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男,2013年6月2日出生,散居。患儿为足月产儿,出生后健康,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史及既往病史,服OPV前精神状况均较好。患儿自出生至发病以来,均未曾到过外地,无外来人口接触史;无与其他麻痹患者和服苗患者的接触史。患儿于2013年8月21日即2月龄首次服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 OPV )后发病。本乡和临乡以及患儿所在县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了AFP病例的主动搜索,未发现15岁以下出现麻痹症状儿童。临床表现:9月5日出现发热,就诊于卫生院,给予口服药物治疗。9月8日,出现肢体麻痹。于9月11日到河北省儿童医院就诊,查体:右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桡骨膜反射及肱二头肌反射存在,痛觉存在,温觉查体不配合;左上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减低,桡骨膜反射及肱二头肌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减低,双膝、跟腱反射未引出,痛觉存在,温觉查体不配合;双巴氏征、克氏征、布氏症阴性。辅助检查:脑脊液:白细胞25×106/L,单核细胞21×106/L,多核细胞4×106/L,葡萄糖2.29 mmol/L,蛋白0.40 g/L。肌电图:双侧腓总神经、左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CMAP波幅减低,双侧胫前肌、股四头肌、三角肌、左侧外展拇短肌机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脊髓炎、上呼吸道感染、肛瘘,入院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9月28日出院,右上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上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基本正常,双桡骨膜反射及肱二头肌反射可引出;双下肢肌力Ⅱ级,肌张力减低,双膝、跟腱反射未引出,双巴氏征、克氏征、布氏症阴性。实验室检测结果:2013年9月13、14日采集患儿双份合格便标本,经省CDC脊灰实验室检验,分离出Ⅰ型病毒,10月16日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一步鉴定,检测结果为Ⅰ型病毒VP1区核苷酸序列变异数为6个。10月22日采集患儿所在村7名接触者便送省CDC脊灰实验室检验,均为阴性。10月22日、11月6日分别采集患儿第3、4份粪便标本送省脊灰实验室,均为阴性。诊断结果及依据启动了市、县两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根据该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临床资料,按照《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诊断依据及治疗参考意见》,专家组认定该患儿符合脊灰疫苗相关病例诊断依据。患儿的麻痹症状均较发病初期有一定好转,但均留有残留性麻痹。其中,患儿左上肢和右上肢肌力为3级,右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2级,跟腱反射、膝反射减弱。  相似文献   

2.
李静  张振国  郭玉  张俊棉  陈玫  张富斌 《河北医药》2009,31(11):1370-1371
目的 了解河北省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1例的调查情况。方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按个案调查表进行调查,临床分类由省级AFP专家诊断小组会诊并做出最后分类。结果2007年7月河北省发生了1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病例,临床表现类似脊灰,在对病例及接触者所分离到的脊灰病毒株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时,发现VP1区与脊灰疫苗(Sabin)株脊灰病毒相比有0.77%-0.88%的核苷酸变异。患儿发病前未接种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但与本村有免疫史健康儿童有接触史。结论各级卫生部门采取了包括AFP病例主动搜索、OPV强化免疫等多项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扩大和蔓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朝阳市2006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工作情况,巩固无脊灰成果。方法应用Excel软件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朝阳市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9例AFP病例,〈15岁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56/10万。其他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口服脊灰疫苗(OPV)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9.45%,加强免疫报告接种率为99.02%。2006-2007年度OPV强化免疫活动中,第1轮常住儿童接种率97.42%,流动儿童接种率98.96%;第2轮常住儿童接种率97.92%,流动儿童为98.85%。结论朝阳市2006年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今后仍须保持敏感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某病例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发生死亡是否由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所引起。方法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收集病例出生病历资料、就诊资料、尸检资料,汇总分析后提出诊断意见。结果该病例于2013年12月20日上午接种第二剂次乙肝疫苗后,当天16:00开始发热,T 38.6℃,当地村级卫生室医学处置效果不佳,于2013年12月27日3时死亡;山东法医司法鉴定中心根据尸检结果 ,鉴定意见为符合婴幼儿猝死综合征。经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诊断,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结论该病例接种疫苗偶合了婴幼儿猝死综合征,与预防接种无关。  相似文献   

5.
病例:患儿,女,3月龄。无家族遗传病史和变态反应史。因正常预防接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预防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1人份(1粒)(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7111509)。  相似文献   

6.
按照WHO和国家消灭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 )标准 ,中国于 2 0 0 0年计划达到无脊灰标准 ,即没有脊髓灰质炎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 (AFP)。监测质量保持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要求标准 ,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循环消灭至少 3年。脊髓灰质炎 (俗称小儿麻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应急处置措施的效果。方法在山东省卫生厅及山东省CDC的指导下,成立调查处理小组,制订调查提纲,研究控制措施,并深入现场调查,包括病例调查及免疫功能测定,所在地及医院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搜索,评估市、县级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采集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粪便标本、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脊髓灰质炎抗体测定,对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分离物进行血清型和型内鉴定以及核苷酸序列分析,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接种率调查与评估等。结果病例确认为VDPV病例,免疫功能基本正常;市、县级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良好;该VDPV病例所在村OPV3接种率为75.86%,所在乡镇及周围相邻乡镇接种率OPV3接种率为85.56%~91.01%,平均为87.78%,不同乡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05);当地医院未发现AFP病例漏报;适龄儿童第一轮OPV应急免疫接种率为95.05%,第二轮则为98.85%;密切接触者、健康儿童和VDPV病例粪便标本经连续监测未再发现VDPV。结论当地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和流行病学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指标良好;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Ⅵ级应急响应,重点开展了应急免疫活动,适龄儿童OPV应急免疫接种率达到目标,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严谨规范,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8.
患儿男性,2006年1月10日出生,3月12日在我院接种门诊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1粒。35天后发热,在当地一家“二级甲”医院就诊,以“上感”收入院,静脉点滴液体治疗2天,高热不退,并出现惊厥,四肢迟缓性瘫痪,转入市内一家“三级甲”医院诊治,以“急性脑炎、脑脊髓膜炎、类脊髓灰质炎”收入重症监护室抢救,并留取患儿大便标本送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检测。肌力检查:左上肢、右下肢肌力1级,右上肢、左下肢肌力0级。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检查报告显示在患儿的粪便中检测出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毒株,并组织专家对患儿进行鉴定,诊断为“脊灰疫苗引起脊髓灰质炎相关性病例”,患儿以“类脊髓灰质炎”入康复科康复治疗。经过1周救治,患儿脱离了危险。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 2 0 0 0年 7月 12日至 2 0 0 1年 9月 18日位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之间的伊斯帕尼奥拉岛的Caribbean岛出现 2 1例脊髓灰质炎 (2例死亡 )。在多米尼加共和国 ,报道了 16 8例急性松弛性麻痹 ,其中13例通过从患者或其接触物中分离出 型脊髓灰质炎病毒证实为脊髓灰质炎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3岁 (9个月~ 14岁 ) ,无人接受适当的疫苗接种。最近证实的病例出现于 2 0 0 1年 1月 2 5日 ,4 0例急性松弛性麻痹患者中的 8例经病毒学证实为脊髓灰质炎 ,已证实病例中的 7例出现于 2 0 0 1年 1~ 7月 ,患者平均年龄为7岁 (2~ 12岁 ) ,1名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患者发病原因,并探索控制对策。方法对发生VDPV的患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大便标本分离病毒;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患者主动搜索;对患者所在地及相邻地区开展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快速评价;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进行大便标本带毒情况调查;开展应急免疫。结果该病发病症状属于AFP,并从其标本中分离1型VDPV病毒和2型疫苗病毒,最终分类诊断为VDPV;患者密切接触者及周围健康儿童大便标本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无VDPV;当地OPV3接种率偏低。结论该VDPV患者未在当地造成循环;今后务必引起高度重视,维持高水平的OPV3接种率,保持AFP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加强技术培训和督导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质量,保持无脊灰状态。方法对高州市2000—2008年脊灰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年合计报告AFP病例38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报告率均在1/10万以上;AFP病例报告后48h内调查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粪便标本及时送检率、AFP病例及时随访率均达100.0%;脊灰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接种率均在95%以上。结论高州市AFP病例监测质量较高,消灭脊灰各项措施得到较好落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脊髓灰质炎(脊灰)监测质量,保持无脊灰状态.方法 对高州市2000~2008年脊灰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年合计报告AFP病例38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报告率均在1/10万以上;AFP病例报告后48 h内调查率、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粪便标本及时送检率、AFP病例及时随访率均达100.0%;脊灰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接种率均在95%以上.结论 高州市AFP病例监测质量较高,消火脊灰各项措施得到较好落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情况。方法采集532例AFP病例标本,进行病原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分离到PV15株,阳性率为2.82%,其中PVⅡ型占所有分离PV的40%;分离到NPEV118株,阳性率为22.2%;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零"剂次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依次高于12次和≥3次免疫者;79例60d后随访残留麻痹的病例PVⅡ分离率为7.59%。结论 AFP病例实验室监测系统是敏感的,做好OPV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同样重要,PVⅡ对部分未完成全程免疫的AFP病例是一种潜在的致麻痹病因。  相似文献   

14.
刘素芹  张清华  李哲 《淮海医药》2004,22(5):366-367
目的 分析淮北市实施消灭脊髓灰质炎 (脊灰 )的策略与效果 ,为消灭及控制其它疫苗相关疾病提供经验。方法 采用淮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报表及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监测系统报告资料 ,以及各区县常规预防接种、强化免疫报告资料。结果 常规免疫接种率始终保持在 90 %以上 ,如期完成了三个 85 %的目标 ,每轮强化免疫的服苗率均在 95 %以上。 AFP报告率一直保持在 1 / 1 0万以上 ,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了 WHO的要求。结论 全市儿童免疫接种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通过实施消灭脊灰免疫策略 ,达到了消灭脊灰的目的 ,且效益显著 ,为控制其它疫苗相关疾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为如期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奋头目标,同时为验证消灭脊灰奠定基础,我市自1993年来在省、市级医院中建立了28所哨所医院,并开展了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几年来,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1995年哈市AFP病例21例,发病率1.39/10万,达到了WHO规定的AFP敏感性指标(报告发病率)1/10万的标准。为了了解我市AFP病例发病及监测情况,特对我市21例病例的发病及监测情况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中山市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的运行质量及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4~2006年中山市各医疗单位报告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报告AFP病例分别为6例、7例、6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10万、2.1/10万、1.8/10万.接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率95.35%,麻痹60天内随访及时率100%.结论 中山市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卫生部要求.但个别单位AFP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报告质量仍有差距.保持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其报告质量是维持无脊灰状态的重要技术手段,今后应以持续和加强.  相似文献   

17.
张丽  王涛  管庆虎  刘航  任刚  叶绪芳  苏飞  李胜 《贵州医药》2009,33(8):686-689
目的了解贵州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1-2006年贵州省AFP病例监测系统数据库,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01-2006年贵州省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1998例,年报告发病率均大于1/10万,其中,非AFP病例242例,AFP病例1756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2003-2006年全省AFP病例双份合格便标本采集率连续4年低于80%,2001-2006年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报告贵州省OPV基础免疫应种儿童3125808例,实际接种30792169例,报告接种率98.51%。结论贵州省已连续12年未发现本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贵州省维持无脊灰状态的AFP病例监测与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工作亟待加强,尤其应对位于贵州省西部的毕节、黔西南和六盘水地区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1病例经过患儿男,2010-04-08出生,2012-05-15下午4点左右到某院预防接种科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医生询问无接种禁忌证、无过敏史、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史,其预防接种证、一人一卡无该疫苗接种记录,家长签字同意接种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在右上臂三角肌常规消毒后皮下接种1针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周口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发病情况,探讨消灭脊灰后AFP监测工作措施。方法对周口市2006~2011年AFP病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对AFP病例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 2006~2011年全市共报告AFP病例353例,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病例分布在全市10个县(区),发病以0~4岁儿童为主,占77.34%;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男女比例2.84∶l;所有监测病例经河南省专家诊断组诊断均为排除脊灰病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最多,占36.26%。自2006年起,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l/10万,各项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80%的要求。结论周口市AFP监测系统运转正常,系统报告敏感、及时、准确,监测报告质量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平本市近两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情况,评价AEFI监测系统的应用。方法对全市2010年~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描述流血病学对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统计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分布特点。结果全市2010年。2012年共报告90例AEFI患者,其中1岁以下的病例有46例,占51.1%;一年中每个月份均有病例发生,相对而言5-9月较为集中;以麻疹及百白破最为常见;患者出现发热、局部红肿及局部硬结的表现。结论全市AEFI监测系统完善,敏感性较高,疫苗使用安全性高,预防接种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