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观察30%Intralipid与20%Intralipid两种脂肪乳剂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作者以40例外科非应激与无代谢异常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30%组与20%组,分别经外周静脉给予等热量的30%Intralipid及20%Intralipid,连续使用3天。于实验前后检测外周静脉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异常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前后血甘油三酯水平均无明显变化。20%组血胆固醇、异常脂蛋白及载脂蛋白B水平于输注后显著升高,而30%组则略有下降。作者认为,决定脂肪乳剂影响血脂代谢的因素并不是其甘油三酯含量而是其磷脂/甘油三酯含量比。选择具有较低磷脂/甘油三酯比的脂肪乳剂对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肠外营养液中无脂肪乳剂,会导致必需脂肪酸缺乏.临床常用的长链脂肪乳剂(LCT),不仅为机体提供了能量,也为机体提供了生物膜和生物活性物质代谢所需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能纠正和预防必需脂肪酸缺乏;但LCT过量供给,反使生物膜和血漿磷脂的脂肪酸失衡.中链甘油三酯(MCT)和LCT的物理混合,能弥补LCT的部分缺陷.然而,从有利于机体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的角度,MCT和LCT以化学方式结合的结构脂肪乳剂(Structured Lipid)当是脂肪乳剂的较完善形式.  相似文献   

3.
全肠道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过去10多年间外科领域中的重大进展之一。非蛋白质热卡源起初几乎均由葡萄糖提供,以后发现高糖有明显副作用,如导致糖代谢紊乱、高渗障碍等,由于用脂肪代替部分葡萄糖可提高TPN的营养效果,从而促进了脂肪乳剂的发展。静脉脂肪乳剂有下列优点:①容量小而含热量高,每克脂肪可提供gKcal热量;②等渗;③代谢如同正常的外源和同源性脂肪;④提供必需脂肪酸;⑤能使机体脂肪成分维持正常;⑥在尿和粪中不丢失;⑦可经周围静脉输入。对外科代谢的深入研究表明,创伤、感染等应激时,由于胰岛素清除加快及阻抗状态的存在,葡萄糖的利用发生障碍,使机体缺少能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两种不同浓度脂肪乳剂按灌胃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并对其血脂水平进行评价,为建立合适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 将30只150~180 g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浓度脂肪乳剂组及高浓度脂肪乳剂组,每组10只.分别饲以基础饲料、低浓度配方脂肪乳剂(20%猪油、6%胆固醇、0.2%丙基硫氧嘧啶、2%胆酸钠及10%吐温-80)及高浓度配方脂肪乳剂(30%猪油、10%胆固醇、1%丙基硫氧嘧啶、5%胆酸钠及20%吐温-80).2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 高浓度脂肪乳剂组血清TC、TG、HDL-C及L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及低浓度脂肪乳剂组比较均升高(P<0.05),低浓度脂肪乳剂组血清TC、TG及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浓度脂肪乳剂可以成功建立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低浓度脂肪乳剂不适合用于建立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硬变家兔肝脏脂蛋白脂酶(LPL)变化对脂代谢的影响。方法:21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胆源性肝硬变模型后,随机分为长链脂肪乳剂(LCT)-肠外营养(PN)组(LCT组,n=10)和中/长链混合乳剂(MCT/LCT)-PN组(MCT组,n=11),另设正常对照组(n=12)。肠外营养(PN)前、PN后1、4、7d分别测定血浆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肝脏作病理形态学检查以及脂肪含量测定,用ABC法作LPL单克隆抗体在肝脏的表达;用Northern杂交法检测LPL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MCT乳剂对甘油三酯及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较小,MCT组的肝脏脂肪含量明显低于LCT组,P<0.01。形态学检查表明,两组的变性、坏死和增生性病变的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在LCT组肝细胞中能较多地见到脂肪颗粒。肝脏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以及mRNA表达明显下降。结论:肝硬化时,肝脏代谢脂肪的能力已受损;相对而言,此时对MCT乳剂的体内代谢较小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脂肪乳剂是创伤和感染病人有价值的能源。在这类病人中,长链甘油三酯(LCT_s)脂肪乳剂不能被完全氧化,并部分在肝中被再酯化。而中链甘油三酯(MCT_s)脂肪乳剂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代谢途径亦不同。为比较这两种脂肪乳剂的差异,选择营养状况良好、肝肾功能正常、无代谢性疾病的12名胃肠道大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接受10天围手术期TPN(术前2天,术后7天)。一组采用含MCT和  相似文献   

7.
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能够结合细菌内毒素并使之灭活;并且,在输注致死量内毒素前先给予脂蛋白,可防止动物的死亡.然而,在临床上这种预处理很少应用.因此,作者对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是否能够减少循环中的内毒素进行了论证.方法 雄性SD大鼠(250~270g),自髂股静脉插入导管,输注D-半乳糖胺(375mg/kg),使动物对内毒素的毒力敏感,随后再输注致死量内毒素(14μg/kg).在给予内毒素后的不同时间(1、15、30、45、60分钟),分别灌注含有新生乳糜的大鼠肠系膜淋巴液(1g甘油三酯/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48小时存活率.并用半量乳糜(500mg甘油三酯/kg)重复该实验.第二组实验以合成的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肪乳剂Intralipid(lg甘油三酯/kg)代替上述淋巴液,并用半量Intralipid重复实验.第三组实验给予无乳糜的淋巴液.另外,作者给大鼠输注D-半乳糖胺(375mg/kg)及125 I-内毒素(14μg/kg)后一分钟,分别输入乳糜(1g甘油三酯/kg)或生理盐水,并在15、45、90分钟时处死动物,取1mL血.在处死的同时,自腔静脉和门静脉分别灌注60 mL及30 mL生理盐水,收集大鼠的肝、脾、心及骨骼肌,并用伽马计数器测定125I.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以来,静脉用脂肪乳剂一直是外科重症病人静脉营养必不可少的成分之一,构成糖脂双能源、提供必需脂肪酸并为脂溶性维生素提供溶质。然而,来源或结构不同的脂肪乳剂代谢途径与产物不同,对机体炎症和免疫有着不同的作用。应了解静脉用大豆油脂肪乳(SO)、中、长链脂肪乳(MCT/LCT)、结构脂肪乳(SLs)、鱼油脂肪乳 (FO)、橄榄油脂肪乳(OO)和混合脂肪乳(SMOF)的代谢特点,不同来源的静脉脂肪乳剂可能对外科重症病人免疫及预后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用SD雄性大白鼠用戊巴比妥(50mg/kg)麻醉后做腹股沟切开于回肠股静脉内置导管,通过导管给予对内毒素毒性作用敏感的半乳糖胺(375mg/kg),随后给予致死剂量的大肠杆菌(55:B_5内毒素(14μg/kg)。将此大白鼠分成三批。笫一批在给予内毒素后1、15、30、45和60分钟分别给予含有新生乳糜微粒的大白鼠肠系膜淋巴液(甘油三酯乳糜微粒1g/kg)作为乳糜微粒治疗组或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观察大白鼠48小时存活数。此实验再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前瞻性研究术后短期应用不含脂肪乳剂的肠外营养(PN)和含10%及20%Intralipid的PN对行中等以上普外科手术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53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0%Intralipid组及20%Intralipid组,术后均接受5天静脉PN支持.结果:术后10%组血总胆固醇(Tcho)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明显高于20%组及对照组,增加的胆固醇以游离胆固醇(Fcho)为主,异常脂蛋白(LPX)及磷脂也均高于20%组及对照组,相关性分析发现血磷脂与LPX、Tcho密切相关.结论:脂肪乳剂中磷脂/甘油三脂(PL/TG)比值过高所产生的过剩磷脂是导致术后短期PN血Tcho蓄积的主要原因,其中LPX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与10%Intralipid相比,20%Intralipid对机体脂代谢影响较小,更适合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静脉输注脂肪乳剂对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影响。方法 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1)对照组(NS组):输人生理盐水,正常饲养;(2)长链脂肪乳组(LCT组):静脉输注10%长链脂肪乳剂intralipid;(3)中长链脂肪乳组(MCT/LCT组):静脉输注中长链脂肪乳剂lipofundin。两脂肪乳剂组大鼠以等能量、等氮量、等液量匀速连续输入“全合一”肠外营养液。于第8天取血标本进行血清游离脂肪酸测定。结果 两脂肪乳剂组各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种脂肪乳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静脉输注脂肪乳剂能使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2.
含脂肪乳剂的全胃肠外营养(TPN)已在许多方面显示了其相对全糖TPN的优点。已证实病人总热卡需要量的1/3改由10%脂肪乳剂提供可减少代谢并发症的发生。但作为非电解质液,10%脂肪乳剂的输入常可导致液体过量现象而表现为凹陷性水肿、肺部啰音、心动过速和气短。作者用20%脂肪乳剂代替10%脂肪乳剂,从而在等热卡的情况下使容量减半,并进行了临床观察。 24例作癌症广泛切除手术的患者均以自身为对照,随机分为两组,先后交叉接受10%和20%脂肪乳剂的TPN液各1周。TPN液中尚含25%葡萄糖及5%氨基酸。采用的病例均符合:(1)营养不良;(2)血清白蛋白值低于3.5g/dl;或(3)肠道需较长时间的休息。分别于第0、7、14天取血标本行血糖、胆固醇、钠、白蛋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TPN的不同输入对围手术期胃癌患者血黏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三组,实验组1(G1):20%力能(LCT)提供30%非蛋白热卡;实验组2(G2):20%力能提供30%非蛋白热卡,8h内直接静脉输入;对照组(G3):葡萄糖提供100%非蛋白热卡。能量给予105kJ/kg·d,N0.12g/kg·d,G1和G3营养液以“全合一”液匀速输入。分别于营养前(术后)及营养后测定外周血血黏度和血乳糜微粒。结果G2组血黏度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糜微粒明显升高(P<0.01)。G1和G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力能脂肪乳提供30%非蛋白热卡对老年人血黏度无明显影响,但直接静脉输入血黏度有所升高,血乳糜微粒明显升高,对机体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链及长链脂肪乳剂的代谢特点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欧洲以 Wretlind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不懈地研究和使用以大豆油为基础、卵黄磷脂为乳化剂、甘油为张力剂的脂肪乳剂Intralipid以来,脂肪乳剂的静脉应用被认为是肠外营养(PN)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然而,对脂肪乳剂的研究和应用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作者报告的临床及实验结果也不尽一致。目前普遍关注的是脂肪乳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脂肪蓄积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等方面。近年来,对于中、长链混合脂肪乳剂(MCT/LCT)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普遍认为其颇具特点。为此,全面了解中、长链脂肪乳剂的体内代谢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脂肪乳剂对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脂肪代谢的影响。方法 23例梗阻性黄疸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10%、20%的脂肪乳剂约1g/(kg·d),行术后短期(5天)全胃肠外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前后血脂质、动脉血酮体比及肝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下降趋势,肝、胃功能有所改善。结论 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短期应用脂肪乳剂,没有加重肝功能损害和脂代谢紊乱,有利于肝脏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6.
前瞻性地研究术后短期应用不含脂肪乳剂的肠外营养与含10%及20%脂肪乳剂的PN对行中等以上普外科手术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0%Intralipid组及20%Intralipid组,于术后接受5天PN支持。结果;术后10%组血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20%组及对照组,增加的胆固醇以游离胆固醇为主;异常脂蛋白及磷脂也均高于20%组及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有研究表明富含胆固醇酯的脂蛋白能在体内和体外中和内毒素毒性。为此对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是否能在体外抑制通过鲎试验测得的内毒素活性进行了研究。实验试剂和溶液有磷酸,KBr,冰醋酸,NaOH,无热源不含防腐剂的生理盐水和水。将大肠杆菌055:B_5菌株内毒素,加水配成浓度为1μg/ml的溶液,每3ml一份置-70℃下保存备用。所制备的内毒素活性为~15内毒素单位(EU)/μg。为避免外源性内毒素污染,涉及实验中乳糜微粒分离、处理和测定的所有耐热器  相似文献   

18.
一般将6~12个碳原子组成碳链的脂肪酸称为中链脂肪酸(MCFA),其被甘油酯化生成的甘油三酯称为中链甘油三酯(MCT)。与长链甘油三酯(LCT)相比,MCT在生理、生化、代谢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显示不少更为优越之处,在临床上已日益受到重视。近几年研制成含MCT和LCT的脂肪乳剂,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全肠外营养(TPN)对腹腔感染老年大鼠的营养作用,以及不同热量、不同糖脂比例TPN支持对机体的影响。结果表明腹腔感染老年大鼠应用TPN支持可维持体重,获得正氮平衡,增加蛋白质合成。老年大鼠行TPN支持时应较成年大鼠减少热量给予,脂肪乳剂占非蛋白热量40%组脂肪的代谢、利用优于50%组。  相似文献   

20.
脂肪乳剂是TPN的基本成份之一,但据报道脂肪乳剂有免疫抑制副作用,恶性病者给予TPN较易感染、生存期缩短和复发率高。体外研究已发现长链三酸甘油酯(LCT)对白介素-2(IL-2)介导的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文内前瞻性地研究了LCT及中链三酸甘油酯(MCT)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将33例营养不良(血浆蛋白<32g/dl或血浆转铁蛋白<2.0 g/dl或体重减轻≥15%)的胃肠道癌病人分成3组。组A(n=9)含0.3gN/kg/d氨基酸的全碳水化合物TPN,摄入热卡1.5XRFE。组B(n=12)热氮量与组A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