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卒中后癫痫(PSE)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PSE患者,至少随访2年,以是否达至少1年无发作作为判断预后的标准,将PSE患者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两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PSE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2例PSE患者,其中59例(57.8%)预后好。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部位累及皮质的患者在预后差组中明显增多,与预后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部位累及皮质是PSE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7.72, 95%CI:3.11~19.13,P0.001)。结论 PSE预后较好,卒中部位累及皮质的PSE患者癫痫控制不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卒中类型、卒中部位与卒中后癫痫的多因素关系,为卒中后癫痫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1804例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部位、卒中后癫痫发生的时间等资料,根据卒中后是否发生癫痫,将患者分为卒中后无癫痫组(n=1487)和卒中后癫痫组(n=317),分析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共317例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其中早发性癫痫141例(44.48%),迟发性癫痫176例(55.52%)。不同卒中部位及卒中类型的癫痫发病率为17.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部位中的顶叶合并蛛网膜下腔、额叶合并颞叶、额叶合并颞叶和枕叶、单一颞叶是卒中后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P<0.01),其中单一颞叶是卒中后早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P<0.01)。脑梗死患者常见早发性癫痫(23.66%),脑出血患者常见迟发性癫痫(47.95%)。结论卒中类型中的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卒中后癫痫有关;卒中部位中顶叶合并蛛网膜下腔、额叶合并颞叶、额叶合并颞叶和枕叶、单一颞叶与卒中后癫痫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能引起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非心脏、非血管手术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条件Logistic回归做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对41例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血压下降(OR=6.458,95%CI=2.842~13.267)、脑血管病(OR=2.216,95%CI=1.427~5.367)、心房颤动(OR=5.623,95%CI=3.367~8.476)是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既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术中严格维持血压稳定,减少心房颤动发作,对预防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连续收集2017年7月~2018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所有患者经过MMSE量表评分后分为卒中后认知障碍组(PSCI)及卒中后认知正常组(PSCN),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血生化检查结果及卒中病灶部位等指标。结果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有41例,发生率为39.4%。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血清hs-CRP水平及病灶所在的部位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位于基底节与认知障碍可能相关(P=0.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PSCN组相比,PSCI组患者的年龄更高(OR=1.087),基底节病灶的发生率也更高(OR=3.935),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高龄和基底节病灶是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讨CMBs与脑卒中病灶面积和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1-2015-12在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IS患者226例,据是否存在CMBs分为CMBs组(111例)和无CMBs组(115例)。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采用头颅MRI对其CMBs、脑白质病变(WML)、陈旧腔隙性脑梗死(LI)、AIS病灶面积和部位进行评价,并采用Logistic回归、t检验、χ~2检验等分析影响AIS患者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3,95%CI:1.025~1.104,P0.01)、高血压史(OR=3.488,95%CI:1.113~10.927,P0.05)、WML(OR=1.282,95%CI:1.155~1.423,P0.01)及陈旧LI(OR=5.815,95%CI:1.539~21.973,P0.01)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CMBs分级与WML分级(r=0.354,P0.01)、陈旧LI分级(r=0.394,P0.01)均呈正相关;不同脑卒中病灶面积患者间CMBs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7.878,P0.05),其中新发LI患者更易检出CMBs(χ~2=6.084,P=0.0090.017),且CMBs越严重,这种差异越明显(z=-2.832,P=0.0050.017)。结论年龄、高血压史、WML及陈旧LI是AIS合并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CMBs严重程度随WML、陈旧LI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AIS患者CMBs检出率与梗死灶面积有关,在新发LI中更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患者发病的影响因素及卒中急性期治疗对其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入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并且无癫痫病史且于2014. 9至2017. 2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患者。经过调取入院病志及电话随访,确定入组患者并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Logistic回归用于评估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的影响因素及卒中急性期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共有1224例患者入组,其中28例(2. 3%)患者出现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经单因素分析,在TOAST分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病灶累及皮质及急性期使用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和降压药物)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与病灶累及皮质(OR=2. 494,95%CI 1. 094~5. 686),急性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OR=0. 177,95%CI 0. 047~0. 657)、他汀类药物(OR=0. 145,95%CI 0. 051~0. 418)、降压药物(OR=0. 337,95%CI 0. 123~0. 921)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病灶累及皮质的缺血性卒中更容易发生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及降压药物治疗或许可以降低卒中后早期痫性发作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瓣膜心房纤颤(房颤)相关性脑卒中患者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8~2015年陕西省14家三级医院的病例资料进行多中心性、回顾性研究。依据卒中后1周是否出现癫痫发作,将患者分为早发性癫痫发作组和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非瓣膜房颤相关性脑卒中患者早发性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77例非瓣膜房颤相关性脑卒中病例,男540例,女537例,年龄34~94岁,中位数73岁。发生卒中后早发性癫痫发作共21例(1.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两组NIHSS评分(95%CI:1.642~9.701,P=0.002)、既往脑卒中病史(95%CI:2.631~15.59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62,灵敏度61.9%,特异度81.0%,预测准确率71.5%。结论严重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既往脑卒中病史是非瓣膜房颤相关性脑卒中患者早发性癫痫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MI与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4月-2018年7月邯郸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的 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两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BMI及其他临床特征与 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073例急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2.95±11.45岁,男性677例(63.1%)。其中56例 (5.2%)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肺部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岁:OR 1.05, 95%CI 1.02~1.08,P =0.003)、BMI<18.5 kg/m2(OR 2.51,95%CI 1.28~8.07,P =0.001)、水果摄入 量少(OR 2.10,95%CI 1.06~4.14,P =0.033)、发病时存在意识障碍(OR 8.65,95%CI 4.13~18.12,P <0.001)和吞咽障碍(OR 3.40,95%CI 1.67~6.94,P =0.001)是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BMI<18.5 kg/m2是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响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75例无功能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有无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分为卒中组(88例)与非卒中组(78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组患者中,抗栓药物治疗史、肿瘤复发或残留、有介入手术或介入造影史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卒中组,微腺瘤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卒中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腺瘤(OR=0.189,95%CI:0.069~0.522,P=0.001)、抗栓药物治疗史(OR=4.168,95%CI:1.611~10.785,P=0.003)、溴隐亭治疗(OR=2.912,95%CI:1.156~7.34,P=0.023)、肿瘤复发或残留(OR=2.787,95%CI:1.179~6.59,P=0.020)是垂体腺瘤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存在大腺瘤、抗栓药物治疗史、溴隐亭治疗、肿瘤复发或残留等情况的垂体腺瘤患者较易发生垂体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并探讨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设计.所有患者于发病后10~14 d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出院后继续随访6个月.计算出卒中后急性期和随访期DVT发生率.通过比较卒中后并发DVT与卒中后无DVT的患者多种相关因素,筛选出卒中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卒中急性期DVT发生率为4.49%,其中有DVT症状者为51.6%,无症状者为48.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1.63,95%CI 1.08~2.84)、卧床(OR=4.85,95%CI 2.65~9.68)、Wells评分≥2(OR=3.96,95%CI 1.86~7.86)、下肢NIHSS评分≥3分(OR=4.56,95%CI 2.07~8.85)、D-二聚体水平高(OR=3.45,95%CI 2.01~8.52)、Barthel指数(BI)评分低(OR=2.98,95%CI 1.52~6.47)、是否康复治疗(OR=1.82,95%CI 1.22~3.43)、是否抗凝治疗(OR=1.91,95%CI 1.34~4.92)是急性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保护因素;卒中随访期DVT发生率为1.51%,年龄(≥70岁,OR=1.82,95%CI 1.21~3.98)、出院后仍卧床(OR=5.12,95% CI 2.82~11.32)、出院时下肢NIHSS评分≥3分(OR=4.25,95%CI 2.11~7.87)、出院时BI评分低(OR=2.18,95%CI 1.18~6.23)、急性期有DVT(OR=3.81,95% CI 1.87~7.48)是随访期卒中患者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DVT多发生于老年患者,48.4%DVT无症状,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对有上述危险因素卒中患者进行DVT监测和预防干预十分必要,康复治疗和抗凝治疗可能能降低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