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反式维甲酸(RA)单用或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2例,治疗初期外周血白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治疗中血小板数上升,完全缓解率(CR)83.3%(10/12例),总有效率91.6%(11/12例),有2例并发DIC,联合化疗组要注意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真菌性角膜炎药物及手术治疗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挺  陈家祺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11):651-654,I000
为探讨真菌性角膜炎选择抗真菌药物或角膜移植术治疗的适应症。将82例按病灶特点分为5组。Ⅰ组药物治疗(32例),Ⅱ组先药物治疗,待机手术治疗(11例)。Ⅲ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19例)。Ⅳ、Ⅴ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分别11、9例)。结果:Ⅰ组治愈率78.13%,是否伴前房积脓对治愈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Ⅱ组11例有2例(2/11,18.18%)药物治愈,9例(9/11,81.82%)需手术治疗,8例治愈。Ⅲ、Ⅳ、Ⅴ组治愈率分别47.37%、45.45%、55.56%。结论无手术适应症的真菌性角膜炎强调药物治疗,只有在发生溃疡穿孔且眼内容物脱出或继发性青光眼时才考虑手术。真菌性角膜炎伴眼内炎采用角膜移植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及眼内注药术是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和激光光凝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35例38只眼,11例12只眼单行经睫状体平部的玻璃体手术及惰性气体眼内填充,未作激光光凝治疗;24例26只眼在玻璃体手术术中及术后作黄斑裂孔缘激光光凝。术后均作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1.7个月)。结果非光凝组5只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复发,占41.7%,术后0.1以上视力6只眼,占50.0%;光凝组2只眼黄斑裂孔复发,占7.7%,1只眼因周边新裂孔形成而复发视网膜脱离,术后有13只眼视力在0.1以上,占50.0%。统计学检验两组黄斑裂孔复发率概率P=0.024,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概率P=0.0487。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玻璃体手术联合黄斑区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带状疱疹神经痛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实  郭毅 《深圳医学》1999,12(4):20-22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77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一般资料,神经痛与疱疹关系,症侯定位,误诊原因及治疗转归。结果 神经痛与水疱疹是带状疱疹主要临床表现,分布于受累神经节相应皮节区,以单节段神经节受累为主,多个神经节受累14例(18.2%),Hunt综合征11例(13.4%),神经痛先于疱疹出现组40例(52.0%),26例误诊(65.0%),与神经痛及疱疹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5.
化学减容治疗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接受化学减容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于中山眼科中心行化学减容治疗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的9例患儿10只眼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单侧1例,双侧8例。首次就诊时平均年龄为31个月(11-95个月),首次化疗时平均年龄为36.1个月(11-97个月)。结果5只眼(5例患者)化疗效果较好,化疗结束后基底直径平均减少了31.1%(-0.2%-59.3%),厚度平均减少了50.6%(28.6%-83.2%),其中1例在化疗结束18个月后肿瘤复发行眼球摘除,其余4例随访至今(平均20个月)无复发及转移。4只眼在治疗中肿瘤持续长大或出现新的病灶而行摘除眼球;1例因出现脑转移在化疗2个疗程后死亡。眼球保留率为40%。所有9例患者可耐受化疗引起的副作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化学减容对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有一定的疗效,是一种有潜力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高三尖杉酯碱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高三尖杉酯碱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63例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9例29眼,术前局部注射高三尖杉酯碱;B组16例16眼术前局部注射地塞米松;C组18例18眼术前不用药。术后观察其眼部反应、复发率及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9.1mo,复发率分别为:A组和B组分别为3.40%和6.25%(P>0.50),C组27.77%(P<0.05,与A组相比较)。病理结果显示,A组PCNA阳性率(6.01±3.85)%,B组(10.28±4.18)%,C组(11.53±3.62)%.A组与B组、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翼状胬肉局部注射高三尖杉酯碱可以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对3~10岁的136例早产、低体重和47例足月正常体重儿作视网膜检影,了解其近视眼的发生及其与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3组近视眼检出率分别为14.08%,11.54%,13.83%(P>0.05),但3组的近视屈光度不同,早产低体重儿以中、高度近视为主(55%),>6.00D就占35%,不同胎龄组间近视屈光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胎龄越小,近视屈光度越高,直线相关分析示近视屈光度与胎龄有关。建议对有高度近视风险的早产儿特别是超早产儿作包括视网膜检影在内的早期眼科随访。  相似文献   

8.
双眼人工晶体手术间隔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50例双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间隔时间分为三组,A组:双眼间隔时间>3个月(16例),B组:3-6个月(11例),C组:>6个月(23例)。结果表明两眼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矫正视力的0.5以上者,双眼分辊为56%和64%(A组:68.8%,B组72.7%、C组:56.5%),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分析结果提示第二只眼的手术效果与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9.
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复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观察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器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疗效,对33例(41只眼)翼状胬肉在术中一次性应用0.02%丝裂霉素C,术后随访7~32月(平均7.9月),有2例(2只眼)分别于术后6月及11月复发(复发率4.88%),未发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是防止翼状胬肉复发有效、安全、简单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0.
对50例双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间隔时间分为三组,A组:双眼间隔时间<3个月(16例),B组:3-6个月(11例),C组:>6个月(23例)。结果表明两眼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双眼分别为56%和64%(A组:68.8%,B组72.7%、C组:56.5%),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分析结果提示第二只眼的手术效果与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丝裂霉素C预防翼状胬肉复发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减少胬肉复发的效果。方法:对28例(32例)翼状胬肉在术中一次应用丝裂霉素C(0.2mg/ml),术后随访6月-1年,平均随访时间6.5月。结果:28例30眼治愈,2眼复发(复发率6.25%),未发现其它并发症。结论: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是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的安全,简便,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2.
羊膜移植与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初步疗效对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比较评价新鲜羊膜移植与自体角膜缘移植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翼状胬肉患者42例48眼。分为羊膜移植组及角膜缘移植组,每组24眼。分别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和自体角膜缘移植。术后随访12~19个月,观察翼状胬肉复发率。结果 羊膜移植组6眼(26%)复发,角膜缘移植组3例(13.6%)复发。在初发性胬肉治疗中两组分别有3眼(20%)、2眼(14%)复发;在复发性胬肉治疗中两组分别有3眼(37%)、1眼(12.5%)复发。结论 在防止胬肉复发方面,羊膜移植与角膜缘移植在治疗初发性胬肉中疗效相当;角膜缘移植治疗复发性胬肉疗效优于羊膜移植。  相似文献   

13.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期翼状胬肉75例(85眼),随机分为2组:A组36例(39眼)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39例(46眼)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应用含0.04%MMC棉片在裸露的巩膜上放置5分钟。随访12~24个月。结果A组39眼有12眼复发(30.77%),B组46眼有5眼复发(10.87%)。经卡方检验,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5.37,P〈0.05)。主要并发症有畏光、流泪和疼痛症状、结膜伤口延迟愈合和浅层点状角膜炎等。A组出现并发症6眼(15.38%),B组并发症21眼(45.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8.92,P〈0.01)。结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可以防止翼状胬肉术后复发,但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14.
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比较逆行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与联合羊摸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筛选双眼胬肉大小形态近似者29例,以自身左右眼为对照,随机选择1眼行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A组),在此基础上另眼联合羊膜移植术(B组)。随访5~30月,平均18月,观察术后角膜愈合、角膜缘新生血管及球结膜是否有薄层胬肉样组织增生。结果A组有3例复发,复发率10.34%;B组仅1例复发,复发率3.45%.2组术后复发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2组术后外观有差异,羊膜移植组无新生血管生长及瘢痕组织增生现象。结论羊膜移植可有效抑制翼状胬肉复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小梁咬切术治疗青光眼的改良与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小梁咬切术改良方法治疗青光眼38例,48眼,其中降眼压47眼占97.8%,术前有视力36眼,术后保持术前视力11眼,视力提高24眼,总有效率达97.1%。术后平均眼压1.544kPa,符合生理要求。通过远期疗效观察,48眼中3年以上20眼,2年以上12眼,有效率达95.0%,尚无复发病例。半年以上的有6眼仅有1例眼压在2.31-3.73kPa。疗效满意。未发现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惠茹  王景昭 《眼科》1996,5(2):90-92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复杂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然而远期疗效不尽相同,仍有11%~53%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可能,1995年2月~1995年12月连续收治15例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分别采取巩膜外手术,硅油下视网膜手术,硅油取出后玻璃体一视网膜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12例视网膜复位(80%),其术后视力为0.1~0.7者10只眼,0.05以下者2只眼,随访3~10个月,平均4.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分期配合西药治疗中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药为主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变32例分期辨证施治,平均疗程35天,痊愈率87.5%,有效率100%,观察6个月 ̄5年复发4例,并对其发病机理中药发生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眼眶神经鞘瘤3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总结分析1985~1994年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眼眶神经鞘瘤。方法回顾性研究30例孤立性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对不同手术方法的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孤立性眼眶神经鞘瘤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多表现为眼球突出,可伴有视力下降、眼部疼痛、眼球活动受限等。均行手术摘除肿瘤。术后视力下降8例(26.7%),不变13例(43.3%),提高9例(30.0%);早期上睑下垂8例(26.7%),眼球活动受限11例(36.7%)。术后随访1.5~10.0年,5例复发,其中1例为低度恶性,4例为良性。大部分上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者,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应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选择最佳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单纯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带蒂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探讨降低术后复发率的方法。方法667例(718眼)翼状胬肉,采用上述三种术式治疗,术后随访5~20个月观察胬肉复发情况。结果单纯胬肉切除术组62例(62眼),6眼胬肉复发,复发率为9.68%。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430例(462眼),3眼复发,复发率0.65%。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组175例(194眼),2眼复发,复发率1.03%。单纯切除组与其他两组复发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与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其复发率与联合带蒂结膜瓣移植术相比无明显优势。两者术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单纯胬肉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冀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减少胬肉复发的疗效。方法 对31例(34眼)冀状胬肉在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0.2mg/ml)术后随访2~7月,平均3.7月。结果 31例32眼治愈,2眼复发(复发率5.87%)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是防止冀状胬肉复发的安全、简便、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