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李瑛  张彦超 《护理学报》2004,11(11):11-1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心理障碍,寻求干预措施。方法由糖尿病专职护士向患者了解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心理状态,自设问卷,随机调查确诊具有胰岛素治疗适应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结果52%的患者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糖尿病知识指导,72%的患者认为需要注射胰岛素时病情已较严重,66%的患者对长期需注射胰岛素存在紧张和焦虑,34%害怕注射痛,22%担心会成瘾,17%经常担心发生低血糖。结论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2.
护理干预对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病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月  姚尹芳 《护理研究》2007,21(7):1911-1911
随着对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研究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胰岛素治疗已成为控制2型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但多数病人对选择胰岛素都十分勉强,这种尽量延迟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问的心理障碍被定义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psychological resistance,PIR)。特别是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及合并有急、慢性并发症的病人,由于对胰岛素认识不足,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心理,遵医行为较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2004年1月-2005年10月72例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或伴有各种并发症、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不同的护理教育,旨在通过护理干预,消除胰岛素心理抵抗,增强病人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认知状况。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程、开始使用胰岛素的时间等多样性,选择访谈对象,抽取其中10名病人为访谈对象,采取开放式小组专题会谈与个人访谈,在知情同意下,进行现场录音和笔录的方法,收集信息,通过回顾分析录音资料得出结果。结果:①认为胰岛素有依赖,会成瘾,能不用尽量不用的,有8人,占80%;②认为使用胰岛素影响自身形象,心理难以承受的,有3人,占30%;③认为注射胰岛素太麻烦的,有4人,占40%;④重复使用胰岛素针现象的,有10人,占100%;⑤认为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对患者是一个打击,有3人,占30%;⑥担心胰岛素的储存、使用期限,有6人,占60%;⑦自我监测血糖频率低,有8人,占80%。结论:①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病程等的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时都存在认知问题;②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能有效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认知状况,信息真实生动、全面;③有必要探索相关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提高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临床护理路径对改善心理性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应用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糖尿病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胰岛素治疗已成为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但多数患者对胰岛素认识不足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心理,对选择胰岛素治疗存在顾虑,这种尽量延迟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间的心理障碍被定义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PIR)[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非胰岛素治疗组和胰岛素治疗组各120例,非胰岛素治疗组随机分为非胰岛素干预组和非胰岛素对照组各60例,非胰岛素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非胰岛素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胰岛素治疗组随机分为胰岛素干预组和胰岛素对照组各60例,胰岛素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结果:非胰岛素干预组干预后对注射胰岛素态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干预组干预后对增加注射胰岛素次数态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心理干预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使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提高对胰岛素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华伟  韩冬 《现代护理》2004,10(7):676-677
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和大部分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但是多数患者甚至医生对选择胰岛素都十分勉强,这种尽量延迟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间的勉强性被定义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Psychologicalinsulinresistance ,PIR ) [1 ] 。PIR不仅影响开始使用胰岛素,也影响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执行。由于在一段时间内患者不情愿接受胰岛素治疗,使得血糖控制不理想,最终长期会导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增加。1 原因主要来自患者及医务人员2个方面。1 .1 患者因素 一项由诺和诺德公司资助的DAWN(糖尿病治疗态度、希望和需要)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心理障碍对血糖的影响,探讨药物和心理干预的作用和体会.方法 对133例2型糖尿病患者(干预组)的临床和心理问卷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与往年的1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心理问卷结果:焦虑紧张者29.4%;抑郁悲观者38.9%,怀疑拒绝者15.0%,治疗依从性差者37.3%,厌世抗拒治疗者8.7%.而经心理干预治疗后干预组的血糖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干预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与心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水平与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检测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及心理抑郁自评量表,对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高等22例,占36.7%;中等32例,占53.3%;低等6例,占10.0%。②2糖尿病患者心理抑郁程度:无抑郁19例,占31.7%;轻度19例,占31.7%,中度19例,占31.7%,重度3例,占5.0%;③2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与心理抑郁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在进行护理实践中,应充分认识患者的自我效能对心理状况的影响,重视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水平的提高,做好心理干预,以促进糖尿病的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9.
受传统治疗模式的影响,当2型糖尿病患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失效采用胰岛索(INS)治疗时存在着心理性胰岛索抵抗(PIR),PIR不仅影响开始使用INS的时间,也影响到强化治疗的方案。目前应用的糖尿病治疗模式中尚缺乏给予糖尿病患实施INS治疗的心理管理方面的措施,围绕患心理管理方面的问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对有PIR的120例进行调查,相应对策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期间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要点。方法选择南宁市江滨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6例,在治疗期间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本组患者设为干预组;同时选择同期126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与健康教育,所有患者均随访3~12个月,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心理障碍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干预前心理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干预组完全依从79例,基本依从37例,依从率92.06%;对照组完全依从55例,基本依从36例,依从率72.22%,干预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心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认知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使患者胰岛素抵抗心理障碍得到普遍改善,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为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提供线索。方法:对78例初发糖尿病患者提供统一的糖尿病健康教育,7d后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健康教育良好者35例占44.87%,健康教育差者43例占55.13%。健康教育效果差的患者除阴性项目外,其余项目评分均高于健康教育效果良者(P0.05,P0.01)。健康教育良者对心理因素的认识与症状自评量表结果的态度均高于健康教育差者(P0.05,P0.01)。结论:不良的心理反应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对心理健康的知晓度,强化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环境,为治疗护理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原因,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方法 选取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38例,分析患者拒绝治疗的原因后,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 结果 23例患者住院时、出院后均能接受胰岛素治疗,10例患者住院时接受胰岛素治疗,但拒绝出院后应用胰岛素治疗;5例患者拒绝应用胰岛素治疗。 结论 对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院外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首次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院外心理干预,定期随访1年,并于3个月、6个月、12个月末时观察2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情况,评估2组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心理状况。结果 2组随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胰岛素注射规范、轮换部位、针头一次性使用例数较开始治疗时均有所下降,且注射不良反应均有发生,观察组的总体情况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FPG、Hb A1c较初始治疗时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同期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较初始治疗时有所下降,对照组有所上升,2组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时间点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出院时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同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外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首次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利于血糖的控制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糖优化管理平台在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糖尿病教育护士和内分泌专科医生利用血糖优化管理平台对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60例出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随访管理3个月。比较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使用剂量及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结果随访管理3个月后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基础胰岛素剂量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显著提高(P0.01)。结论利用血糖优化管理平台对初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随访管理,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减少胰岛素注射剂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30例医源性脑损伤患儿的父母心理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采用自行设计医源性脑损伤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调查表,从5个方面调查分析其父母心理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赔偿型占100%;积极治疗型占95.5%;重视型中高度重视占85.8%;悲观失望型占67.6%;恐惧型占0.33%。认为针对医源性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进行引导式教育,让其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是提高患儿康复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卡片式健康教育在心理性胰岛素抵抗(PI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PI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卡片式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结果:观察组患者胰岛素治疗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片式教育工具的应用有利于克服患者胰岛素治疗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认知程度及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和大部分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但是多数患者甚至医生对选择胰岛素都十分勉强,这种尽量延迟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间的勉强性被定义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Psychological insulin resistance,PIR)[1].PIR不仅影响开始使用胰岛素,也影响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执行.由于在一段时间内患者不情愿接受胰岛素治疗,使得血糖控制不理想,最终长期会导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等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对132例采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对采用胰岛素治疗的心理状态。结果宣教后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积极的护理及系统的健康宣教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庞月  姚尹芳 《护理研究》2007,21(21):1911-1911
随着对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研究及治疗手段的不断更新,胰岛素治疗已成为控制2型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但多数病人对选择胰岛素都十分勉强,这种尽量延迟开始胰岛素治疗时间的心理障碍被定义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psychological resistance,PIR)[1]。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我对胰岛素的看法》量表对成都市某三甲医院137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使用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通过对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筛选,134例患者有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多因素分析发现《我对胰岛素的看法》量表得分和年龄、使用胰岛素时间、是否主动接受胰岛素呈正相关,即年龄>60岁、使用胰岛素时间>1年、主动接受胰岛素者主量表得分较高.与是否首次使用胰岛素、病程、是否合并并发症、有无工作无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年龄、使用胰岛素时间和是否主动使用胰岛素是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