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 总结出肺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病理检查资料。结果 5例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4例为转移性肺恶性黑色素瘤,1例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上多为无症状或单纯发热,影像学表现为肺结节影及阻塞性肺炎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标志物中铁蛋白相对升高。病理检查结果:肿瘤细胞以梭形、卵圆形或上皮样为主,弥漫性或结节状及巢状分布,核分裂象易见,部分细胞可见明显核仁,胞质嗜酸性,多见黑色素沉积;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Viemntin、HMB45、Mela-A、S-100两种或以上阳性。结论 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检测出Viemntin、HMB45、Mela-A、S-100提示肺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2.
胃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报道1例胃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取胃活检经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诊断. 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活检组织切片光镜下见胃黏膜固有层弥漫浸润的小细胞, 部分呈巢状排列, 细胞胞质较丰富, 核偏位, 核仁大而明显, 仅少部分细胞的胞质内可见黑色素颗粒.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imentin(+), S-100(+), HMB45(+),AE1/AE3(-). 病理诊断为胃(底、体交界)恶性黑色素瘤, 结合病史考虑为转移性.结论:恶性黑色素瘤转移到胃时没有典型临床表现, 若出现与原发肿瘤不相关的症状, 要高度怀疑转移. 主要与胃原发性肿瘤鉴别. 预后差. 对远处转移的最初部位为胃的患者, 进行根治性手术能有效缓解症状, 并可能对延长生存期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对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8例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的GIMT患者的EUS特征,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8例GIMT患者EUS诊断间质瘤25例,平滑肌瘤11例,平滑肌肉瘤2例.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后确诊间质瘤28例,其中中、高度恶性间质瘤6例;平滑肌瘤8例,平滑肌肉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EUS诊断准确率达89%.结论 EUS能较好鉴别GIMT与其它黏膜下肿瘤,是目前诊断黏膜下肿瘤较为准确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我院6例外科手术切除和病理学确诊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48~66岁,平均55.8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均经钡餐检查提示食管肿瘤性病变,食管中段4例,下段2例,术前2例误诊为食管癌,4例胃镜刷咬切片检查提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均行食管切除和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特征与其他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相似,免疫组化表达HMB45、S-100、Vimentin,不表达CgA。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易误诊,诊断依据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检查,内镜刷片检查有利术前诊断,治疗原则为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8例恶性黑色素瘤的针吸细胞学改变及临床资料,部分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8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例中,20例为原发灶,18例为转移灶;FNAC明确诊断者为32例,疑诊3例,误诊为淋巴结转移腺癌3例。FNAC表现以上皮样型多见,共29例,梭形细胞型8例,混合型1例;其中有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28例,无色素性黑色素瘤10例。结论:FNA易于诊断有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而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则容易误诊。详尽询问病史,掌握其镜下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是很罕见的。现报道1例我科确诊的胃恶性黑色素瘤,病理提示恶性黑色素瘤,经HMB-45、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化系炎性纤维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id polyp,IFP)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的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6例消化系的IFP进行临床、内镜、超声内镜、病理组织学形态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表达Vimentin、CD34、CD117、DOG-1(discovered on GIST-1)、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 M A)、S-100、Desmin及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的情况.结果:消化系的IFP主要发生在40-60岁成年人(56.25%),女性略占优势.发生的部位依次为胃(56.25%)、小肠(25.0%)和结肠(18.75%),胃窦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息肉、黏膜下隆起及新生物样隆起.超声内镜下表现为第三层或第二层的低回声,但未见进入第四层.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病理组织学表现为IFP的病变主体在黏膜下层,可以侵及黏膜层,但不会侵入肌层.IFP主要有3种成分组成: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小血管及嗜酸性粒细胞.特征性的病理表现为:恒定出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围绕血管呈洋葱皮样或同心圆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及C D34的表达率分别为100%及87.5%.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治疗和内镜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结论:消化系的IFP发生年龄、部位有一定的规律.内镜和超声内镜下的表现有一定特征.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能明确诊断IFP,并且能帮助鉴别诊断发生在黏膜下层的肿瘤.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脏平滑肌肉瘤诊断和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平滑肌肉瘤(PHLM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例原发性肝脏平滑肌肉瘤的肝脏病理切片。结果组织学观察瘤细胞呈梭形,可见核分裂,免疫组织化学结果Smooth Muscle Actin(+)、CD117(-)、S-100(-)、Vimentin(-)。结论原发性肝脏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间叶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病理学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老年人胃恶性淋巴瘤病历资料,对临床特点、胃镜结果及病理分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大部分患者有上腹痛、消瘦、消化道出血等表现,内镜表现有溃疡型、结节型、弥漫浸润型、肿块型,病理类型主要为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老年人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但无特异性,内镜所见易误诊、漏诊,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胃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应该与转移性胃恶性黑色素瘤、胃低分化腺癌、胃其他原发性肿瘤及转移瘤等相鉴别。该肿瘤位于胃底部,呈浸润性生长。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弥漫性片状分布,细胞呈多形性,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内见少量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中HMB45、S-100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而不表达Cytokeratin、EMA、CEA。我们通过对1例胃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报道并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直肠血管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直肠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对血管肉瘤的特点进行分析.由于累及直肠的血管肉瘤极为罕见,本研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结果:累及直肠的血管肉瘤可以首先累及外膜或者先侵犯直肠黏膜.大体上为灰褐色结节状,伴有广泛的出血坏死,切面呈多彩状;显微镜下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形成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管腔,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表达CD31和Vimentin等血管和间叶分化.肿瘤高度恶行.本例患者术后5 mo死亡.结论:血管肉瘤,特别是深部软组织及胃肠道的血管肉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并且快速转移,预后很差.在临床病理实践中,必须首先与常见的发生于该部位恶性肿瘤如癌,恶性黑色素瘤鉴别.  相似文献   

12.
例1 女,51岁,因排便困难、大便带血3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 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时有鲜血敷染在大便表面,白认为是“痔疮”未予处理,因症状加重就诊.肛门指诊肛管直肠触及质硬包块.结肠镜检查距肛门3 cm以下直肠肛管见块状增生物,质地脆易出血,约4.0 cm ×4.0 cm×5.0 cm,表面凹凸不平、色泽发黑(图1).活检病理结果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Vimentin(+)、HMB-45(+)、S-1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MRI及病理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患者的MRI表现及病理特点。结果 MRI检查显示肿瘤位于侧脑室体部前2/3区域15例、第四脑室2例、小脑蚓部及左侧额叶各1例,肿瘤边界清楚或不清楚,5例肿瘤与丘脑或侧脑室壁粘连,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17例病灶出现囊变区、14例肿瘤周边或内部可见供血血管(多位于肿瘤底部),增强后3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2例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显示N-乙酰神经氨酸(NeuN)及突触蛋白(Syn)均呈阳性。结论 CNC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对其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平滑肌肉瘤(primary hepatic leiomyosarcoma,PHLMS)的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现。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例原发性肝脏平滑肌肉瘤。结果组织学观察瘤细胞呈梭形,可见核分裂;免疫组织化学结果Smooth Muscle Actin( )、CD117(-)、S-100(-)、Vimentin(-)。结论原发性肝脏平滑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间叶肿瘤,其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1例女性PBL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方法、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11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取标本,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B细胞来源10例、T细胞来源1例,弥漫性大B细胞型占54.5%(6/11)。10例分别接受乳腺肿瘤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或肿块切除术。均辅以化疗和放射治疗。首程治疗后7例获得局部控制。全组无病生存期4~49个月(中位生存期12个月),总生存期15~110个月(中位30个月)。结论PBL的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应包括局部手术、放射治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现报道1例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化科确诊的原发性食道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PMME),病理提示为恶性黑色素瘤,经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证实。  相似文献   

17.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等器官黑色素细胞产生的肿瘤,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常见发生部位为皮肤、眼部、肛周等,少数可发生于鼻腔、鼻窦、口腔、喉部、脑脊膜、胆囊、消化道、骨、肺、肾上腺等,原发于肝脏的恶性黑色素瘤临床极为罕见。原发性黑色素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大、黄疸、消瘦、肝区叩击痛等,表现特异性不强,其诊断需借助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支持,并结合临床排除其他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生长可能。在治疗方面,目前国内外肝脏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单发或肿瘤体积相对较小的个体可考虑积极手术治疗,多发及体积较大者可行放射及化学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但一般情况下,原发性黑色素瘤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4岁,进食后梗噎感、反酸烧心半个月余.患者未曾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铁剂等,无恶性黑色素瘤病史.胃镜检查见距门齿36 cm以下食管四壁见条索状充血糜烂灶,齿状线清晰,胃及十二指肠球部黏膜见边缘清晰的棕黑色色素斑块,最大径为0.1~0.4 cm,主要分布于胃底和胃体,食管及十二指肠降部未见色素沉着,胃体见散在片状糜烂,见图1.活组织病理检查示:黑变胃黏膜内见大片含有色素的细胞聚集于中下层固有膜内,腺上皮形态正常,色素细胞群周围见少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色素细胞密集成片,呈弥漫分布,见图2.免疫酶标:S-100蛋白(+),人黑色素瘤抗原-45(human melanomablack-45,HMB-45)(+),黑色素-A(+),CD68(+).病理诊断:胃黏膜黑色素细胞浸润伴轻度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科  关天明  文戈 《山东医药》2009,49(29):57-58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3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部分轻度至中度强化.CT分型:黏膜下型15例,肌壁间型8例,浆膜下型10例.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在CT均表现为低密度.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较高,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及肿瘤坏死可初步判断肿瘤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结直肠非上皮性肿瘤的内镜下特点。方法对我院1978年~2007年结肠镜及其病理诊断的结直肠非上皮性肿瘤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共发现经组织学检查确诊的非上皮性肿瘤95例。其中,间叶源性肿瘤61例(平滑肌瘤26例、脂肪瘤25例、神经纤维瘤3例、胃肠间质瘤3例、间叶组织错构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假脂肪瘤病1例),大肠淋巴瘤22例,恶性黑色素瘤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浸润1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结论结直肠非上皮性肿瘤内镜表现各有特征,掌握其内镜特点有利于提高其内镜下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