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126例病例资料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分析。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病毒感染,尤其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最多见占49.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第2位为16.7%;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以及胆道闭锁、溶血,且病情重,易致肝硬化,日后有可能引起智力及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结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避免发展成为肝硬化、降低病死率和减轻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32例病例资料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分析。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病毒感染,尤其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最多见,占59%,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第2位,为25%;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以及胆道闭锁、溶血,且病情重,易致肝硬化,日后有可能引起智力及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结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避免发展成为肝硬化、降低死亡率和减轻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婴儿肝炎综合征9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90例病例资料及临床观察结果和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痛原学检查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感染最多见,占52.22%,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结论:CMV、HBV、葡萄球菌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对母孕期CMV、HBV感染的治疗和预防是阻断IHS的有效途径,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IHS是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和减轻后遗症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及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婴儿肝炎综合征中占比例较大,是造成新生儿肝炎、婴儿肝硬化、先天性胆道病变的主要病因,对新生儿及婴幼儿危害极大,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患儿生命。本文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王贞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52-2253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原学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ORCH抗体,并测乙肝六项指标,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肝功能,怀疑败血症者行血培养。结果:8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中病毒感染22例(27.6%),其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7例(21.2%)、风疹病毒(RV)2例(2.5%)、乙肝病毒(HBV)感染2例(2.5%)、疱疹病毒(HSV2)感染1例(1.25%)、细菌感染7例(8.75%)。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以病毒感染为主,其中CMV感染占优势,婴儿肝炎多来自先天感染和围生期感染,应加强孕期检查、保健及预防工作。婴儿肝炎综合征应早发现、早治疗,避免严重并发症,减轻后遗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胚胎期和新生儿期以及围产期发生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比较常见,尤其是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出生前肝功能已受损,肝细胞充血肿胀,感染不及时控制或迁延不愈,极可能导致肝纤维化,最后引起肝硬化而失去治疗机会。因此,在生后3个月内及早治疗,肝脏炎症可得到及时控制,尤其是早期应用保肝降酶药物,对延缓肝细胞损伤及修复是治疗中的关键所在。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发生肝功能损害后谷丙转氨酶(ALT)常很难恢复正常,是临床治疗中的重点问题。目前虽有很多保肝降酶药,但尚无特效药。本文在2005年~2006年之间选取2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  相似文献   

7.
王璇珠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9):1189-1190
目的总结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方法对42例肝炎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检测血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细菌培养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42例均有肝功能损害及黄疸,血巨细胞病毒感染2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6例,虮培养有葡萄球菌生长3例,经中西医综合治疗,治愈率95%(37/39),3例失访。结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细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功能损害、黄疸,经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1 病因和发病的情况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可由多种病毒引起,1956年首次报道了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以后文献陆续报道了柯萨奇病毒B3、B4、Bc型,巨细胞包涵体、风疹及水痘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感染,可发生在宫内、产时或产后,孕妇宫内感染时,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于出生3至4天内发病;产时感染多由于吸入阴道内含病毒的分泌物,于出生一周许发病,多由新生儿接触母亲、婴儿室工作人员等途径感染,引起心肌炎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9.
我院 1988年 1月至 2 0 0 0年 9月共收治婴儿巨细胞病毒 ( cytom egalovirus,CMV)肝炎 32例 ,将其与 2 0例败血症引起的婴儿肝炎综合征进行对照来阐述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2例中男 19例 ,女 13例 ,入院时平均日龄 6 9d,其中<6 0 d16例 ,6 0~ 90 d12例 ,90~ 180 d3例 ,>180 d1例。对照组为以婴儿肝炎综合征收入院 ,经血培养及治疗观察证实为败血症者 2 0例 ,平均日龄 5 3d。1.2 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血 CMV- Ig M及尿 CMV- PCR均阳性 ,按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1 ] 可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感染 ,本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更昔洛韦联合酪酸梭菌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7月收治的76例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病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保肝、退黄以及维生素K1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实施更昔洛韦联合酪酸梭菌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sA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汁酸(TBA)水平以及肝脏回缩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酪酸梭菌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淤胆型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一岁以内婴幼儿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和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因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而感染因素中以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最为常见.据国内报道,在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3.9%~78.3%不等[1].目前国内已较广泛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治疗后患儿排出病毒明显减少[2].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治疗多沿用成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的方法,包括诱导、维持、巩固共三个阶段.本文动态定量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患者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前后尿液CMV-DNA的含量,以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适宜疗程.  相似文献   

12.
更昔洛韦联合黄芪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1岁以内(包括新生儿)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黄疸、肝功能损害、肝脾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巨细胞病毒肝炎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先天感染巨细胞病毒(CMV),婴儿在出生后早期即可表现有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且可早期出现肝纤维化,继而发  相似文献   

13.
巨细胞包涵体病是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简称CMV)引起的疾病。1956年Smith从死亡婴儿的下颌唾液腺中分离到该病毒,称唾液腺病毒。1964年正式定名为CMV。近十多年来,CMV感染日益引起重视,因本病是先天性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儿科尸检资料统计,局限性唾液腺感染占8~32%,平均为10%。全身性包涵体病仅为1~3%。现将我院1980年底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肝炎综合征指1岁以下的婴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以黄疸、肝功能损害和肝脾肿大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征候群。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细菌感染(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某些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的肝脏病变,如:半乳糖血症、酪氨酸血症、肝糖原累积症等及先天性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粘稠而致。该病由于病因复杂,并发症多,住院时间较长,故而对护理的要求较高。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本病患儿12例,现将病情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婴儿黄疸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张瑄婴儿巨细胞病毒(CMV)主要由母亲传播,是引起先天及围生期病毒感染的重要病因,临床无特异性表现,确诊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测,为了解婴儿黄疸与CMV感染的关系,本文选择黄疸婴儿459例进行分析。对象和方法近二年内我院收住黄疸婴儿...  相似文献   

16.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简称CMV)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种属特异性病毒。在新生儿及婴儿中CMV感染率较高,从尿沉渣中找巨细胞包涵体,以诊断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e InclusionDisease,简称CID),是一种有效、无损、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于1984年12月底~1985年3月初,共查尿沉渣巨细胞包涵体120例,总结于下:一、检  相似文献   

17.
巨细胞包涵体病是人巨细胞病毒(HCMV或CMV)所引起的先天性或获得性感染。本病特征性病变是受染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和胞浆内出现包涵体,病变细胞可见于全身组织、脏器,出现相应症状[1]。轻者出现隐形或亚急性临床感染,免疫缺陷者症状较重,甚至死亡。此病的传播途径,除先天性感染由胎盘传播至胎儿外,后天获得性感染主要由母乳传播、输血传播、体内隐形的CMV被激活、密切接触者由患儿的分泌物传播等。  相似文献   

18.
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disease;CID)是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疾病,常有多器官受累,引起一系列相应症状。病理特征是受染细胞核和胞浆内可见到特殊的包涵体,使细胞体增大。本病主要侵犯胎儿、新生儿及婴儿,是智力障碍及先天畸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现把我院1980年以来收治的25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姚曙光  王美华 《贵州医药》1991,15(6):353-355
尿内及病变组织中检出巨细胞包涵体细胞对诊断巨细胞包涵体病有重要意义。病毒分离法证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培养细胞到一定阶段,在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楚显示在核内、浆内的巨大包涵体。此后包涵体病便成了CMV感染症的别名。近年有报告,另一种病毒感染,尿中也会出现此种细胞。表明以此种  相似文献   

20.
巨细胞病毒病(Cytomegalic Virul Dise-ase 简称 CVD)或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 简称 CID)是由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 简称 CMV)所引起,1950年在美国首次从婴儿和儿童体内分离出来。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