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文报道近30年来血管腔内外科治疗的方法、临床应用及今后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而血管腔内治疗因其具有微创、高效、可重复操作等优点日益取代传统手术,成为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首选方法。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外周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的主要腔内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该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适应证大大拓宽;切割球囊、冷冻血管成形术、斑块旋切、激光辅助系统及药物涂层等新技术的应用,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特殊部位如动脉分叉处病变、严重钙化、病变弥散等问题。就血管腔内治疗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汪忠镐 《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2(16):1489-1491,F0003
我国腔内血管外科从无到有,从粗到精,从盲目到定向,从少到多,而今从多到即将来临的如雨后春笋般的前景,首先有赖于科学这个第一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也有赖于医务界诸多同仁孜孜不倦的勤恳耕耘,她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和发展的历程。本文所述的主要为大血管外科:腔静脉和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腔内治疗,但仍起自中等管径动脉的研究和实践开始。迄今,仅笔者等就已成功完成了137例以上的以主动脉夹层为主的大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则估计已过千例,似远多于肾下腹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这一点同西方国家似乎完全不同。可以肯定的是,应用血管腔内技术或手术联合腔内法治疗大血管病变(肾动脉平面以上)较治疗身体其他部位血管病变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总之,无论是以血管腔内微创法或手术与腔内联合法治疗大血管病变的研究和治疗均尚方兴未艾,其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足底动脉弓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性.方法:将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26)和对照组(n=28),观察组采用足底动脉弓腔内血管成形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腔内治疗改善入组患者下肢血运.观察两组术后6个月的踝肱压力指数(ABI)、趾肱压力指数(TBI)...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带膜支架植入治疗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我科1999年5月至2005年12月为15例DeBakeyⅢ型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治疗,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5例病人共用带膜支架22个,手术技术成功率100%。6例患者术中出现内漏,植入第二枚支架后漏口封闭。1例术后3月复查发现支架移位,再植入带膜支架后治愈。3例术后死亡,死因为心律失常,呼吸功能衰竭。治愈12例,平均随访20个月。所有患者内膜破裂口全部完全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漏,假腔均明显缩小。结论 带膜支架血管腔植入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血管外科急症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传统开放手术由于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导致病人围手术期恢复慢,甚至预后不佳。随着腔内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急症采用腔内技术完成。但腔内技术对血管病变的解剖条件有一定要求,因此,血管外科急症的处理仍然需要腔内技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腔内血管学     
近年来“腔内”和“微创”是外科领域的两个“热门”词,这两个词代表了现代外科最重要的进展,也代表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外科发展的方向。这两个词在血管外科的表现尤为突出。血管外科正在进行着以腔内血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腔内血管技术是在X线透视技术、血管穿刺技术、造影剂发明和血管内导丝导管等关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导管溶栓在慢性下肢缺血腔内成形治疗时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1例慢性下肢缺血(TASC Ⅱ D级)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尿激酶(UK)溶栓,然后再行血管腔内治疗,对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例患者(81.8%)血管成形技术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2例(18.2%)未溶栓成功.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8.9%,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辅助一期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0%、88%及92%,2年为67%、84%及88%.结论 对慢性下肢缺血TASC Ⅱ D级病变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时的溶栓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迅速发展,多种新型介入材料相继问世并且应用于临床,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已从大中血管向中小血管扩展,腘动脉及远侧胫、腓动脉的治疗也在广泛开展。大量文献报道,PTA治疗膝下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以作为膝下ASO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技术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与传统开腹手术方法相比,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特点是创伤小,出血少,可避免传统开腹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和降低病人心肺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尤其为高危病例提供了治疗的机遇。本文就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中的一些相关问题,如支架血管系统的设计特点、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条件和技术要领以及治疗结果和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胸腹主动脉型大动脉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狭窄的经验。方法 1987~1999年间,我科应用PTA的方法治疗了8例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患者,扩张前后有动脉造影以及术中狭窄段测压以判断疗效。结果 8例PTA均获得成功,除1例患儿术后发生髂股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出现,无1例死亡。本组病例扩张后病变狭窄均小于50%。扩张前狭窄段近远端压力差为25~45mmHg,平均为36.7mmHg;扩张后压力差降至5.0~9.5mmHg,平均为7.3mmHg。本组病例术后随访12~60个月,无再狭窄或阻塞者。结论 应用PTA治疗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安全、有效、经济。PTA是短段狭窄的胸腹主动脉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Carrel和Guthrie的以三点式血管吻合为主的贡献于1912年获诺贝尔奖,它催生了40年后人工血管的问世和成功应用,构成了血管外科的第一个里程碑.血管腔内治疗则是血管外科从复杂的外科技术向微创治疗的革新,为第二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7月我科采用PTA治疗的34例(38条患肢)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5条患肢PTA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35/38),平均随访8(3~18)个月,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1±0.12上升至0.82±0.05(P0.01),总的肢体保全率为91.4%。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3%(5/38)。结论 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减少截肢率,是一种治疗膝下动脉病变至下肢缺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外科诊疗技术在动脉闭塞症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5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或切开动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利用导丝或超声消融导管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后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45例(53条患肢)血管腔内支架均释放成功,踝肱指数由0.36±0.14增至术后7 d 0.77±0.21(t=2.397,P=0.021),45例随访6~54个月,平均23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90.6%(48/53)。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血管外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微创手术方面,血管腔内治疗取得了可喜的发展。1912年,Carrel等第1次报道了血管腔内治疗的动物试验;1964年Dotter等第1次实施了股胴动脉血管成形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