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D-二聚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二聚体(D-dimer)是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状态的一个敏感而又特异的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对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的危险分层、ACS的疗效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D-二聚体含量检测以及基于其特异性抗体衍生的一些诊断和治疗方法在判断体内凝血状态,寻找血栓部位,了解纤溶活性,评价溶栓疗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肺栓塞的诊断方面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评价[1]。D-二聚体的特点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是凝血反应的最后阶段,分三步合成:(1)首先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释放纤维蛋白肽A和肽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快速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急诊胸痛患者按最终诊断分为ACS组、大血管疾病组(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和非心源性胸痛组.在对这3类胸痛患者D-二聚体测定的基础上,绘制ROC曲线找出区分ACS、大血管疾病和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D-二聚体取值的最佳点.ACS组按发病后就诊时间分组,同时检测肌钙蛋白,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性和在不同时间段的敏感性.结果:当D-二聚体取值>0.75 mg/L时,诊断ACS的敏感性是68%,特异性是60%,阳性预测值是54%,阴性预测值是73%.当D-二聚体取值>3.5 mg/L时,诊断大血管疾病的敏感性是87%,特异性是99%,阳性预测值是93%,阴性预测值是99%.当D-二聚体取值>3.5 mg/L时,区分ACS和大血管疾病的敏感性是87%,特异性是98%,阳性预测值是93%,阴性预测值是97%.在ACS发生2 h内,血浆D-二聚体较肌钙蛋白敏感性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有望成为一个更有用的筛查ACS患者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其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作用。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老年冠心病患者13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浆D-二聚体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血管危险因素等。根据D-二聚体水平分为3组[A组(0.364±0.080)mg/L,56例;B组(0.651±0.134)mg/L,57例;C组(1.426±0.388)mg/L,17例],采用Gensini评分判断血管狭窄程度。患者平均随访(17.469±5.024)个月,记录主要MACE,按有无发生MACE分为两组(MACE组36例;非MACE组94例)。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其他危险因素、Gensini评分、MACE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B、C组Gensini评分较A组均明显升高(P<0.05);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较A组低(P<0.05);MACE组较非MACE组D-二聚体水平和Gensin评分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D-二聚体是老年冠心病患者MACE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RR=1.124,95%CI(1.043~1.211),P=0.00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D-二聚体水平组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Log Rankχ~2=13.083,P=0.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即反映体内的纤溶活性,又反映凝血活动。纤维蛋白原(Fg)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参与凝血过程,是血栓的主要成份,因此DD和Fg被认为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我们检测了126例冠心病(CHD)患者DD和Fg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为ACS患者的病情监测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1月~ 2010年12月经临床及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ACS患者28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182例,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162例.所有入选者即刻测定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Fib、D-二聚体、h-CRP等指标,并进行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行为病史调查.结果 ACS组Fib和D-二聚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ACS患者Fib和D-二聚体水平均与HFABP、h-CRP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Fib和D-二聚体水平监测对ACS的诊断及患者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腱糖蛋白C(TN-C)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ACS患者192例,将其分为三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n=65),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n=61),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66).随访1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强化他汀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的ACS患者546例。根据他汀类药物初始治疗剂量分为普通治疗组(n=431)和强化治疗组(n=115)。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预后情况。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最长随访时间为5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随访期间共有13例(2.38%)患者死亡,其中因心脏原因死亡12例(2.20%),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0.18%)。强化治疗组心绞痛[6.96%(8/115)和28.54%(123/431)]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18.26%(21/115)和32.71%(141/431)]发生率低于普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OR=1.533,95%CI 1.131~2.077;P=0.006)及年龄(OR=1.003,95%CI 1....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线粒体衍生肽(MOTS-c)和可溶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sLRP-1)水平,探究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冠脉造影(CAG)患者240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09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例(AMI组),CAG正常者52例(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测定血清MOTS-c、sLRP-1水平。根据CAG结果评估冠脉病变支数和病变程度,记录患者平均随访10个月中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AP组和AMI组患者血清MOTS-c水平均明显降低,sLRP-1水平明显升高,且AMI组患者血清MOTS-c水平显著低于UAP组,sLRP-1水平显著高于UAP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血清MOTS-c水平逐渐降低,sLRP-1水平逐渐升高(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患者血清MOTS-c水平依次降低,sLRP-1水平依次升高(P<0.05)。Spearman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MOTS-c...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支架置入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对其PCI术前与术后1周、6个月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冠脉造影确定两组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支架置入。结果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在PCI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行冠脉造影均提示冠脉病变需支架置入,对照组患者冠脉造影均提示斑块稳定,无需支架置入。结论 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来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亦可作为预测冠脉造影是否需要支架置入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睡眠呼吸监测结果分为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轻度、中度和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以Gensini评分比较各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并分析Gensini评分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的关系.6个月内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各组间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三个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高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1),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却明显低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1);合并中度和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明显高于轻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P<0.01),而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则明显低于后者(P<0.01).Gensini评分合并中度和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明显高于另两组(P<0.01),且合并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的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P<0.05).Gensini评分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成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成负相关.四组患者6个月内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35%、22.58%、32.26%和43.33%,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组的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5),其他各组间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分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中、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能是加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会增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近、中期预后的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尤其是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血管联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纤维蛋白原升高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但其对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ACS患者108例,根据SYNTAX评分分为轻度病变组(SYNTAX评分<23分,n=74)和中重度病变组(SYNTAX评分≥23分,n=3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发生情况、糖尿病发生情况、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冠心病病史、吸烟史〕、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脑钠肽(BNP)、总胆固醇、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与ACS患者SYNTAX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BNP、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MI、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有冠心病病史及吸烟史者所占比例、总胆固醇、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平均血小板体积、同型半胱氨酸、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与ACS患者SYNTAX评分与呈正相关(r=0.348,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19,95%CI(1.021,1.226)〕、纤维蛋白原〔OR=3.458,95%CI(1.038,11.523)〕是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是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的疗效及预后。方法纳入ACS合并糖尿病行PCI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n=92)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n=88)术前接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替格瑞洛90 mg,每天两次。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后24 h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并比较两组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等安全性事件。结果替格瑞洛组ADP激活血小板形成最大血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34.94%±11.91%比47.16%±14.90%,P0.001)。血小板AA抑制率、ADP抑制率替格瑞洛组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68.24%±22.96%比48.21%±32.91%,58.16%±23.52%比33.34%±26.67%,P0.001)。结论 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明显优于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3个月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30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他汀常规剂量组(n=98,阿托伐他汀20 mg/d),他汀加倍剂量组(n=103,阿托伐他汀40 mg/d),联合治疗组(n=105,阿托伐他汀20 mg/d+依折麦布组10 mg/d)。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并观察各治疗组不良反应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经24周治疗后,各组TC、TG、LDLC低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治疗后TC(2.51±0.51 mmol/L比3.22±0.53 mmol/L和3.10±0.63 mmol/L,P0.05)、LDLC(1.58±0.27 mmol/L比2.11±0.33 mmol/L和2.01±0.31mmol/L,P0.05)、TG(1.12±0.30 mmol/L比1.67±0.39 mmol/L和1.53±0.27 mmol/L,P0.05)下降较他汀常规剂量组、他汀加倍剂量组更明显。联合治疗组LDLC降低达标率(69.5%)明显优于他汀常规剂量组(43.9%)和他汀加倍剂量组(48.5%,P0.05)。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他汀加倍剂量组低(P0.05),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也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较单用阿托伐他汀能更显著改善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表现酷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心电图表现酷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38岁,住院6~14天。结果入院时所有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明显增高,心电图下壁或前壁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住院期间20例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经心脏核磁共振、心内膜心肌活检等检查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其中4例诊断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经抗心力衰竭、营养心肌、降低心肌氧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综合治疗,19例治愈,1例诊断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死亡。结论部分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及临床表现酷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误诊,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脏增强核磁共振等检查作出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non-HDLC/HDLC比值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95例ACS患者、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49例无冠心病者,按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三种类型。酶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计算non-HDLC/HDLC比值。结果与无冠心病组和SAP组比较,ACS组non-HDLC/HDLC比值升高(P0.05或P0.01);与无冠心病组比较,ACS组HDLC水平降低(P0.05);与SAP组比较,ACS组non-HDLC水平升高(P0.05)。与无冠心病组比较,ACS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P0.001);与无冠心病组和SAP组比较,ACS组软斑块发生率升高,纤维斑块发生率降低(P0.05或P0.01)。ACS患者钙化斑块组、纤维斑块组和软斑块组non-HDLC水平、non-HDLC/HDLC比值依次升高,且钙化斑块组与软斑块组间non-HDLC水平、non-HDLC/HDLC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1)。non-HDLC水平、non-HDLC/HDLC比值对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060(95%CI为0.604~0.841,P0.01)、0.669±0.062(95%CI为0.548~0.790,P0.01)。结论 non-HDLC/HDLC比值升高是ACS患者发生软斑块的危险因素。non-HDLC/HDLC比值可作为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伴有缺血性J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者的临床情况,评价缺血性J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72例ACS患者的心电图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缺血性J波分为J波组、无J波组,比较两组临床情况、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等.结果 J波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组,J波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5.8%,明显高于无J波组的4.2%,J波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伴有缺血性J 波患者临床情况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心脏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非冠心病组患者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比较各组之间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的差异;常规治疗,随访半年,记录心脏事件。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30.26±30.65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15.00±11.36μg/L)和非冠心病组(14.34±9.25μg/L)(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非冠心病组之间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浆髓过氧化物酶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及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OR=16.92);血浆髓过氧化物酶高浓度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生物化学标志物之一;血浆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升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CD137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80)、稳定型心绞痛(n=40)和正常对照者(n=40)血单核细胞表达CD137及血清CD137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CS患者血单核细胞表达CD137(70.3±11.3 MFI)及血清CD137水平(30.2±8.1 n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1±5.1 MFI和13.1±4.3 ng/L)和正常对照者(20.9±7.2 MFI和12.6±5.9 ng/L)。ACS患者治疗后血清CD137水平显著降低。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TCA后血清CD137水平明显高于PTCA前,但单核细胞CD137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CD137水平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病情演变的一个警示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