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经跗骨窦入路及传统外侧L型扩展入路治疗跟骨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入院治疗并符合标准的47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两组(传统外侧L切口入路组25例和跗骨窦切口入路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随访功能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术前术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的大小进行测量。术后随访1~18个月,采用AOF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 传统外侧L切口入路组较跗骨窦切口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P<0.05);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AOFAS评分、术后Bohler及Gissane角恢复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外侧L切口入路对比,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 II、III型跟骨骨折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结果,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术者需有传统术式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侧经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5例(28足)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其中Sanders分型Ⅱ型19足,Ⅲ型9足.结果: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65±15 min;术中出血量25~100 mL,平均50±6 mL.1例术后4天切口渗液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30例(32足)。结果:患者VAS评分2~4分(平均2.2分),AOFAS评分72~96分(平均80.3分),优12例,良1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7.5%。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和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4例足外侧感觉异常,术后3个月均明显改善。无术后感染、皮肤软组织坏死、内固定失败、骨不愈合及骨畸形愈合发生。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Ⅰ级13足,Ⅱ级17足,Ⅲ级2足。结论: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应用跗骨窦切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尽量恢复跟骨的解剖形态,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503-1504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38例(43足)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1例(23足)例行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试验组17例(20足)行经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记录术后并发症并得出手术优良率,术后关节功能按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进行评分。结果: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术后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均有明显改善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组术后皮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7.4%,试验组组无皮肤相关并发症,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末次随访关节功能AOFAS评分及手术优良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SandersⅡ型和部分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切口小,术后皮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华润武钢总医院住院治疗并获随访的80例SandersⅡ-Ⅲ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髓内组(采用钉中钉系统髓内固定治疗,40例)和钢板组(采用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和内外翻角度)、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髓内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内外翻角度较术前增加,跟骨宽度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上影像学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组患者术后2 d的VAS评分低于钢板组,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行性.方法 选取茂名市中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诊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实施经跗骨窦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比较手术前及手术后...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67-69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微创切口松质骨螺钉加自制小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并需要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骨折类型按Sanders分型标准。微创组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微创切口松质骨螺钉加自制小钢板内固定治疗(Ⅱ型16例、Ⅲ型10例、Ⅳ型4例);对照组采用经传统"L"形切口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14例、Ⅲ型9例、Ⅳ型7例)。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前后患足功能的恢复情况,评定治疗的优良率。结果经7~18个月随访,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两种患者治疗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对照组有5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经伤口换药后约4~8周伤口愈合。结论经跗骨窦微创切口松质骨螺钉加自制小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固定可靠,软组织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跟骨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探讨经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2年来经采取跗骨窦切口手术治疗的22例(22足,Sanders分型为Ⅱ型或Ⅲ型)跟骨骨折病人,同时选取了我科曾经采用外侧L形切口手术治疗的22例(23足,Sanders分型为Ⅱ型或Ⅲ型)跟骨骨折病人。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跟骨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两者术前跟骨高度、长度、宽度、 Bohler角及Gissane角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两者具有可比性,术后两者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但两者术前与术后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跟骨高度、长度、宽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达到了正常范围。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跗骨窦切口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而且术前及术后住院时间也短。早期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跗骨窦切口软组织并发症明显降低。术后1年VAS评分两者在0~3分之间,AOFAS踝-后足评分两者在73~100分之间。跗骨窦切口优3例,良8例,优良率92%。L形切口优1例,良10例,优良率85%。结论:跗骨窦切口手术治疗SandersⅡ型或Ⅲ型跟骨骨折不仅可取得与外侧L形切口相当的临床疗效,还具有创伤小、软组织并发症少等微创手术的优势,而且患者住院时间短,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对比跗骨窦入路与传统L形入路治疗Se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20年7月医院收治的75例Se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入路(n=36),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n=39),2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结合微型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观察术前和术后7 d B?hler角和Gssnane角,末次随访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评估足功能.结果 33例患者术后随访1...  相似文献   

11.
正跟骨骨折属于足部常见骨折,一般多因高处坠落伤引起。对于SandersⅠ型跟骨骨折,因其关节面无明显移位,通常予石膏固定,早期进行功能康复。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多需手术治疗以复位移位的关节面。现阶段该骨折的手术方式及入路很多,如克氏针撬拨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固定、微创小切口钢板内固定、L切口钢板内固定等。其中,跗骨窦入路因其较传统的L切口创伤小、恢复快,近年来受到广大骨科医生青睐~([1])。跗骨窦入路一般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随访观察经跗骨窦入路钢板内固定结合切口负压封闭吸引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切口并发症情况。 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3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8例患者,共4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患者均大于18周岁,Sanders Ⅱ、Ⅲ、Ⅳ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无合并同侧足踝部其他骨折及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无合并糖尿病或下肢血管性疾病,无明显软组织感染或皮肤疾病。该组病例均在受伤后4~12 d,平均6.5 d,行经跗骨窦入路钢板内固定结合切口负压封闭吸引。观察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跟骨的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的变化,末次随访的Maryland足部评分,以及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结果 全部38例患者经过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5个月,术后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及跟骨高度分别为32.820°±5.770°,116.500°±8.000°,(71.045±7.487)mm,(27.642±2.115)mm,(40.306±4.520)mm,末次随访情况分别32.270°±5.234°,115.900°±7.801°,(72.270±6.813)mm,(27.212±2.483)mm,(39.833±4.598)mm,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为80.25%,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浅表或深部感染。 结论 经跗骨窦入路能很好暴露距下关节面,恢复跟骨B 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及跟骨高度,结合切口负压封闭吸引能更好的避免切口感染并发症,并减少早期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临床医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固定、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跟骨骨折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跗骨窦组和L形组,每组48例。跗骨窦组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固定治疗,L形组采用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情况、手术优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手术前后血清创伤应激-炎症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信号通路指标(TGF-β1、BMP-2、BMP-7)。结果 跗骨窦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L形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均少于L形组(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2组血清SOD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MDA、TNF-α水平呈先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180例不稳定骨盆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患者。分别采用内固定、外固定或者内固定联合外固定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术后,发现内固定联合外固定组治疗的临床改善优良率(93.3%)明显高于内固定组(68.3%)和外固定组(63.3%),三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联合外固定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9.9±2.6周)明显短于内固定组(14.8±2.2周)和外固定组(14.4±2.8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5%)明显低于内固定组(11.7%)和外固定组(5%),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内固定或外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硬膜外入路研究海绵窦(cavemoussinus,CS)外侧壁三角的显微解剖,为该区域病变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15例30侧湿性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解剖并测量。结果海绵窦外侧壁及其附近的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这些三角均可以从硬膜外得以暴露。结论 海绵窦三角为海绵窦病变直接手术提供了安全入路。磨开Glasscock三角可以暴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磨除Kawase三角的骨质可以从中颅底暴露中上斜坡区,为该区域病变的手术提供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侧方入路单椎体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应用解剖上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12具脊柱胸腰段保存完整的成人尸体标本,垂直于矢状面将克氏针钻入T11-L4椎体侧方中央,观察脊神经的走行方向、冠状面上各克氏针与其后方经过的上位脊神经的距离、胸腰段椎体节段血管在椎体侧方的走行位置、椎体高度、椎体后缘与腔静脉、主动脉的距离,测量椎体侧方手术安全区。结果冠状面上T10-L3脊神经均走行于下位椎体侧方中线(克氏针)的后方,胸腰段椎体节段性血管紧贴椎体侧方自内上斜向外下走向,本手术路径无法避开,胸腰椎侧方存在手术安全区,左侧手术区较右侧更安全。结论内镜下侧方入路单椎体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解剖学上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7.
股骨粗隆间骨折72例内固定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家麟  严伟  陈希 《安徽医学》2010,31(6):604-607
目的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和影响因素,以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疗效。方法 2000年以来收治1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并获随访者72例,时间平均为11个月。60例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4例患者用Gamm a钉,3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其他内固定5例。通过对住院期间和门诊随访的临床资料观察,回顾性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和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结果 72例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其他71例患者随访5到18个月(平均时间是术后11个月)。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髋关节功能良好62例,占87%。9例患者术后有并发症:2例伤口愈合不良为早期并发症,髋内翻2例,缩短1例,感染1例,断钉1例,退钉1例,不愈合1例。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是:骨折端的几何形态、骨骼质量,内固定物的选择,小粗隆的复位及保持股骨内后侧骨皮质的完整性,手术创伤对老年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外支架与内固定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内固定手术与骨外固定架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结果对比,总结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9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43例(观察组)和骨外固定架固定手术43例(对照组),并对两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膝...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9,(11):1525-1528
目的:分析经肱桡肌腱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疗效。方法:将6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掌侧入路显露挠骨远端骨折后完成接骨板的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掌倾角和整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掌倾角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桡骨掌倾角、尺偏角、掌倾角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治疗后,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联合Gallie法内固定重建寰枢椎不稳的三维稳定性.方法:25具成人标本(C0-3),随机分成5组:完整状态(Intact组)、齿状突Ⅱ型骨折(OTF组)、Magerl螺钉内固定术(PTS组)、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ASM组)、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联合Gallie法内固定术(ASMG组),每组5个标本.测定5种状态下的寰枢椎三维运动范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SMG组、PTS组及ASM组都显著减少寰枢椎的三维运动范围;ASMG组与PTS组及ASM组在屈伸及左右侧弯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左右旋转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路经枢椎体至寰椎侧块螺钉联合Gallie法内固定在重建寰枢关节的稳定有独特的优势,更能控制屈伸及左右侧弯.为陈旧性寰枢椎不稳定或脱位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