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复合安氟醚全麻下实施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法观察 ,70名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 ,A组 (n =2 4)即针刺复合安氟醚麻醉组 ,B组 (n =2 3)即电极板穴位刺激复合安氟醚麻醉组 ,C组 (n =2 3)即单纯安氟醚复合麻醉组 (对照组 )。三组静脉诱导和气管插管方法相同 ,麻醉维持静注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用量相同 ,对安氟醚吸入浓度则根据病人血压、心率调节 ,术中A、B两组同时开放电刺激仪。结果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A、B两组麻醉Ⅰ级率分别为 6 2 5 0 %和 6 5 2 2 % ,C组仅为 43 48% ,显著低于A、B两组。麻醉全程安氟醚用量A、B两组分别比C组平均少用 2 9 73%和 37 84%。上述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 ,显示针刺与全麻两者有协同作用。结论 :针麻复合安氟醚全身麻醉下施行食管癌手术 ,麻醉效果肯定 ,方法安全、新颖 ,并能减少安氟醚用量 ,降低麻醉费用 ,由于针麻可调节机体功能 ,能使并发症减少 ,故可作为食管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静吸复合全麻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5例ASA评级为Ⅰ-Ⅱ级的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其中A组患者为单纯静吸复合全麻,B组患者先针刺后全麻,C组患者全麻后再行针刺,比较3组患者全麻药物异氟醚-MAC及术后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切皮前比较,切皮后3组患者异氟醚-MAC均升高;与A组比较,B、C两组切皮后及术中平均异氟醚-MAC均低于A组;与B组比较,C组切皮后及术中平均异氟醚-MAC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组患者术后疼痛及躁动评分比较,A、B、C3组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88.0%、48.0%、52.0%,3组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分别为52.0%、12.0%、20.0%,B、C组患者术后疼痛及躁动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静吸复合全麻有一定的麻醉镇痛辅助作用,可减少全麻药物异氟醚的使用量,但全麻前针刺效果优于全麻后针刺;可降低术后疼痛及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安氟醚吸入麻醉在肩关节复位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安氟醚吸入麻醉应用于肩关节脱位整复手术中的可行性 ,并与臂丛阻滞麻醉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病人自愿选择麻醉及麻醉方式 ,将 2 2 3例急诊肩关节脱位患者分为两组 ,安氟醚吸入麻醉组 ( E组 )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 ( B组 ) ,观察两种麻醉方法下复位和效果。结果 :E组在麻醉优良率、起效时间、手法整复时间上优于 B组 ( P<0 .0 5 )。结论 :全凭安氟醚吸入麻醉用于肩关节脱位手法整复术方法便利简单 ,效果可靠 ,留观时间短 ,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安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选择ASA(美国知师学会病情分级标准)Ⅰ-Ⅱ级腹部手术患者50例,年龄24-60岁,男女不限,随机分为A组(单用安氟醚组,n=25)、B组(安氟醚加电针刺组,n=25)两组。两组病人予以口咽表面麻醉, 清醒状态下气管插管,连接循环紧闭麻醉机吸入安氟醚,B组选择左右下翳风和三阳络穴位,经皮进针捻转致患者感觉酸胀为止,同侧针经同组导联连接韩氏刺激仪(LH202H型)。先进行针麻诱导15-20min,采用疏密波、2/15Hz频率、刺激强度2-4mA(以病人耐受为宜),根据Egger描述的MAC测定方法,测定两组MAC。结果:A组MAC值为1.67V%,与以往报道基本一致。B组由于电针刺的介入,MAC值显著下降,MAC值为1.15V%,大约下降31%,与A组比较P<0.01,与我们以往采用针刺复合安氟醚临床全麻结果相似。结论:电针刺痛作用肯定,与安氟醚复合应用能降低安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针刺 (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方法 :胆囊切除术共 1 0 6例 ,其中针硬组 (A组 ) 35例 ,电硬组 (B组 ) 35例 ,单纯硬膜外麻醉组 (C组 ) 36例。A组为针麻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B组为穴位电极刺激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C组为对照组 (单纯硬膜外麻醉 )。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 80 0 0 %、B组 6 8 5 7%、C组 2 5 0 0 % ;硬膜外腔 1 5 %利多卡因用量 ,首次用量C组比A组、B组多用 35 43%、30 6 2 % (P <0 0 0 5 ) ;硬膜外腔首次用药量 9mL时A、B两组比C组多阻滞 2~ 3个神经节段 (A∶C、B∶C ,P <0 0 0 1 ) ;监测指标提示术中HR、BP、MBP、RR、TV、MV、SPO2 、ECG基本平稳 ,顺利、安全渡过手术。结论 :针刺(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开胸手术采用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麻醉用药影响。方法:将50例开胸手术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A组(单纯全麻):O2 N20(50% 50%)吸入全麻,间断吸入异氟醚;B组(硬膜外阻滞加全麻);硬膜外麻醉(T7~8),局麻药0.25%布比卡因 1%利多卡因,分次注入,然后按A组进行全麻,术毕注入吗啡2mg,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心率、心律和血氧饱和度。同时观察两组麻药用量和术后镇痛用药情况。结果: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所下降,以A组显,手术开始后A组血压升高明显,心率也增快(P<0.05),但B组则较平稳。异氟醚和肌松药A组显著多于B组(P<0.05)。结论:开胸手术麻醉时选择硬膜外阻滞加全麻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7.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 1 94例 ,分A(针硬组 )、B(电硬组 )、C(对照组 )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 (1 .5 %利多卡因 )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 ,麻醉阻滞平面均达到T4~ 1 1 以上 ,使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满意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结果 :针刺 (穴位电极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A、B两组I级率分别为 75 .76%、60 .3 2 % ,C组仅 1 3 .85 % ,A、B组与C组比较P <0 .0 0 1。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每小时用药量、每例用药量C组均比A、B两组多 ,其中每小时用药量比A、B两组分别多 3 6.2 3 %、3 3 .5 7% ,P <0 .0 0 1 ,说明针刺与硬膜外麻醉两者复合可增强麻醉效果 ,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监测提示 (HR、MAP、RR、TV、MV、SPO2 、ECG)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全组病例安全渡过手术 ;儿茶酚胺检测A、B两组麻醉后血浆NE含量减少 ,麻醉效果优良 ,并提示A、B两组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药量外 ,还可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说明针刺 (穴位电极 )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弥补了针麻镇痛不足、肌肉松弛欠佳、牵拉反应明显等不足 ,既保留了针麻优越性及生理状态的平  相似文献   

8.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共观察行择期胆囊切除术患者 46例 ,分为A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B组 (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4例、C组 (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 1 6例三组。结果A、B两组麻醉优良率 (Ⅰ +Ⅱ级 )分别为 1 0 0 %和 92 90 % ,C组优良率 (Ⅰ +Ⅱ级 )为1 2 5 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1 )。三组硬膜外腔每小时平均用药量 (1 5 %利多卡因 ,mL)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3 5 0 %和 34 0 0 % (P <0 0 1 ) ;第一小时容量及总容量A、B两组比C组减少均接近 30 % (P <0 0 1 )。说明针刺 (包括穴位电极刺激 )应用于胆囊切除术 ,既明显减少了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提高了麻醉效果 ,又弥补了针麻镇痛和肌松不全的不足 ,可作为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婴幼儿门诊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ASAI-Ⅱ级的患儿,年龄1-3岁,随机分为2组,A组:给予氯胺酮6-8mg/kg肌注,术中氯胺酮1-1.2mg/(kg.h)麻醉维持;B组:给予七氟醚8%面罩吸入+瑞芬太尼0.5ug/kg缓慢静注诱导,术中瑞芬太尼0.10~0.25ug/(kg.min),七氟醚1~1.5MAC(2%~5%)维持.根据术中血流动力学状况和手术刺激程度,适当调控麻醉深度.结果:A组诱导后患儿心率增快(P<0.01)、血压上升(P<0.05),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B组患儿血流动力学基本平稳.术后B组患儿自主睁眼时间显著早于A组(P<0.01),而发生躁动病例多于A组.结论: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能较舒适、平稳地满足门诊婴幼儿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不同全麻药物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全麻手术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B组单独异氟醚吸入麻醉,C组异氟醚芬太尼麻醉,比较上述3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术后24 h内A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水平(P0.05)。B组、C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A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显著低于B组、C组水平(P0.05)。B组、C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药物均会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异氟醚麻醉、芬太尼比较,瑞芬太尼恢复快、并发症几率低、代谢快。  相似文献   

11.
Acupunctureanesthesiaforresectionofesophagenalcarcinomaisreportedearly[1 ] .However ,simpleacupuncturecannotcompletelyblockorsuppresstheinputofnoxiousinforma tionfromsurgicaloperationtraumaandthusin completeanalgesia,poormuscularrelaxationandsevereviscera …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及机理研究”的子课题之一———“针刺复合安氟醚吸入全麻食管癌切除临床研究”的结果 ,特制订出下列技术操作规程。麻醉操作规程1 麻醉指征1 .1 适应症 :凡自愿接受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患者 ;病史清楚 (进行性吞咽困难 ) ;食道钡餐检查和 (或 )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诊断明确。1 .2 相对禁忌症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严重高血压者 ;年龄 70岁以上者等。2 麻醉前准备2 1 麻醉师术前访视病人 :了解有关病史和手术方式(包括手术进路 ) ,进行相应体检 ,并向病人耐心、详细解释有关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方式对行中医手法复位术肩关节脱位患者的优劣势。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2例患者按半随机法分为七氟烷组(A组)、利多卡因组(B组)和异丙酚组(C组)。A组20例患者使用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B组21例使用利多卡因臂丛阻滞麻醉,C组21例使用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记录患者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VAS评分法[3]评定复位时的镇痛效果,并以自制量表评定手术医师的满意度。结果:A、B、C3组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100.00%、76.20%、95.2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麻醉诱导时间、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和医师手法复位成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苏醒时间、手术医师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医师手法复位成功时间和手术医师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施行中医手法复位术的肩关节脱位患者选择吸入七氟烷全身麻醉方式,麻醉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复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针刺复合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ASAⅠ-Ⅱ级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全麻(对照组)和针刺复合全麻(针麻组)。两组均以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针麻组在全麻诱导前应用针麻仪刺激器(取双侧内关、合谷、曲池穴)进行电针刺激,针麻诱导15 min后与全麻组一样开始全麻诱导和维持。并运用胸电生物阻抗法无创连续血流动力监测仪监测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意识消失时、气管插管即刻、手术开始时、术毕、拔管时、拔管后10 min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位时间维库溴铵用药量针麻组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及血流加速度指数(ACI)在麻醉诱导期均显著低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 在插管即刻和拔管时均显著高于麻醉诱导前(P<0.05或P<0.01),而针麻组无明显变化;插管即刻和拔管时,MAP、RPP、SVR和ACI对照组明显高于针麻组(P<0.05或P<0.01)。结论 针刺复合麻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小,血液循环趋于稳定,并且能减少麻醉药用量,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观察了针麻-安氟醚复合麻醉和针麻-安氟醚-局麻复合麻醉用于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安氟醚全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针麻-安氟醚复合麻醉和针麻-安氟醚-局麻复合麻醉可明显降低安氟醚的吸入浓度和用量,减轻安氟醚的心血管抑制,患者恢复快而平稳,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对针药复合麻醉用于心内直视手术予以评价。方法:选择心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30例,分全麻组(A组)、针麻组(B组)和全麻复合电针麻醉组(C组)。分别于麻醉前、转流前、停转流后30min和术后24h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的水平。结果:NKCA于转流前A组明显降低;B组却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A组和C组;C组无明显变化。停转流后,3组均明显下降,B组明显低于A组。术后24h,各组进一步降低,C组明显高于B组。IFN—γ和IL—2水平于停转流后3组均降低;术后24h,各组进一步显著降低,但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电针可增强NKCA,但针麻不能改善体外循环引起的NKCA、IL—2、IFN—γ抑制,提示应激性免疫抑制作用具优势效应。全麻复合电针亦不能完全改善体外循环引起的NKCA、IL—2、IFN—γ抑制,但要优于单纯全麻和针麻,提示全麻复合电针对应激反应的良好控制可部分改善体外循环引起的免疫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