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佝偻病患儿的体液免疫状况,我科门诊于1992年对97例6个月~7岁佝偻病患儿进行了免疫球蛋白单项观察,并以同龄健康儿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观察组6个月~1岁组,1岁~3岁组IgA,5~7岁组IgM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6个月~1岁,1岁~3岁组患儿的血清Ig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佝偻病患儿的体液免疫缺陷主要表现在3岁以前,并以IgG水平降低为主,这可能与该年龄组患儿多处于佝偻病初期或激期有关。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佝偻病发生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较常见的营养缺乏症。有文献报道 6个月以下小儿佝偻病患病率高达 37.6 %~ 76 .8% [1、2 ] 。婴幼儿期佝偻病的发病诱因很多。为了解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主要诱因 ,笔者随机抽取在本院门诊就诊的佝偻病患儿及部分非佝偻病患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本文收集 1999年廊坊市医院门诊患者 40 6例。其中最小 3个月 ,最大2岁 10个月 ;男 2 0 8例 ,女 198例 ;患佝偻病者 10 9例 ,非佝偻病者 2 97例。非佝偻病患儿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 15 9例外 ,其余疾病也均不影响骨骼发育。病例组患…  相似文献   

3.
0~2岁婴幼儿佝偻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珠海市0~2岁婴幼儿佝偻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珠海市0~2岁婴幼儿405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佝偻病及相关因素调查,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珠海市0~2岁婴幼儿佝偻病患病率为13.3%.佝偻病发生与居住地区、孕末期3个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孕末期3个月进食虾皮或海带类、孕末期3个月日晒时间、孕周、儿童户外活动时间、补锌及定期检查有关.其OR值分别为0.079、6.225、0.156、3.566、0.417、0.265、5.800和9.364.结论佝偻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  相似文献   

4.
0~2岁婴幼儿佝偻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珠海市0-2岁婴幼儿佝偻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珠海市0-2岁婴幼儿405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佝偻病及相关因素调查,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珠海市0-2岁婴幼儿佝偻病患病率为13.3%。佝偻病发生与居住地区、孕末期3个月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孕末期3个月进食虾皮或海带类、孕末期3个月日晒时间、孕周、儿童户外活动时间、补锌及定期检查有关。其OR值分别为0.079、6.225、0.156、3.566、0.417、0.265、5.800和9.364。结论:佝偻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预防应从胎儿期开始。  相似文献   

5.
带状疱疹常伴有神经痛,但多在皮损完全消退后或1个月内消失,少数患者神经痛可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1].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睡眠,有的甚至发展为抑郁症,迫使患者再次就诊.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月接诊患者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应用保健日光灯预防儿童佝偻病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保健日光灯对100例4个月~2岁半的婴幼儿进行了预防佝偻病的临床效果规察.结果表明,利用保健日光灯预防佝偻病与服用VD_2有同等疗效,而且保健日光灯无毒副作用,婴幼儿在玩耍和睡眠时均可接受治疗,具有方便易行,便于管理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低血磷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Vitamin D resis-tant rickets)比较罕见,但往往被误诊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而延误治疗,现报告一个家系。病例摘要患儿,女,1.5岁,因双下肢进行性弯曲就诊。患儿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900克,无畸形,9个月出牙,14个月会走。出生7个月发现枕秃、易烦燥、多汗、双下肢略见弯曲,当地医生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治疗;肌注维生素D_240万单位,隔两周1次.连用3次,同时口服钙片每日6片,连服1个月停药后未复查。半年后因患儿下肢弯曲进行性加重而再次就医,又肌注维生素D_240万单位,连用2次.停药后3个月因下肢弯曲仍在加重而来我院诊治.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7,(5):683-684
目的分析新生儿期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对婴儿期佝偻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70例佝偻病初期的足月新生儿,其BALP检测均为阳性,但未发现明显佝偻病体征。将出生后3个月BALP水平升高的新生儿纳入观察组(n=35),BALP未变化或降低者纳入对照组(n=35)。比较两组患儿出生时、出生后3个月、出生后6个月的BALP水平,并分析两组患儿出生后6个月、12个月佝偻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生后3个月、6个月的BAL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生后6个月、12个月的佝偻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BALP可作为诊断佝偻病的有效指标,当其检测阳性且有升高趋势时可提示患有佝偻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硫酸锌辅佐治疗佝偻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95年来试用0.5%硫酸锌辅佐治疗佝偻病,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样本采用1995年元月~1997年10月门诊患儿,共108例,经确诊为活动期佝偻病的患儿。年龄8个月~2岁2个月的婴幼儿。临床主要表现:食欲不佳、夜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性在晚发佝偻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探讨晚发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探索其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晚发佝偻病组176人,正常对照组100人,VDRSC多态性的分布频率,患儿分4组用不同方法治疗。治疗1组:维生素D60万IU/次imst+碳酸钙1g/d,口服,3个月。治疗2组:维生素D60万IU/次imst。含钙丰富的食物3个月。治疗3组:多种维生素(含维生素D400IU/天)口服,3个月。治疗4组:平衡膳食,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3个月。结果:晚发佝偻病组及正常对照组VDRSC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5,P<0.0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P<0.01),患病组FF型频率6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8%,P<0.05);晚发佝偻病组F型67.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6.9%,P<0.05)。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FF型仍是晚发佝偻病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3.12。4组治疗疗效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VDRSC多态性决定晚发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各种计量补钙、维生素D治疗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