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上腺神经鞘瘤的CT和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鞘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2例肾上腺神经鞘瘤均单发,其中左侧8例,右侧4例,肿瘤体积1.75 cm×1.64 cm×2.91 cm~12.56 cm×9.63 cm×25.26 cm,CT平扫8例为均匀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密度不均,内有坏死、囊变,其中1例伴少许钙化,平均CT值15~40 HU,增强后呈轻至明显强化,实质部分强化均匀,囊性部分无强化。MR平扫示肿瘤在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1例肿瘤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3例由于坏死、囊性变信号不均。结论 CT和MRI显示肾上腺区病变具有完整包膜、内部囊性变、出血、钙化及渐进式强化等为肾上腺神经鞘瘤主要影像学特征,可提示肾上腺神经鞘瘤诊断、并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部高分化及黏液型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胸部高分化(5例)及黏液型(3例)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8例脂肪肉瘤中(胸壁3例、纵隔5例),肿块大小7.0 cm×4.0 cm×6.3 cm~22.8 cm×14.7 cm×15.1 cm;2例密度均匀(1例为完全软组织密度,1例为完全囊性密度),6例不均匀;3例含脂肪密度,5例无脂肪密度。平扫CT值-86~60 HU,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8例中7例轻度强化或无强化、1例中度强化伴局部明显强化。8例中,7例肿瘤包绕或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胸部高分化型及黏液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且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PN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为MPNST 20例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0例MPNST位于下肢4例、肩背部及脊柱4例、腹腔内3例、胸壁2例、纵隔2例、乳腺1例、前列腺1例、阴囊1例、头皮1例、左侧上颌窦及眶底1例。20例中,19例为肿块型,1例弥漫型。病灶最大截面约1.41 cm×1.42 cm~17.10 cm×18.08 cm。16例边界不清,4例边界尚可。14例CT平扫示病灶呈等、低密度,内部密度欠均匀,2例见多发钙化灶,7例周围骨质呈明显溶骨性破坏;10例CT增强示病灶实质呈中度、明显渐进延迟强化,囊变及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7例病灶内见纡曲动脉血管影。7例MR平扫示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T2WI上囊变区呈明显高信号,3例MRI增强示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1例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平台型,DWI呈高信号。结论 MPNS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MPNST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髓外浆细胞瘤(EMP)CT、MRI及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EMP的CT、MRI及18F-FDG PET/CT资料,观察病灶特征。结果 4例接受CT检查,病灶均以等密度为主,1例邻近骨质破坏,但无明显骨质硬化改变。7例接受MR检查,病灶信号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病灶内或周边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部分病灶边缘可见细小血管影,5例增强MRI病灶内可见强化更为显著的间隔。9例接受18F-FDG PET-CT扫描,7例表现为等密度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2例仅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增厚伴结节状,均伴团块状中-重度放射性摄取增高,SUV最大值8.43±3.33。结论 CT、MRI及18F-FDG PET/CT在诊断EMP、鉴别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存在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及副鼻窦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及副鼻窦pPNETs的影像学资料。4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接受CT平扫检查,1例仅接受MR增强检查。结果 CT平扫病灶为等肌肉密度的软组织肿块,MR SE T1WI为等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可见囊变或坏死(n=2)、出血(n=2),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广泛累及周围结构,周围骨质筛孔状破坏,轻度膨胀并可见残存骨壳。结论 鼻腔及副鼻窦pPNETs的密度、信号无明显特征性。病变所致的骨质改变可能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CT可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的情况,MRI可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单发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单发IHE,其中3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仅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2例单发IHE中,9例病灶在肝右叶,2例在肝左叶,1例累及肝脏右前叶及左内叶;CT平扫8例病灶均呈低密度,边界清晰,其中4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3例边缘结节条索样强化;2例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以向心性强化为主。MR平扫7例中,6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1例低信号内混杂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内斑片条索样低信号,T2抑脂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均以环形向心性强化为主。结论 单发IHE的特征性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及MR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BCA患者的CT及MRI表现,并与同期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6例腮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进行比较。结果 11例腮腺BCA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平均最大径(22.36±8.79) mm,多位于浅叶(8/11)。6例接受CT检查,平扫5例病灶密度不均,1例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边缘强化较明显,1例可见强化壁结节。5例接受MR检查,11例病灶T1WI均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均可见低信号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并以边缘环形强化为主,其中1例可见明显强化壁结节。CT或MRI见血管贴边征象10例,静脉回流进同侧下颌后静脉或颈外静脉者7例。结论 腮腺BCA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EHE患者,均接受病灶部位MR平扫,其中21例接受增强MR扫描,观察其MRI表现。结果 23例中,骨EHE 8例,肝脏EHE 8例,皮肤或肌肉软组织EHE 3例,颅内EHE 2例,鼻腔、心血管EHE各1例;15例为单发病灶,8例见多发(3~36个)病灶。平扫T1WI中,20例病灶呈低信号、2例呈等信号、1例呈混杂信号;T2WI中,18例呈混杂信号、3例呈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22例接受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20例病灶呈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21例接受增强扫描,12例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9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EHE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SFT)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SFT的影像学资料,其中4例接受CT平扫加增强扫描,6例接受MRI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10例ESFT中,位于腹部3例,盆腔、枕骨大孔区SFT各2例,右侧颈根部、左眼眶、左颞部皮下SFT各1例;7例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3例呈分叶状;8例边界清楚,2例部分边界不清;肿瘤直径2.3~20.6cm,平均(7.78±6.82)cm.CT表现:1例呈囊实性,3例呈等密度实性,其中2例可见坏死、1例见多发钙化;增强后3例肿瘤实性部分渐进性强化,另1例为早期轻度强化.MRI表现:T1WI、T2WI均呈低信号1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1例,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3例,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1例;3例T2WI可见线样或片状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均明显强化.结论 ESFT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T2WI肿瘤主体呈低信号或肿瘤内部多发线样或片状低信号对诊断ESFT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长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FH)的影像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BFH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且其中4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接受CT检查。结果 9例BFH均为位于下肢的单发病灶,其中胫骨5例,股骨3例,腓骨1例。X线片均表现为偏心溶骨性骨破坏区,边界清晰,骨皮质变薄,可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缘;CT平扫显示骨质破坏区为与肌肉密度相仿的软组织密度影,2例病灶位于膨胀的骨壳内,2例位于胫骨的病灶穿破骨皮质,未见软组织肿块;所有病灶均未见骨膜反应。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MRI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 长骨BFH的影像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特点。18例术前接受CT平扫,其中9例同时接受增强扫描;6例接受MR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增强检查。 结果 24例黏液性脂肪肉瘤均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发生于下肢(n=12)尤其大腿(n=9)最为多见,其次是腹膜后(n=7);发生于四肢的14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肌间隙10例(n=10),肌肉内2例(n=2),皮下脂肪层内2例(n=2);15例肿瘤形态规则,边界尚清,9例形态不规则,边界不光整,可见分叶等征象;病灶最大径2.0~38.0 cm,平均(12.5±8.0)cm。18例CT平扫CT值11.0~30.0 HU,平均(19.4±6.8)HU;6例MR平扫T1WI病变与肌肉相比以等或稍低信号为主,2例内见云絮状高信号;4例T2WI病变与皮下脂肪相比以明显高信号为主,内有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2例呈均匀显著高信号;14例CT和MR增强后病变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CT强化最显著区CT值35.0~112.0 HU,平均(62.7±27.0)HU。 结论 黏液性脂肪肉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特征,CT平扫多为囊样低密度影,MRI以T1WI低信号、T2WI显著高信号为主,T2WI可伴稍高信号区和(或)线样低信号分隔,增强后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部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8例接受CT检查,8例接受MR检查,2例同时接受CT及MR检查),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分析。结果 18例神经节细胞瘤CT平扫呈低密度,CT值20~42 HU,5例见钙化,2例可见小斑片状脂肪密度;增强后动脉期增强差值0~15 HU,延迟后逐渐强化,增强差值12~35 HU。接受MR检查的8例中,6例T1WI呈均匀低信号,2例低信号病灶内夹杂斑片状高信号;8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2例可见漩涡征;增强后动脉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延迟后逐渐进行性强化。病理示肿瘤组织主要由神经纤维、施万细胞、神经节细胞及黏液基质组成。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波形蛋白(+)、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及髓磷脂碱性蛋白(+)。结论 胸部神经节细胞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是动脉期不强化或轻微强化,延迟期逐渐强化;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滑膜肉瘤(SS)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S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11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增强检查;14例接受MRI平扫,其中9例接受增强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SS中,12例发生于四肢,8例发生于其他部位;病灶最大径2.1~16.0 cm,其中12例>5 cm。CT平扫病灶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3例出现边缘性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后2例呈渐进性明显强化,6例为不均匀渐进性中度或明显强化。3例MR T1WI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或稍高信号;11例MRI信号不均匀,其中8例伴出血呈明显高信号,7例出现“三重”信号,8例瘤内见低信号分隔,6例呈“铺路石”样改变;5例病灶周围轻度水肿。增强后2例均匀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中度强化、5例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4例见“筋膜尾征”。结论S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LPD患者,观察其CT及MRI表现,测量并比较LPD与子宫肌层平扫CT值,增强CT动脉期强化率、静脉期强化率、延迟期强化率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结果 L PD病灶均为多发,部分呈粟粒状;1例仅见盆腔病灶(伴子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确诊SNTC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接受鼻窦MR平扫,其中5例接受增强MR检查,4例接受鼻窦CT平扫。结果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5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和进行性鼻塞。影像学上,6例SNTCS均为鼻腔鼻窦单发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个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及筛窦、1个位于颅底嗅沟;平扫CT均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区;T1WI上,5个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1个呈低信号,4个内见斑片状低信号,1个瘤周见不规则高信号;6个病灶T2WI均呈略高信号,4个内见条纹状低信号、3个伴小囊变;增强后5个病灶均呈明显不均质强化,3个内见条纹状强化,均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针对增强CT图像,采用U-Net卷积神经网络(CNN)方法生成虚拟平扫CT图像,比较其与增强CT和实际平扫CT图像的差异。方法 纳入50例于同次检查中接受平扫及增强CT扫描患者,记录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以40例CT数据为训练集,输入增强CT图像后,以对应的平扫CT图像作为输出,用于训练U-Net神经网络;以其余10例数据作为测试集,通过训练完成的U-Net生成虚拟平扫CT图像。比较虚拟平扫CT与实际平扫及增强CT的图像及参数差异。结果 50例平扫CT平均CTDIvol为(11.67±0.51) mGy,增强CT平均CTDIvol为(13.46±0.76) mGy;采用虚拟平扫CT图像可使平均辐射剂量减少46.44%。增强与平扫CT图像的平均绝对偏差(MAE)为(32.28±2.64) HU,结构相似度(SSIM)为0.82±0.05;虚拟平扫CT与平扫CT图像的MAE为(6.72±1.31) HU,SSIM为0.98±0.02。虚拟平扫CT与平扫CT图像所示主要组织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针对增强CT基于U-Net神经网络生成的虚拟平扫CT图像与实际平扫CT图像的一致性较好,可由此减少CT扫描次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