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早期、有效地识别易损斑块是目前研究热点,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斑块组份及分布与斑块易损性及其破裂后导致的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易损斑块的组份特征入手,对其影像学检测手段的进展进行简单归纳.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损斑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及进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的病理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对目前有创和无创影像学技术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的最新进展、易损斑块的血清标记物研究及易损斑块的早期干预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减少易损斑块的破裂对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易损斑块的研究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热点,但由于动物基因组和人类基因组的差异,以及斑块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目前动物模型所形成的斑块与人类易损斑块还有很大差异。因此,建立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似的动物模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对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机制的探讨是目前研究热点。临床及斑块治疗研究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易损斑块和破裂动物模型。基因敲除技术和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为大体积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应用提供了保证,但这些模型的临床和科研应用价值尚存争议。本文就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炎症反应在易损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调控血管局部病变及全身炎症状态。一些促炎性细胞和炎症因子使斑块纤维帽的抗张强度降低,坏死脂质内核增大,血管机械稳定性丧失和斑块破裂;另一方面,炎症反应的激活和代谢紊乱也会引起内皮功能不全、斑块侵蚀进而导致血栓形成。该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并受到多种因素调控,包括胆固醇结晶和脂质递质、血管剪切力、血管新生及斑块内出血等。此外,机体还存在一些抑炎性分子,能避免易损斑块向破裂或侵蚀进展。促炎和抗炎反应的平衡影响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因此,以炎症反应为靶点,筛选出有易损斑块的患者并干预,或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VP)的诊断价值。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以球囊拉伤腹主动脉+高脂饮食8周,建立兔腹主动脉VP模型。15只兔成功建立VP模型后分别进行MRI扫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病理切片相对应的90组MRI图像,发现斑块52处,其中VP36处,纤维性斑块16处;与病理组织学比较,MRI识别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和90.6%。结论 MRI对识别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指易于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斑块。荟萃分析表明,68%的ACS由易损斑块引起,易损斑块在AC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如何建立易损斑块早期识别及治疗的方法,也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近两年对易损斑块的研究突飞猛进,笔者将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对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温度异质性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目前对易损斑块的检测有多种方法,包括有创性和无创性检测。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的温度与正常血管壁的温度有差异,不同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依据其易损程度的不同其温度异质性也不同。冠状动脉内温度导丝测定仪利用该原理检测斑块表面温度异质性,间接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和易损程度。  相似文献   

9.
易损斑块指易于形成血栓或可能迅速进展为罪犯病变的斑块,是引起动静脉栓塞以及相应脏器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尽早准确地识别易损斑块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目标.对易损斑块检测的传统手段大多有创或费用较高,且对易损斑块的评价往往局限在形态和性质上.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常常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绝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因此检测高破裂风险的易损斑块,对筛选和干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易损斑块内的一些微观结构如斑块内新生血管、微小钙化、胆固醇结晶,在易损斑块的进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易损斑块内最常见的3种微观结构为重点,综述斑块内微观结构在易损斑块进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颅内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颈动脉超声证实的颈动脉斑块患者行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血管成像检查,根据CT值的不同分析斑块成分,并将脂肪斑块和纤维斑块定义为不稳定性斑块,钙化斑块定义为稳定性斑块;利用灌注成像分析颅内脑血流灌注情况。结果4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25例,其中脂肪斑块10例,纤维斑块15例;稳定性斑块17例。14例表现为症状相应区域低灌注,其中脂肪斑块颅内低灌注的发生率为70%,纤维斑块颅内低灌注的发生率为47%,而钙化斑块无颅内低灌注表现。结论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比较稳定性斑块易于引起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一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试建立一种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方法给予大鼠一次维生素D33×105U/kg体重肌肉注射、球囊损伤主动脉内皮和饲以含2%胆固醇、0.5%胆酸钠、0.2%丙硫氧嘧啶、3%猪油和维生素D31.25×106U/kg的高脂饲料90 d。结果90 d后大鼠血脂明显增高,胸主动脉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有大量的泡沫细胞、脂质、巨噬细胞及钙化,中膜平滑肌明显萎缩;而仅饲以高脂饲料的大鼠胸主动脉结构未见改变。结论血管钙超载、内皮损伤和高脂可使大鼠主动脉形成较典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不稳定斑块发展而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原因。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稳定斑块可能发生破裂、糜烂以及钙化等现象。斑块中存在许多直接和间接的致血栓形成的物质,它们同血液一起促进了血栓的产生。人们已经建立多种自发或诱发的不稳定斑块的动物模型。针对各种不同的影响斑块稳定性的因素,人们正从不同角度寻找能有效的稳定斑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8月~2013年8月健康体检者916例,依据合并危险因素的数量将受试者分为4组,即0个危险因素组(对照组)226例,1个危险因素组239例,2个危险因素组234例,≥3个危险因素组217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生化检测。结果 对照组患者斑块发生率为7.52%,1个危险因素组为15.06%,2个危险因素组为23.93%,≥3个危险因素组为45.16%,从对照组到合并≥3个危险因素组斑块发生率显著上升(P<0.01)。4组受试者IMT分别为0.94±0.32 mm、1.12±0.34 mm、1.25±0.33 mm及1.37±0.39 mm,斑块Crouse积分分别为0.24±0.64、0.58±1.21、0.85±1.26及1.32±1.64。从对照组到合并≥3个危险因素组IMT及斑块Crouse积分逐渐增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个危险因素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对照组的1.27倍,2个危险因素组为2.31倍,≥3个危险因素组为4.68倍(P<0.01)。结论 危险因素之间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具有显著的联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分析病变的结构特点 ,探讨轻中度狭窄病变斑块不稳定的机制。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 2 0 %~ 6 0 % ) 6 2例及重度狭窄 2 6例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显像检查 ,分析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结果发现 ,轻中度狭窄患者中软斑块 (6 8.2 %比 15 .4 % ,P <0 .0 1)、薄纤维帽 (6 5 .9%比 7.7% ,P <0 .0 1)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 ,并且斑块破裂 (2 8.2 %比 7.7% ,P <0 .0 1)及正性重构 (5 1.8%比 0 % ,P <0 .0 1)也显著多于重度狭窄患者。轻中度狭窄患者偏心斑块检出率显著多于重度狭窄者 (84 .7%比 30 .1% ,P <0 .0 1) ,但钙化少见 (16 .5 %比 84 .6 % ,P <0 .0 1)。结果提示 ,冠状动脉造影轻中度狭窄患者多数具有不稳定性斑块的结构特点 ,这些特点导致轻中度狭窄者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对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制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大量研究证实斑块内新生血管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超声造影可显示和评估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是近年来斑块稳定性研究的热点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15只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42天时处死动物,截取胸主动脉进行计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组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的斑块面积(0%比1.81%±0.61%比24.12%±3.58%)、斑块周径(0比6.05%±1.62%比25.71%±1.97%)以及斑块最大厚度(0比0.06mm±0.002mm比0.16mm±0.007mm)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组CD34阳性细胞数(cellsmm2)分别为0、12.35±2.02和61.15±7.55(P<0.05)。电镜显示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血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CD34阳性细胞数与斑块面积之间呈正相关(r=0.989,P<0.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能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