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轻型卒中患者早期病情进展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年龄65岁轻型卒中[美国国立卫生卒中研究院量表评分(3分)]患者18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发病5 d内)神经功能恶化分为进展组48例(美国国立卫生卒中研究院量表评分增加≥2分)和非进展组(1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卒中、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的差异。动态血压监测的血压昼夜节律为正常(勺型血压)、异常(非勺型血压、超勺型血压、反勺型血压)。责任动脉分为重度狭窄及闭塞、非重度狭窄或无狭窄。对两组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分类哑变量分析。结果进展组患者既往糖尿病病史、卒中病史、血压节律异常、责任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比例均高于非进展组,分别为[70.8%(34例)比49.2%(65例)、64.6%(31例)比47.7%(63例)、89.6%(43例)比26.5%(35例)、77.1%(37例)比39.4%(5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OR=7.072,95%CI:3.004~16.431,P0.01)及责任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6.217,95%CI:2.034~14.212,P=0.003)为老年轻型卒中早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血压节律异常行哑变量分析显示,血压昼夜异常中超勺型血压(OR=13.429,95%CI:4.175~111.668,P0.01)为老年轻型卒中早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尤其是超勺型血压可能为老年轻型卒中早期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密切关注,尽早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ABCD3-I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TIA患者13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90 d内卒中发生率,对TIA后发生卒中风险进行ABCD2、ABCD3-I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TIA后早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评分的预测价值。结果在纳入的136例TIA患者中,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19例(14.0%),无死亡及出血性卒中。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IA发作持续时间≥60 min(OR=1.060,95%CI:1.012~1.112)是TIA后早期进展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6%(4/72)、18.5%(10/54)、50.0%(5/10),ABCD3-I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内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7.1%(6/84)、52.0%(13/25),ABCD3-I与ABCD2评分模型危险分层低、中、高危组90 d卒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3-I评分AUC为0.839(95%CI:0.766~0.896),明显高于ABCD2 AUC的0.783(95%CI:0.704~0.849;P0.01)。结论 ABCD3-I评分法能有效预测TIA后早期卒中风险,其准确性优于ABCD2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穿支动脉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4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诊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筛选出穿支动脉疾病患者182例,根据入院7d内病情是否加重分为进展组27例和非进展组15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穿支动脉疾病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各因素预测的临界值。结果进展组高血压、梗死灶直径、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TC、LDL、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可见梗死灶直径10.35mm(AUC=0.711,95%CI:0.606~0.817,P=0.009)和D-二聚体0.87mg/L(AUC=0.639,95%CI:0.481~0.796,P=0.002)患者易出现病情进展。结论穿支动脉疾病患者梗死灶直径10.35mm及D-二聚体0.87mg/L可作为病情进展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脑梗死尤其是多发脑梗死会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及轻度卒中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升高,因此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脑梗死类型有助于更有效地预测TIA患者卒中发生风险。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5月南京鼓楼医院高淳分院收治的TIA患者481例,后因影像学检查结果不完整、失访排除51例,最终共纳入430例。根据TIA后90 d内卒中发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非卒中组(n=325)和卒中组(n=105),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BCD2评分、ABCD3-I评分、梗死类型及颈动脉狭窄率≥50%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以评估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有卒中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者所占比例及血脂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及有高血压病史、ABCD2评分≥4分、ABCD3-Ⅰ评分≥7分、颈动脉狭窄率≥50%者所占比例,梗死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HR=2.132,95%CI(1.354,3.391)〕、ABCD2评分≥4分〔HR=2.365,95%CI(1.608,3.456)〕、ABCD3-Ⅰ评分≥7分〔HR=3.210,95%CI(1.125,3.774)〕、颈动脉狭窄率≥50%〔HR=2.369,95%CI(1.880,3.691)〕、多发脑梗死〔HR=2.441,95%CI(1.620,5.117)〕是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ABCD3-I评分、ABCD2评分联合DWI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1〔95%CI(0.625,0.676)〕、0.724〔95%CI(0.700,0.748)〕、0.765〔95%CI(0.741,0.787)〕;DWI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AUC大于ABCD2评分、ABCD3-Ⅰ评分(P<0.01)。结论TIA患者90 d内卒中发生率较高,为24.4%(105/430),而DWI联合ABCD2评分对TIA患者90 d内卒中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7月在北京市中关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分,根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52例,非进展组148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既往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资料。结果进展组糖尿病、脑卒中、血压节律异常、NIHS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狭窄闭塞、多发病灶、分水岭区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OR=3.113,95%CI:1.483~6.532,P=0.003)、血压节律异常(OR=2.724,95%CI:1.291~5.749,P=0.009)、血管狭窄闭塞(OR=3.499,95%CI:1.557~7.860,P=0.002)、多发病灶(OR=2.794,95%CI:1.359~5.744,P=0.005)及分水岭区脑梗死(OR=3.843,95%CI:1.752~8.426,P=0.001)为老年轻型脑卒中早期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血压节律异常、血管狭窄闭塞、多发病灶及分水岭区脑梗死可能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进展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年龄、血压、单侧肢体无力和言语障碍、持续时间、糖尿病(ABCD2)评分联合血清泛连接蛋白、微小RNA(miRNA)-20b对头晕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IS)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48例头晕患者,根据是否发生IS分为IS组(109例)和非IS组(39例)。比较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ABCD2评分和血清泛连接蛋白、miR-20b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头晕患者发生IS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BCD2评分联合血清泛连接蛋白、miR-20b水平对评估头晕患者发生IS的预测价值。结果:IS组年龄、高血压史比例、ABCD2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泛连接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IS组,miR-20b水平明显低于非IS组(P均<0.05)。LDL-C升高(OR=2.575,95%CI:1.497~3.353)、ABCD2评分>3分(OR=3.069,95%CI:2.242~5.408)、泛连接蛋白升高(OR=1.089,95%CI:1.018~1.187)为头晕患者发生IS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miR-20b为独立保护因素(OR=0.351,95%CI:0.220~0.559,P<0.05)。3个指标联合预测头晕患者发生IS的曲线下面积(AUC=0.859,95%CI:0.791~0.926)明显大于ABCD2评分(AUC=0.759,95%CI:0.669~0.849)、泛连接蛋白(AUC=0.656,95%CI:0.554~0.759)、miR-20b(AUC=0.821,95%CI:0.750~0.893)单独预测(P均<0.05)。结论:ABCD2评分和血清泛连接蛋白、miR-20b水平为头晕患者发生IS独立影响因素,3个指标联合对头晕患者IS风险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动脉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①258例急性脑梗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其中前循环动脉病变共188例(72.9%),后循环动脉病变共70例(27.1%),其中以单侧动脉狭窄为主共207例(80.2%)。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4.361,95%CI 3.025~5.184,P=0.001)、收缩压(OR=9.763,95%CI 8.637~15.523,P=0.000)、尿酸(OR=2.384,95%CI 6.325~10.658,P=0.021)是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分析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①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动脉狭窄概率大,其中以单侧动脉狭窄为主;②吸烟、收缩压、血尿酸水平可影响脑动脉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ABCD2评分和血清miR-146a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30 d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 150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所致管腔狭窄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血清miR-146a的表达水平。依据发病后30 d内是否发生CI分为CI组(71例)和非CI组(79例)。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超声检查、ABCD2评分结合血清miR-146a预测TIA短期进展为CI的发生风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颈动脉超声检查、ABCD2评分结合血清miR-146a预测CI的价值。结果 CI组轻度狭窄率和中度狭窄均明显低于非CI组,重度狭窄率明显高于非CI组;CI组的ABCD2评分分值和血清miR-146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CI组(均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和血清miR-146a与CI具有明显的相关。颈动脉狭窄程度越大、ABCD2评分越高、血清miR-146a水平值越高,TIA短期继发CI的可能性越大(P0. 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和血清miR-146a水平预测TIA短期继发CI的AUC分别为0. 652、0. 736和0. 647,三者联合检查预测CI的AUC为0. 803(P0. 005)。结论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联合ABCD2评分和血清miR-146a水平对TIA患者短期发生CI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SOAR(mSOAR)评分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人短期不良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共纳入AIS病人123例,根据病人住院第7天是否出现不良预后分为不良预后组(33例)和非不良预后组(9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评价mSOAR评分预测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不良预后组年龄、心房颤动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SOAR和SOAR评分均高于非不良预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5个危险因素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IHSS评分(OR=1.229,95%CI 1.106~1.366)、mSOAR评分(OR=1.267,95%CI 1.009~1.591)是发生卒中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结果表明,SOAR评分和mSOAR评分预测卒中不良预后发生风险分别为AUC=0.636(95%CI0.526~0.747)和AUC=0.748(95%CI0.661~0.834)。结论 mSOAR评分预测卒中短期不良预后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进展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6例。神经功能恶化(ND)定义为住院72 h内任一时刻复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基线NIHSS评分增加2分(ND2)或增加4分(ND4)。将患者分为ND2组(n=107)和非ND2组(n=339),或ND4组(n=62)和非ND4组(n=384)。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影像学以及血液学资料的差异。结果 446例患者中,107例(24.0%)诊断为ND2,62例(13.9%)诊断为ND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D2患者和非ND2患者间住院时间、年龄、基线NIHSS评分、入院基线收缩压、责任动脉闭塞以及血液学检查中的白细胞、空腹血糖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D4患者和非ND4患者间性别、年龄、心房颤动、基线NIHSS评分、入院基线收缩压、责任动脉闭塞以及血液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NIHSS评分(OR=1.114,95%CI:1.0481~1.185,P=0.001)、C反应蛋白(OR=1.014,95%CI:1.004~1.024,P=0.004)、责任动脉闭塞(OR=2.303,95%CI:1.152~4.606,P=0.018)与ND2独立相关;而年龄(OR=1.040,95%CI:1.011~1.070,P=0.006)、收缩压(OR=1.015,95%CI:1.003~1.027,P=0.018)、C反应蛋白(OR=1.016,95%CI:1.005~1.026,P=0.003)、责任动脉闭塞(OR=2.845,95%CI:1.291~2.269,P=0.009)与ND4独立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发生ND与患者年龄、卒中严重程度、基线收缩压、C反应蛋白以及责任动脉闭塞关系密切。临床诊治中,及时完善上述指标的检测有助于鉴别出早期易于进展恶化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