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卒中亚型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急性期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7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TOAST标准对病人进行分型,比较不同亚型病人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入院时与入院10 d后不同亚型间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不同亚型病人间的死亡率。结果各亚型脑梗死病人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心源性脑栓死(CE)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组次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最低,但与SU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组1例(未列入统计分析内);各亚型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E组缺损最为严重,SAO组程度最轻;入院10 d后各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最低,SAO组改善程度最高。急性期以CE组(34.1%)的死亡率最高,其次为LAA组(6.3%),SAO组在急性期未观察到死亡病例,CE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卒中亚型的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此类病人预后评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急性脑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血脂谱的变化。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90例按国际标准化TOAST病因分型进行分组,检测各组血脂谱。结果小动脉闭塞型脑卒中(SAA)患者共92例(48.5%),占比最高;基于此分型,血清总胆固醇(T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01,P0.05),血清TC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型(LAA)与其他四种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84,P0.001),LAA与心源性脑梗死(CE)、其他原因性脑卒中型(SOE)、SAA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三酰甘油(T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26,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以SAA、LAA占比较高,TC、LDL-C对LAA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k,BNP)和D-二聚体(D-dimer,DD)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 146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方法进行病因学分型: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1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n=48)、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mall-artery occlusion,SAO;n=3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n=41)和原因不明性脑梗死(n=25).急诊行血浆BNP和DD含量测定,并分析二者与脑梗死不同亚型、梗死体积和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E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非CE组(P均<0.01),其血浆DD含量亦显著升高(与LAA组比较,P<0.05;与SAO组和原因不明性脑梗死组比较,P均<0.01),而各种非CE组之间血浆BNP和DD水平均无显著差异.大梗死组患者血浆BNP和DD含量显著高于中梗死组(t分别为2.748和4.218,P分别为0.040和0.008)和小梗死组(t分别为3.766和3.029,P分别为0.013和0.029),而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7分组血浆BNP和DD含量显著高于<7分组(t分别为-3.454和-4.044,P分别为0.018和0.010).结论 急性脑梗死,尤其是CE患者血浆BNP和DD水平显著升高,而且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严重,二者水平越高.早期检测血浆BNP和DD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病因学亚型,尤其是CE的诊断以及梗死体积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Uoproteinase-2,MMP-2)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7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9例(37.66%),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23例(29.87%),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13例(16.88%),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undemomtrated etiology,SUE)7例(9.09%),其他确定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other demonstrated etiology,SOE)5例(6.49%).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1inked immtm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 h和7 d时血清MMP-2含量,并与42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TOAST病因分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发病后24 h和7d血清MMP-2水平分别为(189.55±24.79)和(307.46±84.1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9.76 ±10.32)ng/ml(P均<0.05).在TOAST各亚型中,SOE和SUE因例数过少未做分析;在其他各型中,LAA、SAO和CE组发病后24 h血清MMP-2水平分别为(218.60±13.42)、(175.21 ±9.92)和(167.26±9.7)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发病7d时分别为(404.75±10.30)、(293.18 ±10.91)和(211.81±11.14)ng/m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以LAA组增高显著(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水平增高,TOAST各亚型患者组MMP-2水平变化不同,LAA组升高最显著,支持脑梗死亚型的病因不同的论点,血清MMP-2在LAA型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AC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我院166例住院患者(发病1周内)进行CRP水平的测定,按TOAST分型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46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40例,心源性脑梗死(CE)组20例,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40例,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E)组20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CE组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最高,其次为LAA组及OC组,SAO组及UE组最低。以CO中毒为主要危险因素者,其CRP阳性率最高,CRP水平亦为最高,其次为冠心病者。高血压与糖尿病者间比较,无论是从阳性率,还是从CRP水平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RP可能在ACI患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且其水平随脑梗死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趋化因子CXCL16(CXCL16)水平及CXCL16基因rs3744700多态性与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TOAST)亚型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 d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248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149例,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99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XCL16水平。结果①LAA组血清CXCL16水平为(2.5±0.3)μg/L;SAO组为(2.3±0.6)μg/L,P〈0.01。②149例LAA组患者中,CXCL16基因rs3744700多态位点GG基因型频率为91.9%(137/149),G等位基因频率为96.0%(286/298),高于SAO组的81.8%及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LAA组GG基因型患者血清CXCL16水平为(2.5±0.3)μg/L,高于GT+TT基因型患者的(2.1±0.3)μg/L;SAO组GG基因型患者血清CXCL16水平为(2.4±0.6)μg/L,高于GT+TT基因型患者的(2.1±0.3)μg/L,均P〈0.05。GG基因型患者中,LAA组血清CXCL16水平高于SAO组,P=0.01;GT+TT基因型患者中两组CXCL1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XCL16水平(OR=0.37,95%CI:0.19~0.70)、CXCL16基因rs3744700多态位点GG基因型(OR=2.57,95%CI:1.23~5.36)是影响LAA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OAST亚型中,血清CXCL16水平及CXCL16基因rs3744700多态位点GG基因型与LAA型脑梗死的相关性高于SAO型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yst-C、β2-微球蛋白(β2-MG)和肌酐(Cr)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清Cyst-C、β2-MG与Cr均增高者82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t-C、β2-MG增高而Cr正常者105例,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yst-C、β2-MG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t-C增高而β2-MG、Cr正常者181例,与对照组比较血清Cys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2-MG、Cr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yst-C检测有助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不同性别和病因分型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60岁脑梗死患者91例(脑梗死组)。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病因分型法将其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卒中37例,小动脉闭塞型(SAO)卒中54例。纳入年龄、性别、居住地区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5名为对照组。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ApoE基因多态性。比较不同性别、病因分型脑梗死的ApoE基因多态性。结果 (1)共测出E2/2、E2/3、E2/4、E3/3、E3/3型ApoE基因型,E4/4基因型未测出。(2)脑梗死组与对照组ApoE基因型频率及各基因携带者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梗死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的ApoE基因型频率及各基因携带者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其中脑梗死组男性的E3/3基因型频率(56.1%)、ε3携带者频率(78.0%)均低于男性对照组(分别为79.2%、89.6%);E3/4基因型频率(31.7%)、ε4携带者频率(15.9%)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3.8%)。女性受试者两组的ApoE基因型频率及各基因携带者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LAA亚型、SAO亚型、对照组的ApoE基因型频率和基因携带者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LAA亚型与对照组比较,ApoE基因型频率和基因携带者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的E2/3和E3/3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7%、46.7%)、ε2及ε3携带者频率(分别为3.3%、73.3%)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2%、79.2%,6.6%、89.6%);LAA亚型的E3/4基因型频率、ε4携带者频率分别为46.7%、23.3%,均高于对照组的7.5%、3.8%。但男性SAO组与对照组、女性LAA亚型、SAO亚型、对照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ε4基因可能是男性患LAA的危险因素。未发现ApoE基因多态性与女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9.
《内科》2015,(5)
目的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变化,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同时选取1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结果 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LAA,25.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0%)、小动脉闭塞型73例(SAO,46.2%)、其他明确病因型16例(10.1%)、不明原因型10例(6.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心源性栓塞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明确原因组及不明原因型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LAA型、SAO型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以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患者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早期降压治疗对不同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泰安院区和肥城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48 h内伴有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非溶栓患者597例。依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卒中(CE)91例,小动脉闭塞型卒中(SAO)225例,其他类型20例。将各分型患者分别分为2组:LAA降压组(n=126)和LAA非降压组(n=135);CE降压组(n=46)和CE非降压组(n=45);SAO降压组(n=115)和SAO非降压组(n=110);其他类型降压组(n=7)和其他类型非降压组(n=13)。降压组24 h内降压10%~20%。观察患者出院后1年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随访1年结果显示,在LAA、SAO和其他类型卒中分型中,降压组和非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E分型中,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致残率显著低于非降压组(45.6%和66.7%,P0.05),但1年死亡率及卒中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降压治疗对LAA、SAO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降低CE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对冠心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血清Cyst-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Cyst-C水平。结果冠心病组Cyst-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在血清Cyst-C阳性组和阴性组间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白蛋白及尿β2-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yst-C是一种较血肌酐更敏感、更准确的反映肾功能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TOAST分型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胱抑素C(Cys-C)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接受治疗的8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分型标准分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25例;小动脉性闭塞性脑卒中(SAO)28例;心源性栓塞(CE)7例;不明原因性脑卒中(SUE)18例;其他原因所致脑卒中(SOE)4例。此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受试者42例(排除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和血清内Cys-C、Hcy以及hs-CRP指标的水平及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的Cys-C、Hcy以及hs-CRP指标的水平。结果脑梗死和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高血压及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清内Cys-C、Hcy以及hs-CRP指标的水平明显比正常对照组高(P<0.01)。不同TOAST分型患者Cys-C、Hcy以及hs-CRP水平各不相同,且为LAA组水平最高,CE及SOE组水平较低。结论联合测定血清Cys-C、Hcy以及hsCRP指标水平,对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机制以及评估其病因分类均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年复发率及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方法,共纳入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0例,根据2年随访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06例)和无复发组(754例)。并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61例,小动脉闭塞型(SAO)186例、心源性栓塞型(CES)191例、其他明确病因或不明原因型(UND)222例,随访2年,观察不同病因分型脑卒中复发率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复发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复发组明显升高(P<0.05,P<0.01);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较无复发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脑卒中106例,其中LAA 29例,SAO 22例,CES 36例,UND 19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纤维蛋白原、TOAST分型及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结论不同病因型脑卒中2年复发率存在差异;纤维蛋白原、TOAST病因分型及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KLF2 mRNA水平变化,分析其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及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病因分型的相关性,初步探讨KLF2在ACI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5例ACI患者(ACI组)及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KLF2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TNF-α浓度,并按照TOAST病因分型标准将ACI组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0例、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25例。分析各组KLF2 mRNA水平的差异,以及KLF2 mRNA水平与TNF-α浓度及TOAST病因分型的相关性。对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比较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KLF2 mRNA水平。结果 ACI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KLF2 mR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KLF2 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TNF-α浓度之间存在相关性(r=-0.594,P0.05)。LAA型KLF2 mRNA水平低于SAO型和对照组,SAO型KLF2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KLF2 mRNA水平与NIHSS评分存在相关关系(r=-0.487,P0.05)。结论AC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KLF2 mRNA水平降低,LAA型患者和神经功能缺损患者降低更显著。KLF2 mRNA与血清TNF-α浓度呈负相关,KLF2可能通过介导ACI的炎症反应在其发病中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连续入选的421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TOAST分类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共分为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73例)、心源性栓塞型(CE,39例)、小动脉闭塞型(SA().130例)、其他明确病因型(SOE,1例)和不明病因型(SUE,178例)。分析各亚型构成、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的关系。随访1年,记录终点事件。结果与其他各亚型比较,CE年龄高,男性比例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 1年复发率最高(33.3%)、SAO最低(6.9%);各亚型之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C、LDL-C、纤维蛋白原、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OAST分型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8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医院(泰安院区)、肥城市人民医院、东平县人民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血压、非溶栓患者41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组168例,降压治疗82例,无降压治疗86例;心源性栓塞型(cardioembolism,CE)组84例,降压治疗43例,无降压治疗41例;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组144例,降压治疗74例,无降压治疗70例;其他病因明确型(10例)和病因不明型组(10例)样本数太少,未做统计学分析。观察患者出院后3个月全因病死率、死亡/致残率。结果LAA组、CE组和SAO组降压治疗患者治疗2周或出院时血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无降压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访3个月,LAA组降压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无降压治疗患者(13.4%vs 3.5%,P=0.041),CE组降压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无降压治疗患者(14.0%vs 34.1%,P=0.030),SAO组降压治疗与无降压治疗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vs 2.9%,P=0.961)。LAA组、CE组和SAO组死亡/残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3%vs 39.5%,51.2%vs 70.7%,20.3%vs 20.0%,P>0.05)。结论LAA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有增加3个月病死率风险;CE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应避免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降压治疗是获益的;SAO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未改变其3个月死亡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脂联素(adip onectin,APN)及A-FABP/APN比值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于发病24 h内入院且资料完整的AIS患者(AIS组),并选取同时期年龄、性别、体质指数与AIS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AIS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FABP和APN水平.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AIS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其他原因明确的卒中(stroke of other determined etiology,SOE)以及原因不明性卒中(stroke of undetermined etiology,SUE).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与AIS及其亚型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A-FABP和APN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IS组血清A-FABP水平(P=0.017)和A-FABP/APN比值(P =0.002)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清APN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FABP水平[优势比(odds ratio,OR)1.4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7~1.93;P=0.009]和A-FABP/APN比值(OR 1.59,95%口1.10~2.34;P=0.002)增高以及APN水平降低(OR 0.36,95% CI 0.14~0.65;P=0.011)与AIS独立相关,且A-FABP/APN比值较二者单独时的相关性更好.LAA、SAO和CE组血清A-FABP水平和A-FABP/APN比值显著高于其他亚型组(P均<0.05),而APN水平则显著低于其他亚型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FABP水平和A-FABP/APN比值增高以及APN水平降低与LAA、SAO和CE独立相关,且A-FABP/APN比值较二者单独时的相关性更好.AIS组基线NIHSS评分与血清A-FAB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36,P=0.019),与血清APN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07,P=0.002),与血清A-FABP/APN比值的相关性高于A-FABP或APN(r=0.326,P=0.001).结论 血清A-FABP水平增高和APN水平降低可能作为AIS,特别是LAA、SAO和CE亚型AIS的新型危险因素,而且能反映AIS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例(10.0%),SOE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NIHSS评分最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NIHSS评分最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水平(D-D)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为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同期选择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Hcy、D-D等。结果观察组血清Hcy、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心源性脑栓塞(CE)患者血清D-D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P 0. 05,P 0. 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表达水平与吸烟史、饮酒史呈正相关性(r=0. 35,P 0. 01,r=0. 31,P0. 01),血浆D-D水平与冠心病史呈正相关性(r=0. 20,P 0. 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Hcy、D-D水平异常升高,Hcy与LAA患者明显相关,D-D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与心源性栓塞(CE)型老年大血管闭塞(LVO)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年龄≥65岁的老年LVO脑卒中患者122例,经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证实为LVO,根据TOAST分型分为LAA组62例与CE组60例。比较2组患者入院及出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H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复发率及死亡率。结果 2组复发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AA组比较,CE组良好预后率明显升高(33.33%vs 17.74%,P=0.048),出院NIHSS评分明显降低[(10.50±1.24)分vs(11.83±1.53)分,P=0.001]。2组LVO闭塞部位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E型LVO脑卒中患者比较,老年LAA型LVO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较差,但两者复发率及死亡率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