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周边虹膜切除术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联合手术中的必要性。方法连续非选择地随机将需行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联合手术80例(80眼)分成两组,每组40例,A组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中按常规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B组联合手术中不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眼压,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行周边虹膜切除术组术中并发症少,而且术后前房反应较轻;两组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平均服压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中,进行或不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且不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可降低术中并发症及手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小梁咬切器辅助下泪点息肉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诊治的118例下泪点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组:观察组62例62眼(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咬切器辅助下泪点息肉切除术)和对照组56例56眼(小梁咬切器辅助下泪点息肉切除术)。随访2 a观察并比较两组泪点息肉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息肉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发生泪小点水肿17眼、角膜荧光素点染4眼,对照组发生泪小点水肿15眼、角膜荧光素点染3眼,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观察2 a,观察组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为96.77%,对照组有效率为87.5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泪点息肉复发率为4.84%,对照组为1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丝裂霉素C能有效降低泪点息肉复发,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不同巩膜瓣缝线方法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在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55例随机分为2组。A组: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MC),29例(29眼);B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26例(29眼)。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前房、眼压、早期并发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3月、6月、1年2组间眼压差异及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小梁切除术+MMC与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MMC两种术式相比疗效相当。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结膜下浸润麻醉与球后阻滞麻醉对小梁切除术的影响。方法选取30~70岁无手术禁忌证的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200例(240眼),A组用球后阻滞麻醉完成小梁切除术100例(118眼)。B组用结膜下浸润麻醉完成小梁切除术100例(122眼)。结果A组患者在麻醉时发生4例球后出血,B组患者没有发生麻醉并发症,两种麻醉方法对小梁切除术在麻醉效果、手术时间、术后眼压及视力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并发症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膜下浸润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不会发生麻醉并发症,它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两种术式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简化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效果。方法观察40眼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手术,其中20眼行简化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即术中不植植入物而联合应用MMC(观察组),另20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MMC(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年龄、随访时间、术前视力及眼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视力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85,P<0.01)。末次随访观察组平均眼压(16.33±5.24)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平均眼压(17.67±10.96)mmHg,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15,P>0.05);两组手术前后自身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87,4.7966,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P<0.01)。结论简化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术后降压效果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似,但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更为安全,同时也不增加费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4-01/2016-05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开角型青光眼并行两种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术后并发症的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与小梁切除术术后6mo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与术前相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两组间各个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mo,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小梁切除术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小梁切除术为43%,两组间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疗效相似,但前者对于角膜内皮的影响较小,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UBM探讨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40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行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应用UBM测量术前和术后房角形态以及观察滤过泡内部结构、滤过道(巩膜池大小),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形态以及滤过道(巩膜池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ACD、AOD500、TIA、TCPD、ID1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视力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巩膜池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能够有效的保证房水滤过道通畅且降眼压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05/2015-05收治的青光眼患者58例64眼,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组(复合式组,28例32眼)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组(传统组,30例32眼)两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复合式组患者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6%(2/32)显著低于传统组22%(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术后眼压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手术成功率88%(28/32)显著高于传统组44%(1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91%(29/32)显著高于传统组69%(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式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3/32)显著低于传统组25%(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更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传统扁桃体剥离术比较,探讨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6月本科需行扁桃体切除术的78例患者分成2组:39例等离子刀切除扁桃体作为观察组,39例传统剥离法切除扁桃体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白膜脱落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低温等离子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7 d内疼痛程度较轻,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脱膜的时间,等离子手术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等离子手术组术后3例继发出血,而传统手术组术后出现2例原发性出血及1例继发性出血。结论低温等离子系统在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可行的,但术后白膜脱落时间迟,需避免饮食不当造成继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0.
祁爱敏 《眼科新进展》2013,33(7):685-687
目的 探讨23G玻璃体切割头应用于婴儿先天性全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先天性全白内障患儿90例(124眼)作为囊膜环切组,采用23G玻璃体切割头进行前后囊膜环形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同期选取先天性全白内障患儿96例(136眼)采用传统的使用撕囊镊环形撕除前后囊膜,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的方法作为传统组.术后随访5 ~ 12个月,观察患儿视力、切口情况、虹膜粘连情况、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术后两组患儿能追光和能追物的例数较术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组x2=1.561,P=0.000,囊膜环切组x2=1.452,P=0.000);术后两组患儿追光和追物改善情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81,P =0.670).术后所有病例切口闭合良好,无浅前房及渗漏现象.传统组术中前囊向赤道部撕裂6眼,撕囊偏大或明显偏中心9眼;囊膜环切组术中无前囊撕裂向赤道部情况发生,均形成居中且直径约5 mm的边缘较整齐的前后囊孔,无偏心及囊膜撕裂发生.传统组出现虹膜后粘连10眼,囊膜环切组出现部分瞳孔缘后粘连1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61,P=0.009);传统组出现3级后发性白内障5眼,囊膜环切组无后发性白内障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8);传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囊膜环切组.结论 婴儿先天性全白内障术中应用23G玻璃体切割头进行前后囊膜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避免囊膜撕裂、虹膜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在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A组74例81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和B组111例12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两者在术后1wk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患者术后随访1a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浅前房的发生率A组19.8%,B组8.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5.28,P<0.05)术后1wk眼压控制率A组88.9%,B组85.7%,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χ2=0.43),随访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A组73.0%,B组90.2%,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A组80.8%,B组92.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4.30,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从而避免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传统的同轴3.0mm 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收集在我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36例36眼随机分为2组。微切口组: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18例18眼:小切口组: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18例18眼。分别记录两组1wk;1,3mo的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眼压、滤过泡的形成和并发症的情况。采用均数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1 wk微切口组裸眼视力优于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两组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1,3mo两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mo 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微切口组平均眼压15.26±3.12mmHg,小切口组平均眼压14.57±2.86mmHg,两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功能型滤过泡和非功能型滤过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前房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同轴3.0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植入折叠人工晶状体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波辐射治疗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难治性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于5例经采用保守治疗无效的白内障术后并发症进行微波辐射治疗。结果 5例并发症均经微波辐射治疗治愈,取得了常规治疗所未能获得的较好的效果。结论 微波辐射治疗白内障术后并发症是可行的,微波作用于各不同并发症具体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采用间断缝合和连续锁边缝合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0例,左右眼随机分为两组,均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以窟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其中一组仅将结膜瓣两角对位间断2针缝合在角膜缘处(以下简称间断组或A组),另一组将结膜瓣行连续锁边缝合于角膜缘处(以下简称连续组或B组),形成一密不漏水的密闭腔。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及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全部患者均观察至术后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在1个月内眼压控制方面无差异,但结膜切口漏及加压时切口渗漏的并发症间断组明显多于连续组,有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时眼压控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连续组优于间断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采用连续缝合对于术后眼压的控制、功能滤泡的形成较间断缝合效果好,而术后结膜切口漏及加压渗漏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晚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7月~ 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9例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并按其选择的术式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与参照组44例).对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分别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参照组(29.55%),且x2=6.14,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8.89%,参照组为25.00%,前者低于后者(x2=4.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而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并能够将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与眼压进行有效地降低,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ytomycin C,MMC)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同期连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患者分为:A组: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 MMC眼98例(128眼);B组: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 MMC 71例(95眼);C组:小梁切除术 MMC 48例(60眼).比较3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3组术后1年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浅前房和低眼压:A、B组无统计学差异,但都低于C组;高眼压和脉络膜脱离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角膜散光量:A组术后2wk增高不明显(P=0.187,P>0.05),术后1年时接近术前水平;B、C组术后2 wk明显增高,术后1年时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1,P<0.01).术后角膜极向散光值:3组术后早期明显增高,出院后逐渐下降.结论直线巩膜隧道切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 MMC与另两种术式相比,疗效相当,但术性角膜散光较小,3种术式都可以引起顺规性散光,随着时间延长,向逆规性散光漂移.可拆除缝线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巩膜板层微波透热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局部板层巩膜微波透热,小梁切除及丝裂霉素C应用。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11例(11只眼)中9例眼压在正常范围,有效率达8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方法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8例(68眼),根据切口大小不同分为2组。小切口组: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植入折叠IOL联合小梁切除术34例。微切口组: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34例。术后随访1周、1个月和3个月。检查并记录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源性散光、眼压、滤过泡的形成和并发症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周,微切口组UCVA优于小切口组(χ2=7.114,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2组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3、10.532,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微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大于小切口组(t=10.254、7.291、9.334,P<0.05)。术后3个时间点2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2、0.732、16.014,P<0.05)。术后2组的眼压均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934、69.063,P<0.01)。术后各时间点2组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滤过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2组术中均未出现虹膜损伤、后囊膜破裂、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同轴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超薄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同轴3.0 mm小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折叠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单纯睫状体光凝术与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24例24眼,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光凝组12例12眼和联合小梁切除术组12例12眼。观察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并将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纯光凝组术后2m、3m、6m及末次随访眼压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术后各时期与术前眼压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期眼压均低于术前。两组患者术后1d,7d、术后1m、6m及末次随访眼压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眼压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低于单纯光凝组。视功能损害、术后并发症,眼球萎缩率、再手术率、疼痛率及加用降眼压药物眼数等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低于单纯光凝组。结论 睫状体光凝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肯定,优于单纯睫状体光凝术,安全有效,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单纯性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与穿透小梁切除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单纯性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即不联合植入物)与穿透性小梁切除手术(即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的降眼压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 共选取33例青光眼患者(47只眼),包括开角型青光眼28例(39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例(8只眼)。其中16例(24只眼)接受穿透性小梁手术,17例(23只眼)接受单纯性非穿透小梁手术。比较两组的年龄、术前眼压、术前视力及术前术后眼压、视力的变化幅度,两组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间年龄、术前眼压及术前视力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术前术后眼压自身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术前术后眼压下降的幅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至于术中及术后早期的并发症,单纯性非穿透小梁手术组明显减少。结论 单纯性非穿透小梁手术术后早期的降眼压效果与穿透性小梁手术相当,但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