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种性质良性而行为却类似恶性的疾病长期困绕着临床治疗.EMs发病机制复杂,多数学者接受1927年Sampson提出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近年来证实在周期性行经的妇女中,经血逆流至盆腔是普遍的生理现象,但并非均发生EMs.当脱落的子宫内膜附着在腹膜或其他部位时,异位内膜本身及其周围组织新的血供的建立和维持是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存活和EMs发生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具有“恶性行为”的良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最被公认的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学说指出新血管生成是Ems发生的必要条件,大量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该观点。本文仅就血管促进因子在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以及血管生成抑制剂对Ems的治疗作用两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制血管生成治疗方式对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6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米非司酮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30例,单独采用腹腔镜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血管密度( MVD).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患者25例,总有效率为83.3%,在位内膜微血管密度(14±3)条,异位内膜微血管密度( 13±3)条;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56.7%,在位内膜微血管密度(23±4)条,异位内膜微血管密度( 27±2)条,P<0.05.结论 米非司酮是一种很好的血管抑制药物,它可以有效降低病灶的微血管密度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体液抗子宫内膜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液和腹腔液中抗子宫内膜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 将5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抽血及腹腔镜下取腹腔液检测抗子宫内膜抗体。结果 血液中抗子宫内膜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腹腔液(P<0.01);盆腔有粘连者,腹腔液中抗子宫内膜抗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盆腔无粘连者(P<0.05)。结论 检测血抗子宫内膜抗体特异性高,它的检出率可达85%以上,是非创伤性检查,简单、方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但某些生物学行为却与恶性肿瘤相似,E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和对EM的白细胞免疫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红细胞免疫功能在EM发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细胞免疫因素成为EM发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犤1犦。1白细胞免疫系统目前认为,白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尤其是腹腔局部防御系统缺陷,是异位症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血中的单核细胞可以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异位种植和生长,同时腹腔液中的活化的巨噬细胞、自然杀…  相似文献   

6.
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备受大多数学者支持的内膜种植学说已无法合理解释绝大多数妇女经期存在经血逆流却只有少数发病这一现象。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种植部位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认为经血逆流可能只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而血供的建立和维持才是其发生的基本。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目前所知作用最强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其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也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8.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以痛经、盆腔包块、原发或继发不孕、月经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虽属良性疾病,却具有盆腔内种植、多部位发病、临床易复发等类似恶性肿瘤性。EMS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生率10%~15%左右[1],且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EMS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未完全阐明,除了经典的  相似文献   

9.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8,(3):168-17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基因型的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病程相关蛋白(PR蛋白)的表达情况,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相关的分子分型提供有意义的线索。方法:用PCR、Northern blot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0例卵巢内膜样囊肿患者的30份异位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组)、30份在位子宫内膜(在位内膜组)以及25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25份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VEGF和PR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异位内膜组与在位内膜组的VEGF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位内膜组与异位内膜组的VEGF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组织中PR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P<0.01),在位内膜组织中PR 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异位组异位内膜中的PR阳性率显著低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P<0.05),而在位内膜中的PR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的VEGR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异位内膜与在位内膜的VEGF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VEGF mRNA的高表达和PR mRNA的低表达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孙利娟 《首都医药》2010,(22):10-11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治疗作用。方法比对VEGF和Ang对Ems的作用,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结果 VEGF在Ems患者的腹腔液、血清、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均呈高表达;Ang与VEGF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血管形成。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目前所知作用最强的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血管生成素及受体的药物可阻断异位病灶的血管形成,可能成为治疗Ems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多发于育龄女性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盆腔疼痛和不孕.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切除盆腔病变联合药物治疗来控制.然而,患者经过治疗后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手术后复发率较高以及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因此,寻找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低、依从性更佳的药物替代疗法尤为重要.在已研...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升高,主要症状是疼痛及不育,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报道如下。1内异症的定义传统的观点认为内异症即为子宫内膜超过子宫腔范围的外在性生长。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卵巢激素依赖的内膜异位现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概括为转移理论和转化理论。转移理论包括植入性和浸入性,植入性指经血逆流种植,即Sampson学说;浸入性系内膜细胞经血流及淋巴运送。转化理论是指体腔上皮或间皮化生,通常在“原位”。目前Sampson的“种植学说”被广泛接受。据研究推测,盆腔内异症的发生应有五个关键步骤:内膜细胞黏附到腹膜表面并浸入腹膜间皮细胞层;种植灶部位炎症细胞募集;病灶周围颏生血管生成;内膜细胞增殖及异位病灶形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宋誌 《天津药学》2010,22(3):73-7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是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而产生的一系列病变。以盆腔粘连、腹痛、月经失调及不孕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故本文将国内外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的疾病.它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卵巢是最常见的种植部位.在卵巢内分泌影响下,这些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亦呈周期性改变,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经期及经期前后下腹胀痛、肛门下坠,疼痛剧烈,进行性加剧;月经异常,经量甚少或量多;不孕和性交疼痛,盆腔包块以及受累器官部位出现错综复杂的相应症状如血尿、便血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卡博替尼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手术移植小鼠子宫内膜组织块到肠系膜处的方法,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将造模成功的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3只。低、高剂量实验组小鼠分别每天灌胃10和20μg·g-1卡博替尼,模型组小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连续28 d。计算每个子宫内膜植入组织的表面积;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的病变面积分别为(64.00±3.58),(48.00±2.39)和(20.00±1.25)mm2;这3组的p-VEGFR2/VEGFR2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0)%,(62.27±3.45)%和(40.32±2.08)%;这3组的p-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ERK)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0)%,(51.34±2.68)%和(28.26±1.29)%;这3组的p-c-Jun氨基末端...  相似文献   

18.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ndomertosis,EM)是妇科常见的病症,发病率具有足年增长及年轻化趋势,据统计,发病率已达20%左右,多见于23~45岁的育龄期妇女,其临床表现包括:下腹胀痛,痛经、月经异常、性交痛及不孕症等,其中慢性疼痛和不孕是内异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生育功能及身心健康。随着对内异症不断深入的研究,在其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了相应的突破。目前治疗内异症的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①手术治疗,其中以腹腔镜手术为最基本最好;②药物治疗方法;③联合疗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称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 triosis,EMS)[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以盆腔疼痛、月经不调及不孕为主要特征,其发病机理涉及到多基因遗传、环境因素、免疫异常、血管生成异常及内分泌异常等多个环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现就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多发病,其发生和发展与体内甾体激素有关。低雌激素、高孕激素和雄激素的环境可使异位子宫内膜萎缩或消失。严重的患者,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术后易复发,且因盆腔粘连而致手术困难。对年青,又有生育要求者和轻、中度患者,则多以激素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研究报道较多的有纯孕激素制剂、雄酮衍生物如丹那唑和他莫西芬,以及GnRH激动剂如Nafarelin和Beserelin等。本文就上述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副反应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