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对老年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胃黏膜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老年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奥美拉唑组30例。对照组均单独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奥美拉唑组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奥美拉唑每日20mg。4周后对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1.8%,奥美拉唑组未见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对照组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为17.6%,奥美拉唑组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为13.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奥美拉唑,能减轻消化道症状、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尹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4,(15):240-241
目的探讨老年人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162例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消化道出血患者,按年龄65岁分为老年人组和中青年组两组,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资料,比较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种类、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史等相关因素。结果老年人组和中青年组两组血液流变学资料(Hb,TT,APTr,PT,Fg,PLT)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溃疡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种类、消化道出血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老年人与中青年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不同,治疗时要依据个体情况给予用药。  相似文献   

3.
陆启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13-414
目的分析和总结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病患者胃镜下病变的特点。方法对7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患根据病患发病前10天内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胃镜检查的病变区域和性质的变化。结果两组间病变部位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病变性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后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以胃糜烂为常见的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对消化道溃疡伴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4年来收治的536例消化道溃疡伴出血的病例,按照病前1周内有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导致上消化道溃疡伴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组病例在性别、溃疡特点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性(P>0.05),研究组病例在年龄、起病症状、病史、HP感染率、预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非甾体类消炎药是消化道溃疡伴出血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措施降低胃肠道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药学监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两周是否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分为NASIDs组(62例)和非NASIDs组(114例),对两组年龄、性别、既往胃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用药情况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药学监护要点。结果:两组性别、既往胃病史、吸烟史以及饮酒史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年龄和消化道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多见于高龄患者,加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和其他易导致溃疡的药物。临床药师应严格掌握非甾体抗炎药的适应症,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消化性溃疡出血高危患者加强药学监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和总结非甾体类抗炎药所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病患者胃镜下病变的特点。方法对72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患根据病患发病前10d内是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胃镜检查的病变区域和性质的变化。结果两组间病变部位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病变性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后所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以胃糜烂为常见的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消化道溃疡伴出血的影响及治疗。方法选取2012—2013年我科收治的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125例,NSAIDs组44例,非NSAIDs组81例,比较两组患者导致上消化道溃疡伴出血及治疗特点。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发病部位、合并用药、是否有既往史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上消化道溃疡伴出血的危险因素,尤其老年人危险性增加,质子泵抑制剂是上消化道溃疡伴出血控制及预防复发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刘艺 《中国药业》2013,(6):46-47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其他原因造成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作为阳性对照组,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7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分析疾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结果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性别、饮食习惯呈负相关,与年龄、酗酒、焦虑抑郁呈正相关;观察组年龄55岁及以上、女性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降低、糜烂病变、多发病变、胃部病变的例数明显多于阳性对照组,有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女性、规律饮食是疾病的保护因素,高龄、酗酒、焦虑抑郁情绪是危险因素,且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多为糜烂、多发的胃部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对老年患者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老年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埃索美拉唑组24例。对照组均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或加氯吡格雷每日75mg。埃索美拉唑组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埃索美拉唑每日40mg。4周后对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0.7%,埃索美拉唑组未见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别显著(P〈0.05)。对照组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7.8%,埃索美拉唑组出现上腹部不适为8.3%,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在应用非甾体抗炎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埃索美拉唑,能减轻消化道症状、预防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非甾体抗炎类药物(NSAID)的使用与上消化道出血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应用NSAID类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00例归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我院收治的应用非NSAID类药物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00例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以及内镜检查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内镜检查特征表现为复合性溃疡的比率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别(P> 0.05);观察组患者内镜检查特征表现为胃溃疡、胃黏膜损伤、十二指肠溃疡、糜烂型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多发性溃疡、胃单纯糜烂的比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 <0.05);临床特征方面,观察组患者有消化性溃疡史的比率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观察组患者年龄<40岁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年龄> 60岁消化道出血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出血前出现症状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患者心血管病史的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NSAID类药物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明确,且年龄> 60岁、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服用NSAID类药物容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前症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2年10月—2015年6月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11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按照出血前10 d内是否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为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在急性胃黏膜病变、胃底和胃窦胃溃疡、心血管病史以及前壁和后壁十二指肠溃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用药组的急性胃黏膜病变、胃底和胃窦胃溃疡、心血管病史所占比例大于非用药组,而用药组的前壁和后壁十二指肠溃疡所占比例小于非用药组。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地降低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因呕血或黑便就诊并行胃镜检查确诊的216例患者,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内镜特点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出血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年龄、出血前消化道症状、心血管病史、HP感染及内镜特点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老年人,有心血管病史,以粘膜糜烂及胃溃疡居多,HP感染增加了NSAIDs相关性胃黏膜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基本情况、既往史、服药史、临床症状;与同期溃疡病及黏膜糜烂所致上消化道出血340例进行对比。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15.4%(80/520),出血多发生在服药1周内,NSAIDs为预防或治疗剂量;两组比较,服药组患者年龄偏大、多有心脑血管病史;出血前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血红蛋白水平低;胃溃疡和复合性溃疡、多发黏膜病损的情况在服药组更多见;但两组患者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史者更易发生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无腹痛性消化道出血是其临床表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秋元  陈杰武  李郁声 《河北医药》2011,33(14):2152-2154
目的探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60例的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同时将此60例病例资料设置为观察组,另根据1:1比例选择60例非上述原因所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2组的的一般资料、胃镜表现及治疗方面的情况。结果从2组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年龄看,年龄小于40岁,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年龄大于等于60岁,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从发病病史来看,观察组伴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镜表现:观察组表现为胃溃疡、胃单纯糜烂、胃黏膜萎缩、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十二指肠炎、糜烂性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多发性溃疡、复合性溃疡的比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ylori(+)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明确,治疗效果好,对需要NSAIDs治疗的患者应首先从能显效的最小剂量开始,并应告知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对于高危人群应考虑给予溃疡的预防措施,提高此病的认识,对需长期服药治疗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前列腺素E衍生物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治疗非甾体药物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0年9月收治的62例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史,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患者应用泮托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雷尼替丁予以对照,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止血效果好,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治疗非甾体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好,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理想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血前1周内是否服用过NSAIDs,将患者分为NSAIDs组(43例)和非NSAIDs组(13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比较,NSAIDs组与非NSAIDs组在年龄、溃疡类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以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陈东海 《海峡药学》2012,24(2):181-182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非甾体类抗炎药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应用情况;按照1:1比例选择其他原因UGIB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临床及胃镜表现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服用时间(5.78±2.89)月;服阿斯匹林37例,扑热息痛片10例,吲哚美辛6例,双氯酚酸钠和布洛芬4例,炎痛喜康3例;剂量均为预防或治疗剂量;空腹服药50例、餐后服药10例;观察组年龄大、消化道症状少、血红蛋白(Hb)水平高;胃镜表现病变糜烂、多发、胃部为主、Forrest以Ⅰ-Ⅱ比例高;住院时间短、预后好.结论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UGIB,出血程度轻,愈后较好,但起病隐匿,高危人群可能出现严重UGIB,应掌握应用适应症,必要时使用COX-2抑制剂,同时应用PP;在服药过程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重视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本院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血前一月内是否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物,分组进行比较。结果55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172例(31%)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物,年龄较大者(〉60岁)及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非甾体抗炎药物者更易发生消化性出血。结论非甾体抗炎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机率较大,临床医师应予以重视,控制用药风险,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胃镜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利梅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45+47-45,47
目的: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胃镜下病变特点。方法:选择6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发病前1周是否使用NSAIDs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胃镜检查的病变部位及性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十二指肠病变率为55.9%,对照组十二指肠病变率为80.0%,观察组十二指肠病变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溃疡发生率为38.2%,对照组溃疡发生率为62.8%,观察组溃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糜烂性病变发生率为61.8%。对照组糜烂性病变发生率为37.1%,观察组糜烂性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NSAIDs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以胃部糜烂为主要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和/或十二指肠溃疡、黏膜糜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血前7d服用过NSAIDs作为观察组,未服用过NSAIDs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应用NSAIDs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消化道症状、血红蛋白(Hb)水平、胃镜表现、预后情况。结果: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50例(17.2%);服用时间平均21.7±19.8d;空腹服药史者35例(70.0%);按医嘱餐后服药15例(30.0%);剂量均为常规剂量。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大、消化症状少、Hb水平高、住院时间短,病变部位胃部为主,出血方式ForrestⅠ~Ⅱ少;观察组死亡1例低于对照组死亡12例(P〈0.05)。结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应掌握NSAIDs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可同时使用胃肠道保护药;选择COX-2阻滞剂;在服药过程中定期检查大便潜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