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常见的危重病,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疗效肯定.肺表面活性物质分天然和人工合成2种.我科5例均使用天然PS,PS价格昂贵(1.5ml/4 500元),使用方法特殊.本文对我科2002年~2003年应用PS治疗NRDS 5例进行总结,探讨给药前、中、后的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呼吸支持优化策略,即早期应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高危早产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选择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策略,在RDS管理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6年5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胎龄≤32孕周,或出生体重<1 200 g,有自主呼吸的95例RDS高危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采取的早期呼吸支持治疗策略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57,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接受早期呼吸支持优化策略进行早期干预的RDS高危早产儿);对照组(n=38,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早期呼吸支持策略,即预防性使用PS进行早期干预的RDS高危早产儿)。统计学分析2组RDS高危早产儿预防性PS使用率、总PS使用率、生后5 d内气管插管率或机械通气(MV)率、RDS发生率、RDS导致的死亡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2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2组RDS高危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构成比、呼吸窘迫严重程度,以及胃液泡沫试验阴性率、剖宫产率、多胎率等RDS高危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RDS高危早产儿预防性PS使用率、总PS使用率、生后5 d内气管插管率,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880、11.515、13.068,P<0.001);而RDS发生率、生后5 d内MV率、RDS导致的死亡率及BPD发生率2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RDS高危早产儿于早期进行CPAP+选择性使用PS为主的早期呼吸支持优化策略,可显著减少预防性PS使用率、总PS使用率及生后5 d内气管插管率,并且不增加RDS高危早产儿的不良预后(RDS导致的死亡率与BPD发生率)。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这一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早期呼吸支持优化策略是否值得基层医院借鉴,则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对20例有RDS临床表现的早产儿气管内给予PS并加用NCPAP辅助治疗;选择同期单纯采用NCPAP治疗的15例早产儿RDS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胸片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同时进行其他综合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体征、胸片及呼吸机参数变化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NCPAP联合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显著,安全,但应尽早使用,同时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由于肺泡II型上皮细胞产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是新生儿时期的一种危重急症.近年来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报道日渐增多[1],但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患儿肺部X线的变化情况的报道很少.现收集我院2003~2004年NICU收治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发生RDS 40例,其中PS加呼吸机治疗20例,单用呼吸机治疗20例,对各个不同时期肺部X线表现进行评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县区级医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我院儿童急救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住入院的NRDS患儿46例,使用PS治疗者为观察组,因经济原因不能使用PS者为对照组,每组各23例.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h的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PaO2、pH值比对照组升高,PCO2比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提高县区级医院NRDS的救治水平,降低本地区新生儿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大剂量沐舒坦治疗30~34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作用.方法 69例胎龄在30~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儿在生后<60 min无论有无缺氧均予nCPAP进行呼吸管理,同时予大剂量沐舒坦静脉注射;对照组按以往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RDS的发生率、机械通气以及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使用率.结果 治疗组RDS的发生率为33%(12/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1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RDS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级RDS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生后<72 h机械通气率为27%(9/36),对照组为51%(17/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nCPAP联合大剂量沐舒坦静脉注射,对RDS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减少外源性PS的应用以及减少机械通气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过程中联合不同通气方式对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收集65例符合纳入标准RDS早产儿,其中手动通气组32例,高频通气组3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气管内注入PS经皮氧分压(tcPO2)和二氧化碳分压(tcPCO2)变化、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胸部X线改善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PS给药时两组均出现短暂tcPO2降低、tcPCO2升高,给药后tcPO2快速升高、tcPCO2降低,手动通气组比高频通气组变化显著且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15 min时二者达到稳定状态,高频通气组先于手动通气组; 1 h时高频通气组OI、RI均低于手动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通气组PS后X线表现显著改善,且机械通气时间低于手动通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漏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下气管内注入PS可更显著减少tcPO2、tcPCO2波动;更有效改善重症RDS新生儿肺顺应性和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出生后早期以肺表面活性物质(PS)为载体气管内滴入布地奈德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改善早产儿短期呼吸系统合并症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1 h内收治的胎龄26~32周、生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诊断为RDS的早产儿为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在该院接受诊治的63例RDS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NIPPV组(31例)和HHHFNC组(32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72 h内插管率、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率、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有创辅助通气时间、使用氧疗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后72 h内插管率、严重呼吸暂停发生率、PS使用率、无创辅助通气、有创辅助通气及使用氧疗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的鼻损伤、气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出血(IC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动脉导管未闭(PDA)、败血症及BO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和HHHFNC这两种呼吸支持治疗法对RDS早产儿的临床效果相当,都是较为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具体差异则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研究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并发气胸可能的临床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方法 对2018年1月—2021年5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治疗诊断为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并发气胸3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和未并发气胸的75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联合预测的截断值及ROC下面积(AUC),筛选出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预测并发气胸的风险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试管婴儿、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剂量、PS使用时间、开始机械通气时间4个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试管婴儿(OR=6.839)、PS使用时间>12h(OR=8.399)、开始机械通气时间>12h(OR=9.382)为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PS使用剂量200mg/kg(OR=0.102)为保护因素。最佳的预测气胸发生模型为试管婴儿+PS使用剂量+开始机械通气时间或试管婴儿+PS使用时间+开始机械通气时间3指标模型。结论 试管婴儿、PS延迟使用及剂量不足、机械通气延迟使用是导致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并发气胸的高危因素,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避免气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92例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HFOV组(n=48,采取NHFOV治疗)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n=44,采取NCPAP治疗)。对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疗效,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死亡率,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徐州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文号:XZXY-LJ-20170328-006),并且与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一般临床资料比较: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性别、出生胎龄与体重及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入院日龄及分娩前24 h母亲糖皮质激素使用率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组间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别为(45.8±6.5) mmHg(1 mmHg=0.133 kPa)及(40.8±4.7) mmHg,均显著低于NCPAP组的(49.3±5.7) mmHg及(44.2±5.2) mmHg;治疗后1 h、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吸入氧浓度分数(FiO2)比值(P/F)分别为(198.8±30.5) mmHg及(215.1±32.1) mmHg,均显著高于NCPAP组的(176.4±28.1) mmHg及(190.0±29.7) mmHg,并且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9、3.301、3.663、3.881,P=0.003、<0.001、<0.001、<0.001)。③2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均为:无创通气治疗后24 h的pH值及治疗后1、24 h的PaCO2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而且治疗后24 h的P/F值高于治疗后1 h,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无创通气疗效比较:NHFOV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治疗后,肺表面活性剂(PS)使用率及有创机械通气率(22.9%、6.3%),均显著低于NCPAP组(45.5%、20.5%),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4.084,P=0.022、0.043)。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无创通气时间、柠檬酸咖啡因使用率、频繁呼吸暂停发生率及总用氧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2组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鼻损伤、肺气漏、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Ⅲ~Ⅳ级脑室内出血(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Ⅱ期)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以及患儿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NCPAP比较,NHFOV用于RDS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初始呼吸支持治疗,能改善氧合、减少二氧化碳(CO2)潴留、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及PS使用,同时不增加呼吸支持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李萍  李炜 《浙江预防医学》1998,10(10):615-615
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高。我院新生儿科应用机械通气抢救治疗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获得较好效果,现就早期临床诊断及应用人工呼吸机抢救指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结合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通气法在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ARDS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PS结合PHC通气法)与对照组(PS).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早产儿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早期肺功能的影响,为BiPAP应用于早产儿轻度RDS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76例早产儿轻度RDS为观察对象,生后即予无创呼吸支持,随机分为BiPAP组(38例)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38例),比较两组无创模式治疗早产儿RDS的治疗效果及对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 1)与CPAP组比较,BiPAP组气管插管率明显降低(5.26% vs.26.32%,P<0.05),但平均无创通气时间、平均氧依赖时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重复应用、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潮气肺功能参数中,与CPAP组比较,BiPAP组呼吸频率明显降低[(42.98±4.26)次/min vs. (46.13±4.58)次/min]、潮气量明显升高[(6.50±1.29)ml/kg vs. (5.55±1.03)ml/kg]、每分通气量明显增加[(0.50±0.66)L/(min·kg) vs. (0.45±0.47)L/(min·kg)] (P<0.05),而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呼气峰流速及75%、50%、25% 潮气量时呼气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PAP相比,BiPAP治疗早产儿轻度RDS更加安全有效,同时可提高肺的顺应性,改善患儿早期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频震荡通气(HFOV)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需机械通气治疗的3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给予HFOV+PS治疗,另外18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频通气(CMV)+PS治疗,比较两组之间的上机时间,上机后1、8、24 h的血气分析,上机后1、8、24 h的氧合指数,以及出现气漏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HFOV+PS组1、8、24 h的血气分析值及氧合指数明显优于CMV+PS组患儿。气漏、慢性肺部疾病发生率前者明显低于后者。结论 HFOV+PS较经典的CMV+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改善氧合方面更快速,更高效,能更快地下调氧浓度,缩短上机时间,肺部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陕西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诊治现状,探讨本地区RDS诊疗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回顾性调查陕西省内12家医院新生儿病房于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所有诊断为RDS的患儿,收集全部病例的基本情况、围产期、临床表现及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并且按医疗机构所在地分为以省会城市西安组及其他地市组进行比较。结果参与调查的12家医院2011年新生儿科共收治患儿9994例,RDS患儿366例,占新生儿收治总数的3.7%。常见的围产期高危因素依次为:低Apgar评分23.5%,多胎20.5%,妊娠期高血压17.8%,胎膜早破14.8%,胎盘早剥3.6%,妊娠期糖尿病2.2%。西安组的产前激素使用率(9.2%)低于地市组(10.0%),χ2=42.899,P <0.05;剖宫产率(71.1%)高于地市组(41.7%),χ2=37.843,P<0.05;西安组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早(u=4.104,P<0.05)、INSURE技术及辅助通气使用率高(χ2值分别为9.206、6.461,均P<0.05)、辅助通气时间短(u=1.965,P<0.05),地市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西安组(u=3.732,P<0.05)。常见并发症依次为:脑室内出血10.7%、肺出血3.4%、导管未闭3.2%、支气管肺发育不良2.4%、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1%、脑室旁白质软化2.1%、肺气漏0.9%。 RDS患儿总病死率为8.2%(30/366)。结论陕西省RDS的救治应继续规范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降低剖宫产率预防RDS发生,与省会城市相比其他地区PS使用仍不足,出生后尽早、足量使用PS及INSURE技术是本省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CPAP通气联合沐舒坦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CPAP通气联合沐舒坦7.5 mg/(kg.次),6-8h 1次。结果:治疗组RDS发生率4.76%,无1例死亡。对照组RDS发生率23.81%,死亡6例,死亡率14.29%,两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PAP通气联合沐舒坦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8例重症RDS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高频振荡通气(研究组,54例)和常频机械通气(对照组,34例),统计治疗后患儿的吸氧浓度(FiO2)、动脉氧分压(PaO2)、肺泡动脉氧分压比值(a/APO2)、呼吸指数(OI)及治疗后的疾病转归、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上机后PaO2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治疗12、24、48小时后FiO2、OI显著下降,a/APO2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儿的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振荡通气能更好地改善高重症RDS患儿的氧合,缩短病程,同时不增加死亡率、并发症,是治疗重症RDS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捷  王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8,(24):5865-5867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足月儿和近足月儿重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的高危因素,分析患儿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7月在黄冈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84例足月和近足月RDS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均应用PS替代治疗,根据是否重复应用PS,将患儿分为单次组(54例)和重复组(30例)。观察患儿基本情况、PS使用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入院日龄、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患儿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治疗前重度RDS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组患儿首次PS日龄和呼吸支持时间均长于单次组(均P<0.05),用药前PaO2/FiO2较单次组明显减少(P<0.05),而两组首次PS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败血症、肺出血、动脉导管未闭、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次组和重复组患儿治愈/好转率分别为98.15%(53例)和80.00%(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5,P=0.004)。结论应用PS制剂是临床治疗RDS的有效手段,但应在患儿发病早期应用,且尽量控制患儿并发症以减少重复应用,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机械通气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常规呼吸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该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早产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机械通气组,每组40例,机械通气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参数指标、临床指标及BPD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RR)、吸气峰压(PIP)、吸入氧浓度(Fi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呈下降趋势(P<0. 05),动脉血氧分压(PaO_2)均呈上升趋势(P<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大于机械通气组(P<0. 05);观察组呼吸末正压(PEE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机械通气组PEEP呈上升趋势,且治疗后24 h明显高于观察组(P<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机械通气组(92. 50%vs. 77. 50%,P<0. 05);观察组患儿BPD发生率明显低于机械通气组(7. 50%vs. 22. 50%,P<0. 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机械通气组(25. 0%vs. 47. 50%,P<0. 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早产RDS患儿的效果优于单纯机械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状况、血气指标,减少BPD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