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加味通窍活血汤对颈内动脉系统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脑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将98例瘀阻脑络证或气虚血瘀证颈内动脉系统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加味通窍活血汤,于治疗7d、14d后采用TCD观察两组责任血管血流速度及侧支循环代偿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前、治疗7d、14d后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改善侧支循环代偿和责任血管血流速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NIHS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通窍活血汤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责任血管血流速度,促进脑侧支循环代偿建立,挽救缺血半暗带,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轻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根据溶栓后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分为代偿较差组65例(rLMC 0~10分),代偿较好组113例(rLMC 11~20分)。采集患者临床基线数据,头颈CT血管造影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代偿较好组高血压、溶栓后24hNIHSS及10dNIHSS评分、90d mRS评分、颅内出血及死亡比例明显低于代偿较差组,TG、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代偿较差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831,95%CI:1.100~7.287,P=0.031)、TG(OR=2.136,95%CI:1.026~4.448,P=0.034)及陈旧性脑梗死(OR=2.922,95%CI:1.096~7.789,P=0.032)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代偿相关。结论高血压不利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支循环的建立,而TG有助于软脑膜侧支的增长。陈旧性脑梗死是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评估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急性脑梗死病人侧支循环,并分析侧支血流与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病人,行CTA检查后依据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区域软脑膜评分(r LMC)分为侧支循环代偿较差组和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分析两组侧支血流范围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侧支循环代偿较差组病人比较,侧支循环代偿较好组病人NIHSS评分更低,高血压病史、3个月改良Ranking量表(mRS)与侧支循环血流状况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侧支循环好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预后好,应用CTA可为评估侧支循环临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循环脑梗死(ACS)138例(ACS组),后循环脑梗死(PCS)40例(PCS组),通过患者入院时及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良好率,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的给药时间、既往心房颤动史、脑卒中及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转归方面,PCS组90dmRS评分和3个月死亡显著高于ACS组[(3.28±1.87)分vs(2.37±1.88)分和20.00%vs 5.80%,P0.05],预后良好显著低于ACS组(40.00%vs 62.32%,P0.05)。接受rt-PA溶栓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与年龄、基线NIHSS评分及24hNIHSS评分呈正相关;90d内死亡与前后循环、24h 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rt-PA静脉溶栓患者中ACS临床疗效较PCS相对较好。PCS是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在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和预后不良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颅内动脉狭窄及心房颤动发生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启动时间,急性脑梗死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有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75岁者所占比例、有糖尿病病史者所占比例、入院时NIHSS评分、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心房颤动发生率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溶栓启动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34,95%CI(2.831,37.719)]、糖尿病病史[OR=6.050,95%CI(1.615,22.177)]、心房颤动[OR=8.392,95%CI(1.661,42.385)]、入院时NIHSS评分[OR=6.781,95%CI(1.898,24.233)]、发病至溶栓启动时间[OR=9.137,95%CI(2.462,33.908)]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糖尿病病史、入院时NIHSS评分高、心房颤动、发病至溶栓启动时间延长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应根据以上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椎动脉支架成形术(VAS)后椎动脉狭窄情况及其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探讨VAS术后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评估134例VAS术后出现后循环缺血(PCI)症状患者的椎动脉狭窄情况。病人分为2组:PCI症状合并椎动脉狭窄组(PCI-V组) 45例,单纯PCI症状组(PCI组) 89例。统计学分析椎动脉狭窄与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性,并对VAS术后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PCI-V组椎动脉狭窄部位共51处,平均狭窄率为(82. 1%±6. 7%),其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13例,重度狭窄20例,完全闭塞6例。PCI-V组与PCI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0. 600,P=0. 001)。PCI-V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患者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PCI组患者(均P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入院NIHSS评分≥12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尿病史是PCI-V患者发生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入院NIHSS评分≥12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糖尿病史是PCI-V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S术后后循环脑梗死与椎动脉狭窄有关。入院NIHSS评分≥12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糖尿病史是VAS术后PCI合并椎动脉狭窄患者后循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欣  李雯  刘凌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287-328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4.5 ~9 h)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4.5-9 h内完成磁共振成像检查,且(PWI-DWI)/DWI × 100%≥2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依达拉奉+溶栓组)和单纯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单纯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1d、7d、14 d、90 d NIHSS评分,溶栓前与溶栓后14 d、90dBI指数.结果 依达拉奉+溶栓组患者14 d、90 d NIHSS评分较单纯溶栓组显著降低,依达拉奉+溶栓组患者90d BI指数较单纯溶栓组显著升高.结论 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PWI/DWI不匹配指导下,依达拉奉联合rt-PA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早期代偿途径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8例,按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其分为低度开放组(26例)和高度开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家族史、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脑梗死体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影响因素。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结果 (1)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比例高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0. 8%(21/26)比58. 1%(36/62),57. 7%(15/26)比14. 5%(9/62),96. 2%(25/26)比53. 2%(33/62);均P 0. 05];男性、年龄≥60岁及脑梗死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NIHSS评分、梗死灶体积均高于高度开放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比例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8±5)分比(10±3)分,89(46,145) mm~3比35(12,70) mm~3,42. 3%(11/26)比66. 1%(41/62);均P 0. 05]。发病至CTA时间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以侧支循环高度开放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危险因素(OR=1. 361,95%CI 1. 277~2. 475,P=0. 032),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是侧支循环高度开放的保护因素(OR=0. 614,95%CI 0. 513~0. 724,P=0. 027),高血压病与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无关(P 0. 05)。(4)侧支循环低度开放组ADL量表评分低于高度开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5)分比(67±18)分,t=3. 746,P 0. 01]。结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合并糖尿病不利于早期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而伴颈动脉重度狭窄有利于良好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闭塞(ICAO)缺血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对患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与临床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或)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对颈部及颅内动脉诊断的ICAO住院患者363例,根据头部MRI或CT结果确诊患侧颈内动脉供血区新发脑梗死255例,无脑梗死108例。通过TCCS和(或)TCD检测记录患侧PSVMCA,并根据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类型为前交通动脉开放(Aco A组)、后交通动脉开放(Pco A组)、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E-I组)及无交通支开放(None组)。对新发脑梗死患者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行神经功能评估,比较ICAO新发脑梗死患者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类型患侧PSVMCA及NIHSS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1)新发脑梗死组Aco A开放比例低于无脑梗死组[54.1%(138/255)比70.4%(76/108),P=0.004];PSVMCA低于无脑梗死组[(54±16)cm/s比(61±12)cm/s,P0.01]。(2)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组间PSVM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03,P0.01),PSVMCA由高到低依次为ACo A组、PCo A组、E-I组、None组。(3)255例新发脑梗死患者,不同侧支循环类型PSVMCA(F=88.09,P0.01)及NIHSS评分(Z=121.6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o A开放组PSVMCA最高、NIHSS评分最低,与其他3组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PSVMCA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70,P0.0 1)。结论 ICAO新发脑梗死患者ACo A侧支开放直接影响ICAO患者患侧PSVMCA及临床神经功能,PSVMCA越高则NIHSS评分越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也越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同侧支循环与对早期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同时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子项目评分与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入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静脉溶栓的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73例患者,根据头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CTP)成像检查选择目标患者,并评估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据此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侧支循环状态与入院时NIHSS评分子项目的关系,同时探讨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与溶栓后患者临床转归[主要结局:发病90 d时m RS评分0~1分;次要结局:早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为0~1分,或较基线NIHSS评分降低8分)及发病后90 d时m RS评分为0~2分;安全性结局:脑出血转化及发病后90d死亡]的关系。结果 73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3例,侧支循环不良组30例。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分别为2. 00(1. 00,5. 00)分比7. 00 (3. 75,10. 00)分,1. 00 (0. 00,3. 00)分比5. 00 (1. 75,6. 25)分; Z值分别为-3. 793、3. 447,均P 0. 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构音障碍评分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OR值及95%CI分别为5. 058 (2. 249~11. 372)、1. 465 (1. 024~2. 094)、1. 633 (1. 069~2. 495)、2. 669(1. 072~6. 647),均P 0. 05]。在主要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67. 4%(29/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40. 0%(12/30)患者m RS评分为0~1分(OR=1. 686,95%CI:1. 068~3. 105,P=0. 020)。对于次要结局,侧支循环良好组53. 5%(23/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0. 0%(6/30)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OR=2. 672,95%CI:1. 241~5. 765,P=0. 004);侧支循环良好组86. 0%(37/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63. 3%(19/30)患者m RS评分为0~2分(OR=1. 359,95%CI:1. 009~1. 830,P=0. 024)。在安全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的患者中分别有2例和7例出现了出血转化(OR=0. 199,95%CI:0. 044~0. 894,P=0. 043);死亡风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 698,95%CI:0. 104~4. 682,P=1. 000)。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良好的侧支循环与较轻的临床症状有关,NIHSS评分子项目中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及构音障碍评分增加可反映侧支循环不良;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利于静脉溶栓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及良好的预后,可能降低出血转化风险,但不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