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13.78 d。8例获随访(3~24个月),其中1例复发,1例疑有腹腔转移。结论胃镜、B超、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定位有较大作用。术中肉眼所见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助于肿瘤性质的初步判断。胃肠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合理规范完整手术切除肿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3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2岁,男女比为2∶1.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77%,CD34阳性率76%,SMA阳性率44%,S-100蛋白阳性率24%,Desmin阳性率22%.病理诊断GIST良性9例,交界性1例,恶性8例.1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 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邱正伦  郑幼伟 《现代保健》2011,(34):130-13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33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发生于胃21例,小肠10例,结肠2例。术后病理,极低度恶性8例,低度恶性9例,中度恶性7例,高度恶性9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6.97%(32/33)CD34阳性率84.85%(28/33)。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是首选方法,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程利民  孙志德  李森龙  邬淑雁  刘洋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4):6525-6526,652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提高诊断和治愈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1~2009年间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好发于胃和小肠,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病理免疫组化是GIS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决定条件,CD117和CD34为其重要标志物,80%~100%的GIST肿瘤细胞中CD117呈弥漫阳性表达,60%~80%的GIST肿瘤细胞中CD34呈弥漫阳性表达.CT能直接观察间质瘤的大小、密度及侵犯和转移情况.内镜超声能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发现直径小于2 cm的肿瘤.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结论 在区别GIST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CD117、CD34表达特异性强,具有重要价值.CT、内镜超声检查是目前诊断GIST常用和重要的手段,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能够明显地提高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某院收治的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5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3例SIST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贫血,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腹胀。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51/53),CD34阳性率(39/53)。该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4~60个月)。32例术后复发转移,11例复发转移患者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小肠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诊断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中高恶性度SIST较低恶性度者更容易复发转移;手术为该病目前最佳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及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分析13例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颅内压增高症状.11例行肿物全部切除术,2例行部分切除后放疗.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一致圆形细胞构成,有呈蜂窝状或呈血管周围假菊花形团结构,瘤细胞排列成流水状,细胞形态单一,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细斑点状.免疫组化:11例(84.6%)Syn(+),4例(31.2%)GFAP(+),13例EMA(-).随访11例,患者均健在,肿瘤无复发.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是少见肿瘤,临床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症状.确诊需依靠影像学、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包括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等.手术完整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谈燊  罗明月 《现代医院》2012,12(2):57-60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CT、MR征象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直肠间质瘤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11例CT,2例MR。结果 13例直肠间质瘤均为恶性。肿瘤均位于直肠中下段,最大直径1.3~12.0 cm。CT、MR表现为盆腔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向肠腔内、外突出生长,密度/信号不均,可见坏死、钙化及出血。结论直肠间质瘤十分少见,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掌握这些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直肠间质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