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胚胎肝动脉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肝动脉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24周人胚胎肝脏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特点。本文观察了肝内微血管芽生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到肝内存在有血管球及特殊类型的血管网;讨论了胚胎肝内微循环血管构筑的临床意义,为胚胎肝移植术提供血管立体构筑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辅助的人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微血管构筑三维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恶性胶质瘤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人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组织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利用计算机辅助的图片处理和三维重建技术进行微血管构筑的三维重建.结果成功构建了星形胶质细胞瘤部分微血管的三维结构.胶质瘤微血管与正常脑微血管迥然不同,其分布、分枝和走行怪异,在三维构筑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完全遵从由大到小的分级规律,而且某段可向外呈盲管状膨出,部分血管为两端均不通的盲管. 结论恶性星形细胞肿瘤的微血管不仅丰富,而且具有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这一特点对于认识恶性肿瘤血管生成三维结构特性、构建数字化肿瘤微血管模型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上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微血管腐蚀铸型扫描电镜,观察了2例3岁幼儿的舌肌和翼内肌的微血管构型。在扫描电镜下,舌肌内的毛细血管网构型分三类:1.花蕊样毛细血管袢;2.云朵样毛细血管网;3.多角形套状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铸型的直径为5.3±1.5μm,描述了动脉铸型表面上的内皮细胞核压痕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压痕的形态特征。讨论了血管袢的结构形态及其机能意义,为理解骨骼肌的微循环的过程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颌面骨折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所有图像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法(VR).结果68例颌面骨折经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均得到清晰显示,并直观地显示了颌面部骨折的部位、形态、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以及颌面部的立体形态.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立体清晰显示颌面骨折粉碎和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可以显示颌面骨骨折线和骨折块移位的空间解剖关系,在指导手术、提高手术疗效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成人三维X线头影测量与三维CT测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运用三维X线头影测量与三维CT测量方法研究蒙古族正常牙合成年人的颅颌面硬组织形态,比较两种测量方法优缺点。方法:选择蒙古族正常牙合成年人105名,拍摄正侧位头颅定位片,利用计算机辅助测量系统进行三维X线测量,从上述对象中选取48名行颅颌面部CT扫描建立三维图像进行测量。结果:①三维X线与三维CT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②线距测量结果存在性别差异,而角度结果无性别差异。结论:①三维CT方法可应用于正颌外科临床与科研中,三维CT可立体重现颅颌面硬组织,对非对称畸形更有意义;而三维X线方法仪器设备简单、费用低、易于普及,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条件选择。②蒙古族颅颌面硬组织形态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种族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微血管腐蚀铸型—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2例幼几鼻腔粘膜区的微血管系统的立体构型。在扫描电镜下,初级微动脉互相吻合形成初级微动脉拱,次级微动脉互相吻合形成次级微动脉拱,两种微动脉拱类似“立体桥”外型式配布。毛细血管网的构型各有特点,在鼻前庭区其形态分两类:①螺旋形毛细血管袢;②多袢形毛细血管树。鼻道区的毛细血管网呈重叠式配布。在粘膜的基底面,可见有动脉与静脉伴行。毛细血管从不同方向和不同空间注入微静脉。本文还论述了鼻粘膜区微血管的类型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对认识鼻粘膜区的微循环特征和鼻病的过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胚胰腺微循环血管构筑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方法,观察人胚胰腺微循环血管三维构筑的形态学特点。人胚胰腺微循环血管依据其形态学特点可分为胰腺小叶间血管干;胰腺小叶周围血管网;胰腺管周围血管袢及胰岛的血管球4种类型。本文对比了人胚胰腺微循环血管构筑与猴、犬、兔胰腺的血管形态学异同点,阐述了其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器官内微血管构筑型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随着微循环学的日益发展,微血管铸型技术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血管铸型.探讨器官内微血管的立体构筑型式.为微循环的形态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本文就血管铸型的制作、扫描电镜成像原理以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130例患者不同脏器的三维超声成像特点,并对其方法学进行了探讨。应用结果显示:三维超声成像能提供二维超声所难以显示的切面,丰富了图像信息.对于二维超声不易诊断的疾病,三维超产能提高其鉴别诊所能力.研究表明:实现腹部脏器的三维结构重建,提供正常及病变组织形态结构的立体图像.将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手术治疗及组织形态学研究提供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和探讨螺旋Ct扫描方法及血管造影在颌面外科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108例颌面颈部疾患病人进行螺旋C丁扫描,advange windows 3D软件三维成像。结果 CT诊断结果为颌面部肿瘤88例,下颌骨边缘性骨髓炎3例,创伤性骨折15例,先天性颌面畸形1例,右颈内静脉扩张症1例。结论 螺旋C丁的三维立体成像较常规二维成像更直观,诊断更明确,为颌面部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有关于口腔颌面部中小缺损的修复的相关报道有很多.多运用局部皮瓣进行修复,主要因修复后皮肤色泽相近似、形态修复良好的特点.临床上常用的颌面部局部皮瓣主要有鼻唇沟皮瓣、有携带上下唇动脉的的上下唇复合组织瓣等.由于鼻唇沟皮瓣位于颌面部的特定部位,而且有较为明确、丰富的血液供应、极易转移进入口腔;携带上下唇动脉的的上下唇复合组织瓣血液供应明确,组织瓣制作灵活、修复唇组织缺损方便,所以在临床上有着极高的使用价值,本文通过对临床24例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病例的治疗体会,阐述鼻唇沟皮瓣等在临床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颌面部骨折发生后,能否准确地了解骨折的三维构像对于外科治疗至关重要。常规X线在估价颌面骨折方面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二维CT观察骨折空间关系的理解有时仍有困难。近来由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使标准的二维CT重建为立体的三维影像成为可能。本文收集了22例颌面骨折的三维CT重建资料,以了解三维CT在颌面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察人左心室壁心外膜区微血管的三维空间构型和形态计量学指标。本研究应用微血管腐蚀铸型/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酶组化(碱性磷酸酶反应)染色方法,观察10例心脏标本,得出心外膜区的毛细血管直径为7.2±1.9μm(±S.D),微血管密度是3484.44/mm~2。获得左心室壁心外膜区从微动脉-动脉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网-静脉端毛细血管-“萝卜根样”微静脉这个微循环单位的三维空间构型资料。  相似文献   

14.
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微血管密度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静脉血营养的静脉皮瓣微血管密度的形态变化过程 .[方法 ]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墨汁灌注透明等方法 ,观察皮瓣微血管密度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 .[结果 ]术后第 3日开始 ,A组和B组微血管密度均呈现增加趋势 .于术后第 3,5 ,7,14日 ,A组和B组微血管密度低于同时期的C组 ,A组与C组间、B组与C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结论 ]术后第 2 8日 ,A组、B组及C组微血管密度接近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由于结石分布在肝内胆管系统,病理改变有其特殊性。长期的梗阻和胆管炎使肝胆管及其微循环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但目前对这方面的了解尚少。我们用铸型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胆管及微血管的三维立体构筑进行观察,目地是研  相似文献   

16.
CT灌注技术在乳腺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及各种病理活动都与体内血流变化密切相关,因此获取活体组织微循环血流的灌注信息一直是医学影像学关注的热点。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时,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往往早于形态学改变,普通CT主要反映解剖形态变化,而动态CT灌注成像为研究生理及病理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技术方法。它反映生理功能的改变,所用对比剂作为一种生理示踪剂,可准确反映局部微血管的功能状况,从组织水平和微循环中获得组织功能方面的信息,因此是一种功能影像(functional imaging)。CT灌注能提供受检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定量分析,是从原来的主要反映解剖形态学改变向着既反映宏观形态、又揭示微观代谢和功能演变的发展,因此得到影像学越来越高的重视和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采用单点双注法将6-羟基多巴胺(6-OHDA)立体定向注入到大鼠右侧纹状体,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和中脑黑质区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注药后2周,大鼠经阿扑吗啡诱导出现向健侧旋转行为,在2个月的观察中见旋转行为稳定.形态学观察结果示,损伤侧黑质区致密部和中脑被盖腹侧区内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论]6-OHDA单针道双点法是制作大鼠PD模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德清  刘勇 《广西医学》2012,34(5):625-626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修复颌面部复杂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颌面部复杂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不同角度骨折的三维图像,结合临床进行CT图像分析,直观评估骨折的部位、移位等情况.结果 83例患者均证实为颌面部复杂性骨折,对骨折类型、部位、骨折断端移位方向及角度、与毗邻组织关系显示清晰,显示骨折线全程走向及骨折局部细微改变的效果尤为突出.83例患者术前按CT三维重建图片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理的复位方法,术后颌面外形均获得满意恢复,牙颌功能恢复正常.所有CT三维重建诊断均在术中得到证实.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颌面部复杂骨折的三维立体解剖形态,有助于术前伤情判断及切口的选择,使手术更加精确,固定更为牢固,有效地减少手术损伤,手术塑形更趋完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咬肌及颞肌的解剖学特点,利用激光三维扫描结合解剖技术重建咬肌、颞肌三维数字化模型.探索肌肉等软组织建模及形态学研究的新方法.方法 1例颌面部形态正常的男性成年新鲜标本,解剖完全暴露咬肌、颞肌浅面,激光三维扫描系统对标本多次扫描;切成咬肌、颞肌后再次对标本进行多次扫描,形成轮廓点云文件;在Geomagic软件中处理,并进行观察测量.结果 利用激光三维扫描的点云文件,在Geomagic软件中重建形成具有解剖特征的咬肌、颞肌3D数字化模型.结论 通过激光3D扫描的点云文件重建的咬肌、颞肌数字化模型形态真实,并可进行形态学测量,为其形态学研究及生物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分为早期和晚期两型后,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对照,并以系列亚硝酸钠作标准对照,比色法测定血清NO-2/NO-3.[结果]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血清NO-2/NO-3值明显增高,为69.1±25.4.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组血清NO-2/NO-3值增高更显著,为82.5±29.3,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晚期组血清NO-2/NO-3值为68.9±24.7.[结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血清NO增高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早期显著而晚期趋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