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与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麻醉分别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年龄1~10岁的上肢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成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组(A组)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组(B组),每组40例;记录注射氯胺酮入睡后;手术开始后1、5、101、5 min时HR、SpO2、MAP的变化;观察记录麻醉期间氯胺酮的用量及术毕苏醒时间(指手术结束时至病人睁眼时)。结果A组与B组相比,其氯胺酮总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1)。A组手术前后呼吸循环无明显变化,B组术中较注药后HR明显增快,MAP显著增高(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完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臂丛神经阻滞在手部手术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2年起,伊斯坦布尔手显微外科就将臂丛神经阻滞作为麻醉方法用于上肢手术。局麻药Articain的起效很快,但对缺血性疼痛缺乏有效控制。而将氯胺酮与Articain配伍,不仅起效快,而且还能有效控制缺血性疼痛。为了研究Articain和氯胺酮两种麻醉药的效果,设计了三种组合进行对比研究,每组包括15例病人(25~40岁),1组:氯胺酮2mg/Kg+38mg生理盐水;2组:2%Articain40ml;3组:2%Articain40ml+氯胺酮2mg/Kg。记录止血带(300mmHg)从起始到出现疼痛的间隔时间。1组和3组麻醉后即刻便可开始手术,而2组麻醉后10分钟才能满足手术。在麻醉持续时间上,单…  相似文献   

3.
随着小儿骨科的发展,臂丛神经阻滞已广泛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效果肯定。但小儿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常难以合作,需合理应用辅助药物作基础麻醉。近年来,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已见报道,镇静作用理想。本文研究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并与单纯氯胺酮或异丙酚作比较,观察共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断指再植术是一种精细手术,手术时间长,要求病人绝对安静,我们采用微量泵输注小剂量丙泊酚和氯胺酮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断指再植术患者30例,年龄18~50岁,体重50~75kg,ASAI~II级。手术时间3~6h,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下腹部及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将其分为氯胺酮复合神经阻滞组(A组)和氯胺酮全麻组(B组),各40例。术中均保留自主呼吸,记录呼吸、循环变化、诱导和苏醒时间、术中体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相比麻醉效果完善。大部分无需追加麻醉药均能顺利完成手术。结论氯胺酮复合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气道管理方便、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效果,寻求小儿前臂急诊手术便捷、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方法 选择饱胃、行上肢前臂急诊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成2组,A组和B组各20例,术前给阿托品0.01 mg/kg,肌注;入室后,监测ECG、SPO2,先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氯胺酮0.5 mg/kg,镜注.患儿入睡后,A...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麻醉和常规氯胺酮麻醉应用于3-8岁患儿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呼吸循环功能和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80例3-8岁进行上肢择期手术的患儿按麻醉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麻醉组(A组,n=40)和氯胺酮复合泊酚辅助臂丛(肌间沟)麻醉组(B组,n=40),观察麻醉前后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脉搏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程度及术后清醒时间,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A组与麻醉前及B组麻醉后相比,血压(Bp)、心率(HR)显著增高(P<0.05);呼吸频率(R)显著增快,而B组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性,与A组相比,B组术后清醒时间短,术中及术后躁动、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少(P<0.05).结论: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更稳定,术后清醒快,其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2001年起将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小儿臂丛阻滞麻醉的穿刺定位,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于小儿的生理及心理发育特点,其耐受能力较差,对手术有恐惧心理,不能配合手术。并且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使得小儿的麻醉管理比较复杂。单纯采用全身麻醉,用药量大,将对小儿的机体产生副作用。单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小儿无法配合手术。为使小儿能安全舒适地度过手术过程,并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将臂丛神经阻滞和全麻结合起来,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院自2003年8月起将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小儿肌间沟臂丛阻滞的穿刺定位.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儿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臂丛阻滞与静脉合用咪唑安定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臂丛阻滞是小儿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 ,但其并发症亦屡见不鲜。本文采用氯胺酮 咪唑安定静脉复合法与之对照 ,以探讨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方法 ,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 2~ 10岁的小儿上肢手术 60例 ,分成A、B两组 ,每组 3 0例。A组为氯胺酮加臂丛阻滞组 ,B组为氯胺酮 咪唑安定静脉复合组。麻醉方法 术前 3 0分钟患儿均肌注苯巴比妥钠 2mg/kg、阿托品 0 0 2mg/kg。 ( 1)两组均于入手术室后臂肌注射氯胺酮 4~ 6mg/kg ,待入睡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 2 )A组行肌间沟臂丛阻滞 ,估计…  相似文献   

12.
207例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1982年1月至1987年4月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207例。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207例中,男128例,女79例,年龄6~68岁。术前药:阿托品0.3~0.5mg、苯巴比妥钠0.08~0.1,麻醉前1h肌注。局麻药系利地(1~1.33%利多卡因。0.2%  相似文献   

13.
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我科自 1999年 8月以来使用B/BRAUN公司的周围神经刺激器和stimuplex针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 5 8例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5 8例患儿年龄 3~ 12岁 ,其中男 39例 ,女19例 ,ASAⅠ~Ⅱ级 ,均行上肢手术。方法 本文采用肌间沟入路或腋路法 ,常规皮肤消毒 ,将周围神经刺激器 (stimuplex dig ,B/BRAUN公司 ,德国 )的正极通过一个电极片与患儿胸部皮肤相连 ,负极与绝缘穿刺针连接 ,当针尖刺入皮肤后 ,周围神经刺激器以 1HZ的频率、1 5mA/ 0 1ms的输出电流刺激神经 …  相似文献   

14.
周围神经刺激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但由于是盲探式操作,临床上阻滞不全或麻醉失败也时有发生。本研究观察周围神经刺激器在60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使用效果,旨在提高上肢手术的麻醉技术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断指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202例断指再植手术患儿采用氯胺酮复合腋路臂丛阻滞,2%盐酸利多卡因4~6mg/kg+甲磺酸罗哌卡因1~3mg/kg+生理盐水3-6ml联合用药。结果术中患儿呼吸、血压平稳,无1例呼吸抑制及心动过缓,也未使用其他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结论氯胺酮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术麻醉效果满意,互补优势强,术后清醒快,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手外伤手术中的应用,评估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小儿手部外伤及畸形矫正手术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单纯氯胺酮麻醉组;Ⅱ组氯胺酮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组;Ⅲ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组.结果 Ⅲ组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较Ⅰ,Ⅱ组稳定;而且Ⅲ组患儿苏醒快且平稳,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外伤手术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更快,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小儿因其不能配合手术医师指令,在吻合血管及其它精细操作时经常出现躁动,对手术极为不利。我院自2004年以来,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伍用不同镇静镇痛药物,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36例拟行肱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儿,应用高频超声探头扫描肌间沟内臂丛神经的分布,测量神经干的直径和距离皮肤的深度,在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超声扫描36例小儿肌间沟内臂丛神经均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达100%.结论 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三角肌运动反应作为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终点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三角肌运动反应终点组;B组(20例),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C组(20例),三角肌和肱二头肌运动反应终点组。比较各组在刺激域电流、获得终点时间、合作患儿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神经阻滞效果的差异。结果组间刺激域电流、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获得终点时间大于C组(P<0.05)。结论三角肌运动反应终点可以作为小儿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针正确定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上肢手术患者不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简单,能为前臂和手部手术提供完善的神经阻滞,但麻醉后发生的神经功能暂时性障碍在临床上不容忽视。不同的神经阻滞技术与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关。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已广泛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然而其阻滞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比较上肢手术患者三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