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外营养结合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合理性。方法危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20例)和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实验组,20例)。实验组行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能获得较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而实验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3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院1周后经血液检测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分别为(37.69±6.28)g/L、(72.83±8.20)g/L,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为4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能有效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黏膜,降低胃肠道并发症的营养方式。方法将6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分别于入院后第1、7、14、21天测体质量(BW)、血浆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糖(Glu)四项指标,并每日计算氮平衡;评估胃肠道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BW均略下降差异性不显著,第7天时,观察组ALB、Hb、Glu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4天时,观察组ALB、Hb、Glu略高于对照组;第21天时,两组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营养支持期间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能有效保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黏膜,可以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并给肠内营养混悬液(能全力)1500~2000ml/d,先以30ml/h的滴速用输液泵持续滴注,逐步增加滴速直至供给全量。观察组患者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20mg水化后自胃管注入,3次/d,连用14天。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人血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淋巴细胞计数(LYM)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效果较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观察其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9年4月,某院ICU一共收治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入组患者均接受营养支持,并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各28例,应用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两组,分别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对比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实验组)。观察实验开始时与不同的营养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变化情况相关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并计算两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实验组营养状况优于对比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营养干预支持后,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4/28),对比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8/28),组间比较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实验组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较,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将GCS≤8分的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对照组完全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14、21d后,观察患者体重变化,测定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总淋巴细胞计数,观察治疗期间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体重略下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第14天时,治疗组ALB、Hb高于对照组。伤后21d时各项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早期场内营养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中的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44例,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平均颅内压、随机血糖及GCS评分差异,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对照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随机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的值与同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白蛋白值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随机血糖、颅内压及GC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腹泻、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及应激性溃疡,经统计分析,观察组腹泻、电解质紊乱、肺部感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23,P=0.036)。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 ,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 ,对两组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40.00%)明显好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中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比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更为有效,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消化道并发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治疗两周后统计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消化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确切临床疗效。方法试验组行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照组行患者采用肠外营养疗法。1个月后统计分析治疗后1d、10d、20d和30d时所有患者的营养状态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营养状态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谷氨酰胺低热能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应用谷氨酰胺(Gln)强化的低热能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72例严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n=36)于伤后72h内予Gln强化的低热能肠内营养。对照组(n=36)于伤后予低热能肠外营养,5d~7d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支持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TLC)的变化,伤后1d、3d、5d、7d、10d测空腹血糖。结果研究组TLC经Gln强化的低热能肠内营养后,升高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控制好于对照组(P<0.05)。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严重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应用Gln强化的低热能肠内营养安全可行,临床效果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行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早期(48小时内)行肠内营养,对照组3~4天后行肠内营养,2周后评价效果.结果:观察组营养状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除腹泻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能够保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正常营养状态并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 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廉坤  孙海嵩  徐蔚  蒲军  赵宁辉 《中国医药》2012,7(9):1085-1086
目的 观察早期复方高支链氨基酸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9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9例)和观察组(2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于伤后24 ~48 h内均给予肠内营养制剂(瑞素)营养支持,观察组联合使用复方高支链氨基酸注射液(20AA),对照组联合使用普通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治疗7d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ALT、AST、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以及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ALT、AST明显低于对照组[(78±12)U/L比(96±12) U/L,(88±11)U/L比(107±14) U/L],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0.35±0.04)g/L比(0.31±0.03)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30.0% (6/20)比42.1%(8/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持续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7.6±0.8)d比(8.8±1.3)d,P<0.05].结论 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普通复方氨基酸相比,早期复方高支链氨基酸联合肠内营养更有利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并能减少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疗效。方法观察8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及术后14d的营养状态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入院时和术后14d的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MAMC)、血清白蛋白(AL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且安全的,有必要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收治的148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鼻饲肠内营养液,并做好专科护理工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营养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利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恢复,降低并发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伤后自第2天始胃管内给予10%GS100ml+美兰1支,观察4h后,尿内若有美兰染色,证明肠道有吸收功能,后给5%GNS500ml持续胃管内泵入,第3天给予百普利鼻饲500ml持续24h泵入,第4天加用能全力500ml持续24h泵入,逐渐增加肠内营养液,1周后达全量;期间胃肠外所需热量均由卡文供给。对照组于受伤2d后予肠外营养支持,等肠鸣音出现后(5~7d)开始渐转为肠内营养。并观察两组血糖、血清总蛋白、谷丙转氨酶、淋巴细胞计数、血生化离子、肝功、肾功,同时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序贯营养支持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8月入院的9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45)行肠内、肠外序贯营养支持,对照组(n=45)行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血浆谷氨酰胺、白蛋白水平,甘露醇/乳果糖(L/M)比值,并发症及预后。结果营养支持10 d后,观察组血浆谷氨酰胺及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M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由肠外营养序贯过渡至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更好地预防感染、改善机体营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支持在危重症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将60例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的危重症病例随机分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EN+PN)支持组、完全肠内营养(TEN)支持组和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组,每组20例,对比观察营养支持前1d及营养支持后d7患者的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且每天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营养指标比较:经EN+PN支持后,血清前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亦有升高(P<0.05);而TEN和TPN支持后,各指标结果无显著差异.三组对比,EN+PN支持组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EN组和PN组(P<0.05),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比较:EN+PN支持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EN组和PN组(P<0.05).结论:EN+PN支持更符合生理状态,有更好的代谢效应,能改善危重症病例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有部分或全部胃肠功能的危重症病例,应尽量早期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