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探讨脑白质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OL)凋亡和远期神经行为的变化.方法:5日龄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缺血性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生长发育,HE染色、免疫荧光标记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细胞变化,悬吊试验、旷场试验、拒俘反应测试神经行为学改变.结果:实验组生长发育明显慢于对照组,HE染色脑室周围白质疏松,侧脑室增大,髓鞘磷脂蛋白(MBP)免疫荧光标记实验组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神经行为学检测实验组大鼠神经行为能力减退.结论:成功建立5日龄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显示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是以脑白质少突胶质细胞损伤为主的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黄芪多糖对感染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新生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脑内注射脂多糖(LPS) 1 mg/kg,建立2日龄感染型脑室周围白质转化(PVL)新生大鼠动物模型。将新生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PVL组、黄芪多糖治疗组。黄芪多糖组于模型制备后在脑内注射脂多糖(LPS)后,通过腹腔注射黄芪多糖100 mg·kg-1·d-1,连续治疗3 d。在LPS脑内注射后第5天,观察脑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脑组织TLR-4、iNOS蛋白表达以及一氧化氮含量。结果 脑病理显示黄芪多糖组的脑白质病变较PVL组明显改善,其中重度白质病变的发生率较PVL组降低了30%,另有16.7%的脑白质完全正常;与PVL组比较,黄芪多糖治疗组的TLR-4、iNOS蛋白表达量较PVL组明显减少,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黄芪多糖对LPS引起的脑白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TLR4信号通路、减少iNOs和一氧化氮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实验动物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及神经行为改变,了解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后的神经系统自我修复潜能.方法 将48只2-3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模型组(24只)和对照组(24只),模型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并缺氧2.5 h制备成PVL模型,对照组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及缺氧,分别于建模后3 ...  相似文献   

4.
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感染型2日龄大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动物模型。方法48只2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PVL模型纽。脑立体定位仪下对PVL组大鼠经侧脑室注入细菌脂多糖(LPS)1μg/g,假手术组注入相同体积的无菌PBS。于造模后第5天处死取脑,进行光镜下脑白质病理评估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04阳性少突胶质细胞前体(OL)。结果光镜下病理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分析显示,LPS诱导引起大鼠脑白质结构明显的病理学改变以及白质内04阳性OL前体的大量丢失。结论经侧脑室注入LPS可建立近似人类早产儿PVL病理学特征的大鼠感染型PVL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0 d(P0d)SD大鼠经系统性缺氧后,远期神经行为、脑组织形态结构及脑室周围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变化.方法 新生P0d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组,n=20)和系统性缺氧组(Hy组,n=20),Hy组大鼠于出生后24 h内予以缺氧(5%O2+95%N2,28℃,3.5 h),NG组不予处理.行为学检测,观察大鼠运动反应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1.5 T MRI扫描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及信号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脑室周围、胼胝体及海马CA1区超微结构改变;经SDS-PAGE电泳检测大鼠脑室周围MBP的表达变化.结果(1)Hy组大鼠拒俘实验、旷场实验、斜坡实验、悬吊实验得分降低(P<0.05),Y臂电子迷宫测试成功率下降、达标天数延长(P<0.001);(2)1.5 T MRI扫描:Hy组大鼠侧脑室扩大,胼胝体变薄,海马及脑室周围T2信号增高;(3)透射电镜:缺氧后大鼠海马神经毡水肿,神经元受损,胼胝体髓鞘层分层、溶解;(4)SDS-PAGE电泳:缺氧早期大鼠脑室周围MBP表达升高(P<0.05),3 d时下降(P<0.05).结论 经系统性缺氧诱导P0d SD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出现脑组织形态改变、神经元受损、髓鞘化障碍及远期行为异常,与早产儿PVL相符.  相似文献   

6.
不同缺血方式制作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缺血方式,创建与人类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病理相似的可靠PVL大鼠模型。方法随机将2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以及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d和21d进行称重、光镜和电镜下脑病理评估。结果术后2d和21d,双侧结扎组新生大鼠的体重显著低于单侧结扎组及假手术组(P均〈0.05)。光镜下病理学观察显示,双侧结扎组脑皮质结构相对完整;皮层下和脑室周围白质则病变明显,术后21d,白质内见多个囊性疏松坏死区域形成。单侧结扎组皮层神经元呈弥漫性损伤,数量明显减少:皮层下白质则基本正常。两组在术后21d白质损伤病理评分之间的差异呈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Х^2=8.751,P=0.003)。术后21d电镜显示双侧结扎组白质内髓鞘形成较单侧结扎组明显减少。结论单侧结扎组主要造成皮质受损,双侧结扎组则主要造成白质损伤,提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是制作PVL动物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袁利 《海南医学》2008,19(2):111-1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及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MRI现.方法 对本院2002年9月~2007年4月PVL患儿行MRI检查19例.结果 19例均出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减少,侧脑室体后部不规则(其中16例扩大),脑沟、裂加宽、加深,胼胝体发育不良(6例,MRI示胼胝体变薄).结论 MRI是诊断PVL的有效及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的临床和MRI表现.结果 11例中9例为早产儿,胎龄28~30周6例,31~34周2例,35~38周1例.临床表现:肢体瘫痪9例、智力低下5例、癫痫3例.MRI表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FLAIR高信号,上述区域白质减少,侧脑室扩大及形态异常,胼胝体异常,侧裂池加深增宽.根据MR表现将PVL分为轻、中、重3度,本组属于轻、中、重度各3、6、2例.结论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是早产儿脑瘫的一个主要原因,MR具有特征性表现,可清晰显示PVL的病变程度、范围.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室内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治疗效果及保护性机制。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在我院产科出生的1例正常足月健康男婴的脐带3~4 cm,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hUC-MSCs,使用BrdU标记细胞,并对培养出的MSCs的分化功能进行鉴定;取98只健康SPF级10 d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 =30)、HIBD组(n =36)和MSCs组(n =32),其中HIBD组和MSCs组建立新生大鼠HIBD模型,建模成功24 h后将标记的hUC-MSCs注射入MSCs组大鼠右侧脑室,于移植后3周内,记录大鼠生长发育情况,并用Longa评分法对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进行评价,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移植hUC-MSCs的存活、迁移、分化及促分化情况。结果 移植后,移植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后2、3周,移植组Longa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移植后3周内可在大鼠脑组织切片中发现BrdU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损伤侧海马区域及大脑皮质;移植后3周内,大鼠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总体信号强度逐渐增强。结论 hUC-MSCs移植治疗新生大鼠HIBD时,移植的hUC-MSCs可迁移至受损部位并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可促进内源性神经分化,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PVL)患者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并评估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PVL的区域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30例早产儿,于生后1个月行头部MRI常规及DWI扫描,6个月后随访,对确诊PVL患儿的首次DWI图像人工画ROI,区域包括双侧脑室前角、体部及枕角周围白质,并测量各ROI的平均ADC值。结果共两例患儿诊断为PVL,白质从前到后区域的都显示ADC值减低,后份白质更为显著。DWI图像较常规图像异常信号的分布范围范围大。ADC值下降程度与PVL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DWI扫描及其ADC值较常规MRI能为PVL早期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早期的病理生理特点,探讨米诺环素在缺血性脑损伤早期的神经保护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缺血性脑损伤(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MCAO 6、24 h分别给予米诺环素腹腔注射,通过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TUNEL染色及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了解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凋亡通路NF-κB表达情况.使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手术28 d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米诺环素减少MCAO 6 h后大鼠脑梗死面积[(43.0±5.3)cm3 vs (36.0±6.8)cm3, P<0.01],减少脑神经元凋亡数量并促进M2型(神经保护型)小胶质细胞增殖,MCAO 24 h后米诺环素治疗不能改善脑梗死以及神经元细胞凋亡(P>0.05).米诺环素显著减少MCAO 6 h诱导的凋亡信号通路蛋白NF-κB的表达(P<0.01).MCAO 28 d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米诺环素显著改善MCAO后学习记忆能力(P<0.05),而MCAO 24 h后米诺环素不能改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诺环素能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活化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并抑制凋亡信号通路,减轻脑缺血诱导的神经炎症及细胞凋亡,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和S100β水平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姜黄素处理组,每组24只。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MCAO)2 h诱导建立暂时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姜黄素处理组大鼠术前连续3 d给予腹腔注射姜黄素溶液,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和72 h采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O和 S100β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处理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流24和72 h时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和72 h时脑组织中NO和S100β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处理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和72 h时脑组织中NO水平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再灌注72 h时脑组织S100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能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降低脑组织中NO和S100β水平,提示脑组织中NO和S100β水平降低可能与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对脑缺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SD大鼠侧脑室内注射VIP,通过管腔内线栓技术闭塞右侧大脑中动脉诱导建立暂时性局部脑缺血模型。采用TTC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100β表达;双抗夹心ELISA检测血清S100β的含量。结果VIP注射后大鼠脑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减少约32.3%(P〈0.05);S100β阳性细胞体积缩小,数目减少(P〈0.05);血清S100β含量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VIP脑内注射可明显减小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VIP可以抑制S100β的过度表达,这可能是VIP的另一神经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4.
评价小鼠脑片缺血性损伤及药物保护作用定量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通过改进和完善脑片孵育装置、脑片缺血性损伤的定量指标,建立一种简单、准确评价小鼠脑片缺血性损伤及药物神经保护作用的新方法。方法:设计和制作脑片孵育装置,并验证其适用性。以TTC为底物在小鼠脑片生物合成formazan标准品,并作分离、纯化和鉴定。以缺氧缺糖(OGD)方法诱导小鼠脑片损伤,用分光光度法在490nm处测量皮质和纹状体formazan量,并观察依达拉奉和ONO—1078的保护作用。结果:脑片孵育装置具有良好的平行性和可操作性。获得了纯度为99.3%的formazan对照品,在0.05~1mg/ml间与490nm的吸收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随OGD时间延长,脑片皮质和纹状体formazan量逐渐减少;依达拉奉对此有显著保护作用,而ONO—1078无效。结论:脑片孵育新装置及formazan定量方法效率高、定量准确、简单易行,可用于缺血性脑损伤保护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环孢霉素A(Cyclosporin,CsA)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Spregue-Dawley)大鼠随机分组,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的大鼠分为治疗组、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定脑梗死灶面积的大鼠分为治疗组和损伤对照组。采用改良的Longa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术后1h予以再通。2治疗组大鼠均于损伤前5d(包括损伤当天)臀股内按15mg(kg.d)注入CsA生理盐水溶液,2损伤对照组大鼠均注和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未损伤,未用药。术后24h行TTC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区面积。术后48h测定梗死区脑组织水量。结果:CsA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梗死灶面积缩小(P<0.01),脑水肿减轻(P<0.01)。结论:Cs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PPARγ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监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通过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通过TUNEL方法,观察各实验组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吡格列酮组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P<0.05)、脑梗死面积(P<0.05)、脑水含量(P<0.01)和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凋亡作用可能是PPARγ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体外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脑外伤脑组织线粒体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rhEPO对脑外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自由落体脑挫裂伤模型,伤后立即腹腔注射rhEPO,采用改良Lowry氏法分别测定治疗后4、12、24和48 h及各自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Na -K ATP酶、Ca2 -ATP酶及Mg2 -ATP酶活性。结果脑外伤后大鼠脑组织线粒体Na -K ATP酶、Ca2 -ATP酶及Mg2 -ATP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rhEPO治疗后12、24和48 h脑组织线粒体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各自时间点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rhEPO可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而减轻脑外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急性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和EPO治疗组(n=25);对照组和治疗组采帽改进的Feeney等的方法制作脑创伤模型,EPO治疗组在模型建立后立即腹腔注射rhEPO5000U/kg,对照组和似手术组往等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根据伤后处死时间点不同每组再分为5个亚组,即6h、24h、48h、3d、7d组.每个亚组5只动物。断头、取脑,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层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结果脑创伤大鼠6h创伤灶脑组织出现MMP-9和AQP-4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O治疗组和对照组槲比较MMP-9及AQP-4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rhEPO对大鼠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MMP-9及AQP-4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everal studies suggest that cyclooxygenase-2 (COX-2) contributes to the delayed progression of ischemic brain damag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OX-2 inhibition with parecoxib reduces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s.
Methods  Ninety 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the sham group, ischemia/reperfusion (I/R) group and parecoxib group. The parecoxib group received 4 mg/kg of parecoxib intravenously via the vena dorsalis penis 15 minutes before ischemia and again at 12 hours after ischemia.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NDSs) were evaluated at 24 and 72 hours after reperfusion. The rats then were euthanized. Brains were removed and processed for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 Nissl staining, and measurements of 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 (HMGB1)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levels. Infarct volume was assessed with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 staining.
Results  The rats in the I/R group had lower NDSs (P <0.05), larger infarct volume (P <0.05), lower HMGB1 levels (P <0.05), and higher TNF-α levels (P <0.05)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sham group. Parecoxib administr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NDSs, reduced infarct volume, and decreased HMGB1 and TNF-α levels (P <0.05).
Conclusions  Pretreatment with intravenous parecoxib was neuroprotective. Its effect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attenuation of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the inhibition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相似文献   

20.
神经节苷脂GM1在颅脑损伤早期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在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在大鼠颅脑液压损伤后早期给予神经节苷脂GM1(30 mg*kg-1,伤后5 min和60 min各一次)或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治疗,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在伤后6 h对动物平均动脉压、脑水肿,以及损伤侧脑组织内乳酸和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影响.结果:在颅脑液压损伤后,损伤组动物出现平均动脉压降低,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乳酸和LPO含量增加;而神经节苷脂GM1治疗组动物平均动脉压维持在伤前水平,损伤侧脑组织含水量、乳酸和LPO含量较损伤组动物显著下降(P<0.05或P<0.01),生理盐水对照组与颅脑损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GM1在颅脑损伤后早期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