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标准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后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08-10/2009-05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手术者共60例120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波前组,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30例60眼;标准组,接受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30例60眼。所有患者于术前与术后6mo行波前像差(WaveScan WaveFrontTM System,AMOCo.,USA)检查,观察两组术前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并发症,矫正视力≥1.0。波前组和标准组高阶像差均呈增加趋势,以彗差和球差增加为主。波前组HOAROM,Z7,Z8,Z12分别显著增加了73.2%,64.1%,128.9%和139.5%(P<0.05),标准组HOAROM,Z7,Z8,Z12分别显著增加了98.3%,149.1%,193.2%和107.8%(P<0.05)。波前组在总高阶像差(HOAROM)、30°三叶草(Z6)、垂直彗差(Z7)和水平彗差(Z8)高阶像差的改变显著优于标准组(P<0.05)。结论:术后6mo的随访结果表明,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可更好的控制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矫正眼球像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矫正人眼像差后的效果,以确定人眼是否获得超过一般的视敏度。方法: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对15只眼矫正近视和散光,同时矫正眼球的像差。结果:手术后1个月,4只眼(占27%)获得了20/10以上的超常视力。波前像差的均方根值从0.6增加到2.3,与视觉敏感度的提高呈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像差的矫正虽然还不能最令人满意,但这些结果表明,眼球的像差使人眼视敏度受限制,而通过手术矫正可获得超过一般的视敏度。  相似文献   

3.
吴鹏  崔巍 《临床眼科杂志》2012,20(3):278-280
随着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高阶像差也逐渐成为视觉质量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可矫正术前的高阶像差和控制术中增加的高阶像差,进而提高视觉质量。本文就波前像差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准分子角膜磨削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

方法:选择在我院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进行LASIK的患者40例80眼,在术前通过Zyoptix波前像差仪对患者进行波前像差的测量。随机分两组,其中20例40眼接受常规LASIK(对照组),20例40眼接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LASIK(computer assisted corneal topography guide 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ectomy,ORK-CAT组), 分别于术后1,3,6mo对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数和波前像差检查,从而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

结果:术后早期两组间屈光度数均呈轻微过矫状态。术后1mo时两组之间屈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时两组之间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术后两组屈光度数均有轻度的回退,ORK-CAT组比对照组回退少。两组术后高阶像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K-CAT组和对照组高阶像差比较,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5.
波前像差在LASIK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熊露  谭少健  宋强 《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110-1112
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个体化切削是目前临床角膜屈光手术的热点.其优点已得到广泛认同和证实,但作为新技术,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本文就波前像差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of keratomileusis,LASIK)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瞳孔大小对LASIK手术患者波前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在标准LASIK手术前及术后1月波前像差与瞳孔大小的关系,认识LASIK术后出现眩光、暗视力下降、光晕等视觉质量下降的原因。方法采用WFA1000型主观像差仪得到37例(72眼)近视眼患者LASIK手术前和术后1月大瞳(>6.5mm)和小瞳(2-4mm)的波前像差变化数据;然后用Matlab软件分析其结果,并做统计分析。结果像差与瞳孔大小密切相关,瞳孔越大,像差越大(p<0.01)。术后小瞳到大瞳的像差变化比术前更明显。在手术前,随瞳孔的增大,高阶像差中以彗差增加为主;手术后,随瞳孔的增大,球差的增加变得最显著。结论随着瞳孔的增大,无论在术前还是术后,都带来了更大的像差,而且术后像差的变化更大,这与病人夜间视力下降和眩光的临床表现相符。瞳孔大小在像差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虹膜定位对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效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成功与否,对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的临床效果是否具有影响.方法 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单眼虹膜定位成功的近视患者31例62只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等检查,并进行双眼比较.结果 虹膜定位成功眼与未成功眼的术前检查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术后视力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虹膜定位成功眼的术后屈光度的可预测性略高于未成功眼.两组术眼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球差均高于术前(P均<0.01),但对于彗差和二级散光,IR成功组的术后和术前无显著性变化,而在IR未成功组术后测量值明显高于术前.IR成功组的术后彗差增加值低于IR未成功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虹膜定位技术应用于波前像差引导的IASIK手术,可防止术后彗差的增加,但对其他临床结果尚未发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接受非球面切削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26例患者(52眼),每名患者的1眼使用Q值引导的切削,另1眼使用波前引导的个性化切削进行LASIK手术,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mo,2组手术眼视力矫正均满意,其间屈光度无差别(P>0.05);Q值引导组与波前引导组比较其术后角膜更倾向于长椭球形,Q值(0.24±0.32)低于波前引导组Q值(0.53±0.41)(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两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均有增加,Q值引导组术后球差增加的幅度小于波前引导组,而彗差增加的幅度大于波前引导组。术后眩光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Q值引导与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均是安全有效的,但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或整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wavefront-aberration guided combining Q-value optimized LASEK,WG-QO-LASEK)手术效果。

方法:分析在我院眼科门诊接受WG-QO-LASEK手术患者140例280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视觉主客观检查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术后未见严重影响视力并发症, 132例264眼裸眼视力达到预期矫正度数±0.5D以内。88眼(31.4%)BCVA提高1行,46眼(16.4%)BCVA提高2行,屈光不正生存质量量表NEI-RQL-42术后总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各高阶像差比例增高,以球差、彗差增加为主,但未明显影响视觉质量。

结论:WG-QO-LASE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常规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和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患者51例(102只眼),对二组术后6个月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6个月二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波前组与常规组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BCVA)提高≥1行分别为:42只眼(41.2%)和20只眼(25%),波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1).术后6个月等效球镜≤0.5D的波前组46只眼(45.1%),常规组19只眼(23.8%),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术后6个月采用术前与瞳孔直径基本相同时测量数据,波前组与常规组高阶像差的RMS值分别是0.573±0.51μm和0.775±0.57μm,波前组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RMS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幅度分别为:20.6%与39.4%,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结论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余屈光度较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IR+SUPER)LASIK手术与传统的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的效果。方法:对382例(762眼,a组)接受IR+SUPERLASIK手术治疗的近视眼患者和424例(844眼,b组)接受普通LASIK手术的患者分别按术前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近视组(Ia,Ib组)、中度近视组(Ⅱa,Ⅱb组)、重度近视组(Ⅲa,Ⅲb组)。术后随访期间进行视力,高阶像差的检测分析。结果:a,b两组术后3mo视力达到或超过1.0以上者分别为92.64%,93.42%,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Ia和Ib比较,Ⅱa和Ⅱb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IIa和Ⅲ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a,b组术后3mo总高阶像差值较术前增加幅度分别为32%,68%。二者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o高阶像差值Ia,Ⅱa,IIIa组分别和Ib,Ⅱb,Ⅲb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低度近视眼患者采用IR+SUPERLASIK手术和普通LASIK术后视力无明显区别,高度近视患者前者要优于后者,而在代表术后视觉质量的波前像差值方面前者效果远胜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近十多年来,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深入开展,尤其是LASIK手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屈光不正患者接受。但是在改善视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夜间眩光,夜间视力和对比敏感度下降等问题。随着波前像差的引入,将波前像差仪与准分子激光连接,先用波前像差仪测量眼的相差(近视、远视、散光、球面像差、不规则散光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全眼高阶像差在0.3μm以下近视散光眼的疗效差异。

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在我院就诊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眼。每位患者随机选取一眼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对侧眼接受波前像差优化的LASIK。术后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6mo,波前像差引导组与波前像差优化组分别有93%及90%的术眼裸眼视力≥5.0,两组术后等效球镜值在±0.50D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87%及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或以上的情形。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较术前增大(P<0.01),但增幅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术前全眼高阶像差小于0.3μm的近视散光眼,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术后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欲行LASIK治疗的符合条件的中低度近视患者15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对40眼使用波前像差联合非球面切削程序(A组),38眼使用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程序(B组),39眼使用波前像差程序(C组),41眼使用标准切削进行LASIK手术(D组),比较术前和术后1,3,6mo的波前像差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验光值。结果:158例研究对象中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在术后6mo随访期间无1例患者发生严重的并发症,4组间比较手术的精确性、安全性、有效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moA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和球差均方根值较其它3组小。结论:与标准的LASIK、单独使用波前像差或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技术相比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非球面切削的LASIK手术更能有效地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改善术后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视区切削直径大小对LASIK手术患者波前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视区切削直径大小对LASIK手术后患者波前像差的影响,以便指导临床LASIK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采用WFA1000型主观像差仪得到近视眼患者37例72眼。LASIK术前和术后1mo单光区手术组55眼(视区直径6.5mm),多光区手术组17眼(视区直径4.5~5.0mm)的波前像差变化数据;然后用Matlab软件分析其结果,并做统计分析。 结果:视区切削直径大小与像差密切相关,直径越大,术后产生的像差越小。 结论:多光区光滑技术由于较单区技术带来更多的像差,所以在手术时,建议首选单区方式。  相似文献   

16.
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问卷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者试验组为50眼(96.1%),对照组为46眼(92.0%).结论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略优于常规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眼科新进展 2009;29(9):697-699]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虹膜识别系统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366例(726眼)和472例(930眼)分别接受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IR+super)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superLASIK)的近视眼患者进行为期1a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指标有:视力、主诉、总高阶像差值。结果:两组在3mo和1a的视力、主诉和总高阶像差值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虹膜识别系统在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中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和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标准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前后在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变化.方法 选取接受标准LASIK或波前像差引导LASI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各30例,行明环境下和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检查,观察2组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结果 明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术前2组在各个空间频率下无差异(P>0.05),术后波前组各个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均显著高于标准组(P<0.05);在有眩光干扰情况对1.0 deg、0.7 deg空间频率下波前组术后对比敏感度增加幅度分别为0.200 4±0.377 1、0.163 9±0.315 1,显著大于标准组(0.058 4±0.295 1、0.056 0±0.234 8)(P<0.05).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术后波前组各等级通过率均大于标准组,但仅在有眩光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明环境对比敏感度有眩光情况下,波前组均显著超过术前水平(P<0.05);标准组在6.3 deg(1.751 8±0.207 2)、4.0 deg(1.723 5±0.190 1)、2.5 deg(1.568 0±0.300 9)、1.6 deg空间频下显著超过术前水平,在1.0 deg、0.7Jeg空间频率下高于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明环境对比敏感度在无眩光情况下,2组对比敏感度均未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视觉质量优于标准LASIK.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常规LASIK)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波前LASIK)术后视功能状况。方法选取接受手术者共60例(120只眼),屈光度-3.25~-10.00 D。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60只眼)和波前组30例(60只眼)。常规组接受常规LASIK;波前组接受波前像差引导LASIK。患者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行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仪、波前像差仪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视力:两组在术后均比术前显著改善。对比敏感度:术后明、暗环境条件下,眩光或者无眩光条件下,波前组的对比敏感度在各个频率都高于常规组。总体相差:术后早期两组像差数据均存在波动。在暗环境下,波前组的通过率高于常规组,有眩光条件下更为明显。角膜地形图:术后不同时间两组角膜形态主要为均匀形,而波前组规则形比例高于常规组。结论与常规LASIK相比,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视觉质量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角膜像差与角膜前表面Q值改变对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的8~16岁青少年儿童中低度近视患者85例(85眼),分别进行配戴前及配戴1年后的眼轴和角膜像差、角膜前表面Q值测量。眼轴由IOLMaster测得,角膜像差和Q值由角膜地形图仪测得,角膜像差取6 mm瞳孔直径下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3例受检者完成1年的随访检查。初始眼轴长度和配戴1年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5.17±0.88)mm和(25.42±0.8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87,P<0.01)。眼轴年增长幅度低于均值组和高于均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初始角膜球差、初始水平角膜彗差、初始近视程度。行logistic回归分析,角膜塑形镜控制眼轴增长幅度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初始近视程度(?茁=3.709,P<0.01)、初始角膜球差(?茁=-12.881,P<0.01)、角膜前表面Q值差值(?茁=-4.349,P<0.01)。影响近视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初始戴镜年龄(?茁=0.441,P<0.05)和初始角膜球差(?茁=8.762,P<0.05)。结论年龄和角膜球差影响近视进展。随访1年,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的眼轴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角膜塑形镜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Q值及角膜球差影响近视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