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关系,以早期发现并干预。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监护病房胎龄27~34周,经头颅影像学检查证实脑损伤的早产儿为观察组,同期1∶2配对随机选择胎龄相差小于1周的非脑损伤早产儿为对照组,检测生后 PaCO2,分析其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46例中低碳酸血症11例(23.9%)、高碳酸血症24例(52.2%),高于对照组的10例(10.9%)、20例(21.7%);观察组正常 PaCO211例(23.9%),低于对照组62例(6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脑损伤更多见于低碳酸血症或高碳酸血症的患儿,维持正常的 PaCO2可减少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宫内感染是导致早产的重要原因 ,而早产儿发生脑损伤及其神经功能缺损后遗症的发生率与出生时的胎龄成反比 ,因此 ,有关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脑损伤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感染、早产、脑损伤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以综述。1 早产与脑损伤早产指临床上 3 7周前出现子宫收缩、宫颈成熟、伴或不伴胎膜早破 ,在西方国家的发生率为 5 %~ 12 % [1] 。早产是脑室周围或脑室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性瘫痪、神经心理发育异常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的高危因素[2 ,3 ] ,其发生率与出生时的胎龄成反比 ,胎龄小于 2 8周时 ,脑瘫 (C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脐血S100B蛋白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脐血S100B蛋白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方法对59例孕周〈34周的早产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脐血S100B蛋白;将母亲的胎盘胎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诊断有无绒毛膜羊膜炎;早产儿出生后72h内头颅超声检查,诊断有无脑损伤。结果早产儿脑损伤组脐血S100B蛋白【(3.40±1.38)μg,L】明显高于无脑损伤组【(1.37±1.19)μg/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ROC工作曲线进行分析,以脐血S100B蛋白浓度3.18μg/L作为临界点,其诊断早产儿脑损伤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9.2%。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出生体质量〈1500g及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脐血S100B蛋白检测是判断34周前早产儿有无宫内脑损伤的客观指标,并且对早产儿脑损伤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血细胞因子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象为2008年6月-2010年6月佛冈县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85例早产儿,出生后3-7d内进行头颅超声或CT检查、NBNA测定及早期运动发育指标检测,分为脑损伤组(17例)和无脑损伤组(68例),用ELISA方法检测早产儿脐带血细胞因子IL-1β,IL-6,TNF-a,IL-10水平;孕母胎盘进行绒毛膜羊膜炎检测。结果 1)脑损伤组脐带血IL-1β,IL-6,TNF-α水平分别为(6.53±3.17)μg/L、(7.95±4.32)μg/L和(5.43±1.82)μg/L,均高于无脑损伤组(1.53±1.22)μg/L、(1.65±2.10)μg/L和(3.23±0.83)μg/L;而IL-10水平为(1.21±0.23)μg/L,低于无脑损伤组(1.59±0.25)μg/L;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脑损伤组孕母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高达76.47%(13/17例)显著高于无脑损伤组22.05%(15/68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5.84,P〈0.05)。结论细胞因子可能介导了宫内感染早产儿脑损伤的过程,对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右江医学》2019,(8):616-619
<正>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技术的进步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生儿存活率明显上升,死亡率较前下降,而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有相对升高趋势~([1~2])。目前认为,减少脑损伤所致的伤残是新生儿科医生最重要及最终的目标,说明早产儿脑损伤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大脑发育需要充足的时间,早产儿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尤其大脑发育,无论是解剖还是功能方面的发育,均明显落后。因早期早产儿脑损伤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而在此时往往病情危重,需在病房监护,不宜外出行相  相似文献   

6.
郑驰 《当代医学》2016,(26):57-58
目的:探讨利用 MRI 技术对早产儿脑损伤及脑发育的诊断价值和早产儿不同部位脑损伤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上诊治早产儿脑损伤提供指导。方法选取80例早产儿。当矫正胎龄为40周时,各项功能区域稳定,便对早产儿做 MRI 影像学检查,根据影像学诊断,分为早产儿脑损伤组和早产儿无脑损伤组。采用 MRI 的大脑发育成熟度(TMS)评分判定大脑的发育成熟度,同时统计早产儿脑损伤不同部位的发生率。利用盖泽儿(GESELL)评分判定大脑发育程度。结果早产儿脑损伤组在髓鞘化程度、大脑卷曲程度和胶质细胞迁移带3项得分低于无脑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胚胎机制残留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产儿无脑损伤组的 TMS、GESELL 评分均高于早产儿脑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脑损伤部位最容易出现在蛛网膜下腔,其次为脑白质,皮质层出血也不少见。MRI 对早产儿脑损伤诊断阳性率为93.2%(41/44),敏感性为90.9%(40/44)。结论由于早产儿脑损伤缺乏特异性表现,而 MRI 对其有较高的诊断率,脑损伤部位最易出现在蛛网膜下腔,TMS 评分和 GESELL 评分越高则早产儿脑损伤预后、脑发育越好,MRI 能够早期诊断脑损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技术和治疗技术的进步,极低出生体重儿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但早产儿因出现脑损伤遗留后遗症的比例并没有降低,除了较为明确的缺氧缺血和感染两个上游机制外,最新的研究提示脑损伤尚存在三个下游机制,分别为氧自由基的攻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兴奋性谷氨酸的毒性作用。其中小胶质细胞介导的毒性作用主要通过Toll样受体4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磁共振(MRI)检查的演变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早产儿脑损伤的106例患儿进行MRI检查,并对患儿进行间隔2周的MRI复查,比较早产儿脑损伤MRI成像规律。结果初次MRI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有88例早产儿脑组织有局部损伤病灶,表现为双侧脑室旁呈现半卵圆中心点状或斑点状、斑片状的DWI高信号;18例早产儿脑组织有弥漫性损伤,表现为DWI序列弥漫性高信号显著;MRI复查21例患儿脑损伤病灶消失,DWI高信号消失,T1短信号范围减小或消失;两次MRI检查的局部性脑损伤与弥漫性脑损伤的病例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WI扫描可发现早期早产儿脑组织损伤,动态MRI随访有助于提高早产儿脑组织损伤的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度,利于早期治疗与预后。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脑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使早产儿存活率明显增加,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病率亦呈逐年增加趋势.存活者约35%遗留慢性神经障碍,如脑瘫、癫痫、学习困难和认知觉的异常等[1].缺氧缺血和感染是导致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根据神经病理学可分为:(1)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和弥散性脑白质损伤;(2)非脑实质区出血,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脉络丛出血等;(3)其他部位损伤,如脑实质、小脑、脑干等.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9年1月出生且生后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204例胎龄≥196 d的早产儿.将早产儿分为脑损伤组和非脑损伤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基本资料、胎儿期因素、新生儿期因素,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科资料.结果 脑损伤组胎龄、出生体重较非脑损伤组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小鼠心脏骤停(CA)、心肺复苏(CPR)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4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18只)、褪黑素组(18只)。复制CA模型后褪黑素组小鼠给予褪黑素药物治疗(10 mg/kg)。术后第3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9分法),并观察10 d存活率。CA模型复制后6 h取小鼠脑组织,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脑组织GRP78、Chop、p-PERK、p-eIF2a、ATF4蛋白相对表达量,应用ELISA测定丙二醛(MDA)水平,同时取血清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脑组织海马CA1区损伤情况。结果小鼠均复苏成功。各组小鼠体重、心率、平均动脉压、胸外按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术后10 d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较假手术组低(P <0.05),褪黑素组较模型组高(P <0.05)。模型组CA1区神经元细胞死亡数量较假手术组多(P <0.05),褪黑素组较模型组少(P...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调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3年8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4例早产儿在生后3~7 d内常规行床边头颅B超检查。对不同胎龄、出生体重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损伤程度与并发症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150例早产儿存在脑损伤,平均胎龄为(33.27±1.99)周,平均出生体重(1 992.9±505.2)g。总的颅内出血(IVH)发生率35.2%(142/404),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3.5%(14/404),轻度脑损伤发生率23.5%(95/404),重度脑损伤发生率13.6%(55/404)。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但与颅内出血程度无关。并发症肺透明膜病(RDS)、呼吸暂停、呼吸衰竭、肺出血、低血糖、多器官功能损害及贫血与脑损伤程度有关。结论: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多因素有关,头颅B超可对早产儿脑损伤作出早期诊断,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与脑外伤严重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6例重型脑外伤患者 和86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7天和体检时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ELISA 法测定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 脑外伤后血浆脂联素水平6h内升高,24h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入院时、入院后第1、2、3、5、7天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消失、中线移位(>5mm)和瞳孔散大患者各个时间点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其对照组(均P<0.01)。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与各个时间点血浆脂联素水平均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脑外伤后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与脑外伤严重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调节活化正常T 细胞表达 和分泌因子(RANTE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武警海警总队医院 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0 例作为颅脑损伤组,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150 例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 发生主要不良事件分为不良事件组51 例和无不良事件组99 例。测定血清MCP-1、RANTES、C 反应蛋 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B 水平。结果 颅脑损伤组血 清MCP-1、RANTES、CRP、IL-6、TNF-α 和S100B 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颅脑损伤患者血清 MCP-1、RANTES 水平与入院GCS 评分呈负相关(r =-0.627 和-0.634,P <0.05),与血清CRP、IL-6、 TNF-α、S100B 水平呈正相关(MCP-1 :r =0.516、0.497、0.534 和0.558,P <0.05 ;RANTES :r =0.542、 0.485、0.497 和0.516,P <0.05)。不良事件组血清MCP-1 和RANTES 水平高于无不良事件组(P <0.05)。 颅脑损伤死亡组血清MCP-1 和RANTES 水平高于存活组(P <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MCP-1 和 RANTES 水平升高,其水平与脑损伤程度、炎症程度、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改善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损伤的45例早产儿(男30例,女1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在出生后即给予EPO治疗,每次500U/kg,每周3次,连续治疗3~4周。测试所有患儿纠正胎龄40周NBNA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浓度,监测并比较两组患儿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和血小板(PLT)、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①治疗组NBNA评分正常率为79.81%,高于对照组(3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入院第3、7天血清NSE和S-100B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生后3、6个月治疗组MDI[(91.65±6.37)、(96.70±7.34)分]、PDI评分[(87.10±5.56)、(95.80±5.33)分]均高于对照组[MDI:(81.06±10.71)、(87.00±9.37)分;PDI:(81.88±6.68)、(89.69±8.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④治疗2周后EPO治疗组Hb、Ret水平p(168.30±20.80)g/L、(3.95±0.80)%]明显高于对照组[(150.16±15.14)g/L、(2.66±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PLT水平及肝肾功能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可保护受损伤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在改善早产儿脑损伤预后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将123例早产儿根据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分成2组,有绒毛膜羊膜炎的48例作为研究组,无绒毛膜羊膜炎的75例作为对照组。新生儿生后3~7天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并在纠正胎龄40周时予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NBNA)。通过头颅影像学及NBNA评分观察2组脑损伤的发生情况。对脑损伤患儿进行早期干预。追踪随访至1周岁。结果:研究组脑损伤的发生率达31.25%(15/48),与对照组5.33%(4/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组NBNA评分<35分占39.58%(19/48),与对照组9.33%(7/75)相比,2组差异显著(P<0.001)。研究组NBNA得分35.17±3.61,与对照组36.92±2.37相比,差异显著(P<0.001)。结论: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颅脑损伤后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变化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伤后 2 4h内入院的颅脑损伤患者 2 4例 (实验组 ) ,对照组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健康者 12例。实验组按照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及预后 (GOS)分组 ,在入院时、2 4h、4 8h、96h不同时间段采集血标本 ,同时进行GCS评分 ,采用我院Beckman Coulter(HMX ,America)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计数中性粒细胞。结果 颅脑损伤后2 4h内白细胞明显升高且达高峰 ,中性粒细胞在 4 8h达高峰 ,伤后 96h较对照组仍高。不同时间段白细胞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GCS≤ 8分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GCS >8分组 (P <0 .0 5 ) ;预后不良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 (P <0 .0 5 )。结论 白细胞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颅脑损伤后白细胞明显升高 ,且与损伤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汪皓  杨勇  陈秋梅  王维 《海南医学》2013,24(13):1932-1934
目的了解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788例早产儿中发生脑损伤的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高危因素。结果 3788例早产儿中脑损伤的发生率为19.38%;脑室内出血(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的发生率分别为16.42%和2.96%,其中轻度脑损伤发生率为13.75%,重度脑损伤的发生率为5.62%。IVH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机械通气(MV)、动脉导管未闭(PDA),保护性因素有胎龄和出生5min的Apgar评分,PVL的危险因素有IVH、MV、母亲分娩前或分娩时感染。IVH更容易导致早产儿死亡。结论早产儿的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IVH的发生率越高。NEC、MV、PDA、IVH、围生期感染、窒息缺氧等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