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我们研究所接到这样一封来信.信中说:“老公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我们已经在一起生活了五年之久,日子还算过得平淡.性生活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但是自从我去了一个网络聊天室.通过所谓“专家”的指点.我才晓得原来男人的阴茎一般都会坚挺15分钟以上.或是更长时间.也许正常时间为20~30分钟吧……我现在很苦恼.我想像别的夫妻一样能享受长时间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心理性疾病与中医的“肝”“心”关系密切。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肝属“木”,“木能生火”.“火日炎上”.故当病人突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时,犹如当头一棒,惊骇中夹杂着愤怒:”我没干坏事,为什么我得癌?”于是吃不好,睡不好.迅速消瘦.推测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相似文献   

3.
随着《健康必读》杂志发行的不断上升,编辑部每天从收发室领回的信件也越来越多,有热心读者诚心的祝福与建议,有各地作者写来的各种稿件,也有无偿献血者们关注的“心声”,更多的,也是最特别的是越来越厚的“我与无偿献血”征文稿件。 上期收到过一篇稿件,文字显得很稚嫩,内容是回述自己第一次献血经过,字数不多,大概五六百字,但稚嫩的文字间迸出闪亮的思想火花吸引了我。其实在征文来稿中谈得最多的就是“第一次”。毕竟在中国大多数地方对大多数人来说,无偿献血是一个新鲜陌生的事物。而人往往对新的陌生事物,尤其自己关注的事物,印象特别深刻,心思也尤为细腻。可  相似文献   

4.
肖旭晖 《家庭医学》2005,(24):28-29
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实在是太累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抛掉所有的负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确实.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已婚女性来讲.面对着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很多时候会感觉力不从心.不知不觉中已倍感疲惫。下面的情景.或许便是你我都曾经历过的:  相似文献   

5.
做家教     
宗德萱 《长寿》2004,(4):48-49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热爱那份“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事业,退休后因身体不好,不能继续发挥余热。习惯了忙忙碌碌的生活,一清闲下来,很不适应,加上子女不在身边,日子过得冷冷清清,总想着找点力所能及的事做做。  相似文献   

6.
编辑部有一位美编,人物肖像画得特好,几乎替每个同事都画过,人人都说挺像。可让我奇怪的是,他从未替自己画过一张肖像。问及原因,他说画不好。我不禁心生诧异:“这有什么难的?”他笑着回答说:“画别人,即使是陌生人,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画好。可是画自己,却怎么也画不好。做个游戏吧,你闭上眼睛,试试回忆一下母亲的模样。”我照做了,母亲慈爱的眼神,温暖的笑容便浮现在面前。美编忽然对我说:“现在,想象一下你自己。”我知道自己穿着西服,戴着眼镜,可是我却怎么也想不起自己眉毛、眼睛具体的样  相似文献   

7.
3年前的一个梦.它是那么清晰,醒来后,我甚至能完全讲出其中的细节。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真有牵连.此梦后的一周后,我开始眩晕,医生说我是休息不好,精神紧张。吃了点维生素倒也好了。 昨晚.听老公梦中着急地叫着“老婆,老婆。”摇醒一问,竟是在梦中把我给丢了。突然.我有想走近梦的冲动。 有人说,梦境如烟.但与相关的心理专家深度接触后,才知道有些梦并不如烟。生活中,我们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梦,它是潜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下子想不起来一个朋友的名字、一个电话号码或是别人刚刚变待的事情.感觉自己“这段时间记忆力不好了”。  相似文献   

9.
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去拿那份无偿献血登记表,在一番审核之后也会走进那辆无偿献血车,捋袖、抽血……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完成了我的第一次献血,也是这一次,解除了我一个十几年的心理屏障。 以前看到无偿献血车,我会“敬而远之”,绕道而行。不是担心献血会影响身体,也不是没有这份勇气,而是担心自己遇“血”后一系列病理变化吓  相似文献   

10.
《中老年保健》2010,(2):40-40
我和老伴结婚多年,我们俩的感情一直不错。可是最近,我老伴却提出要和我离婚或分开过。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今年元旦,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回家过节,因为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有差异,我和他们发生了争执。争吵时,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说了不少过火的话,结果,一家人过了一个很不愉快的节。他们离开后,我老伴经常埋怨我脾气不好,“得罪了很多人”,现在把孩子也“得罪”了,让我改改自己的“臭脾气”。  相似文献   

11.
舍不得你的人是我文/薛成涛我是一位来自高原雪城的学生,父母是早期援藏干部,他们为了西藏的建设顾不上我,可苦了我。或许是由于营养不良,或许是气候条件不好,听母亲说我生下来时是瘦瘦小小的,先天不足,长大以后总与病魔“形影相随”。在我记忆里,我吃的中西药及...  相似文献   

12.
林真 《健康人生》2008,(3):39-39
我是一名知识女性,也是一个倒霉的女人,因为嫁了世上最花心的男人.我们结婚已经十多年了,婚前就发再巳池有个“毛病”,遇到漂亮的女人总喜欢多看几眼。我非常担心,为此跟他闹过好多次,希望他能改掉“坏毛病”。  相似文献   

13.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形容你的个性,很多人会这样说: “我特懒” “我不合群” “我不爱说话,很内向” “我记性不好” “我马虎的不得了” 这些自我挫败性语言描述的也许是你的性格弱点,或是你生活经历的写照,但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状态。习以为常地用这类语言表述自己,说明你虽然知道这些是自己的弱点,但是热默认了它,是一 种惰性的自我认输。 面对个人的未来发展,你不妨试试下列方法, 或许对你转变观念进而改变生命态度都是十分有 益的。 你可以承认“我过去曾经认为自己……”, 但是不要把自己限定在这个判断中,而要 用行动证明侧…  相似文献   

14.
参加工作后,我很少得病。倒是最近几年,或许是退休后没有及时融入到健身、休闲等生活方式的队伍里;或许是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因空闲时间多,想得多了;也可能是年龄大了,身体自然会比年轻时差,总之,从心情不痛快开始,逐渐出现各种身体不舒服的感觉。疲乏、头晕、睡眠不好,还觉得心跳不正常、消化有问题、腰腿等多处有疼痛,自我感觉病得不轻,可是到医院作了几次检查,都没发现实质性的疾病。自己也是医生,仔细想想:“我是不是有点神经衰弱了啊?”  相似文献   

15.
周迅 《现代保健》2008,(9):128-128
大家好,我是周迅。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看到外面的天气不是很好,有些阴沉沉的。虽然天气不好,但是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环保心情。今天我跟大家讲的故事是去年我在云南拍摄《李米的遭遇》的时候,曾经倡导过所有的剧组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我让助手买了很多餐盒,还请了一位阿姨帮我们洗所有的餐具;另外剧组中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在自己使用过的杯子上写自己的名字,这样可以减少使用纸杯。其实拍戏的时候我总是自己带杯子,除了方便自己使用之外,还能减少剧组的负担。我想从我自己做起,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越来越多的人提高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6.
我过去教过的一个正在读大四的学生放寒假后到学校来看我。我问他:“回到家里感觉好不好?”他说:“感觉最深的一点就是,吃饭不用刷卡!”我哑然失笑。他却认真地说:“真的,老师,说起来有点俗,可我感觉最深的确实是这一点。您知道吗,我毕业后打算到欧洲去读研,到那时再想吃妈妈做的饭可就难了。不是跟您吹,我妈做的饭,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管够,还惟恐你吃不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健康月刊》2005,(1):48-49
身为公司的业务主管,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总爱对下属发脾气。我知道这样不好.也提醒自己要注意.可面对着一群不会动手、不愿干活的年轻人.面对着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我每次都难以克制自己。  相似文献   

18.
李斯 《健康文摘》2008,(8):46-46
作为普通人.我们有自己的方法应对全球变暖的趋势。或许我们是点子多多的发明爱好者.可以想出各种节能妙计,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许我们乐于创新。能勇于探索这其中深邃的奥秘,为国家献计献策:亦或许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不明白那些具体的理论公式。也不具备这一领域的创造能力,但面对“发烧”的地球,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办法为它“降温”。  相似文献   

19.
大夫:您好!我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以前,我曾有过暴饮暴食的毛病,可是不知为什么,最近这个毛病又犯了,而且越来越严重。我常常在宿舍里、在书包里放有许多零食,只要有机会我就不停地吃。吃饭时,我的胃口特别好,几乎是看到什么吃什么,米饭、烙饼、包子及各类小吃,我都拼命地吃,直到把自己的肚子撑得鼓鼓为止,同学都说我是一个什么都能吃的怪物:我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无法控制自己:因此,吃完之后总是很后悔,有时便设法将吃的东西呕吐出来.  相似文献   

20.
我年过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