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ICGA对10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的10只眼进行检查。 结果10只被检查眼中8只眼ICGA能比FFA更清晰显示瘤体的范围大小;10只眼在瘤体显影的1-5秒内均见整个瘤体由不规则脉络膜血管网团组成;10只眼造影晚期均有特征性的“冲洗现象”;9只眼有瘤体周围的扇形脉络膜灌注不良。 结论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ICGA特征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指导激光光凝治疗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81-8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在共焦激光扫描(confocal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cSLO)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中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采用眼底彩色照相,共焦激光扫描(cSLO)同步完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ICGA),对6例6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接受ICGA检查的6眼中,5眼瘤体周围有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区;5眼瘤体晚期有明显排空。3眼可见瘤体下方有带状RPE萎缩;1眼FFA合并黄斑囊样水肿。结论cSLO的ICGA检查,对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倍频532 nm激光光凝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choroidal 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的21例21眼患者行倍频532 nm激光治疗.治疗后2周、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诊(最长5 a),包括眼压、眼底照相、FFA及ICGA检查;如发现仍有活动性渗漏者,再次行眼底激光治疗.结果 经激光治疗后患者视力提高15例,无变化4例,下降2例.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平复,瘤体高度下降、呈青灰色,FFA和ICGA显示病灶无荧光渗漏,OCT示脉络膜毛细血管光带增厚、瘢痕形成.21例患者在激光治疗中期和后期未见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 倍频532 nm激光光凝是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 方法 用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对70例CSC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ICGA同步检查。 结果 79只眼FFA检查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ICGA检查23只眼的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79只患眼有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78只眼的RPE渗漏处有脉络膜血管的通透性增高;27只对侧健眼有同样的改变;19只患眼和6只健眼有RPE脱离;21只眼有RPE的色素脱失、萎缩和/或带状萎缩。 结论 脉络膜血管异常是CSC的基本ICGA特征。(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4-16)  相似文献   

5.
眼底血管造影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底血管造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的32例32眼患者进行了FFA与ICGA检查,并对他们的图像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FFA图像中32例瘤体处均出现了小点状及斑驳状高荧光;发现瘤体内血管14例,占43.75%;FFA与ICGA同时发现瘤体内血管11例,占34.37%;FFA发现瘤体表面及周围视网膜脱离共20例,包括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8例;视盘荧光染色21例.ICGA图像中发现瘤体内血管15例,占46.87%;瘤体内始终不显荧光者14例,早中期瘤体内不显荧光晚期仅见斑点状弱荧光者3例共17例,占53.12%;视盘荧光染色2例;视网膜脱离无FFA清晰.结论ICGA图像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特异性不是很大,对伴发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表面的视网膜病变不如FFA清晰.如能两者结合则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0  
目的探讨脉络膜破裂(choroidal rupture,CR)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 scein angiography,FFA)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同步检查的意义。方法对17例眼挫伤致CR患者的17只患眼进行FFA和ICGA同步检查,并对FFA和ICG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R部位FFA显示为强荧光,ICGA显示为弱荧光;5只眼(29.4%)ICGA显示CR 长度较FFA所显示的长;有6只眼(35.3%)在出血灶内,ICGA显示出FFA不能显示的隐匿CR带。结论ICGA较FFA能更好地确定脉络膜裂伤的范围和程度 ,FFA和ICGA同步检查能全面地了解CR的程度和眼底各组织的病理变化。(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30-32)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屈光状态-6 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 者30例57只眼,进行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比分析其FFA和ICGA检查图像。 结果 57只眼中FFA显示早期背景 荧光减弱25只眼,晚期显示新生血管形成10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40只眼;ICGA显示睫状后短动脉8只眼,背景荧光减弱35 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8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52只眼。 结论 高度近视眼的FFA和ICGA 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背景荧光减弱,漆纹样裂纹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FFA 和ICGA 同步检查能更全面地了解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视网膜与脉络膜的病理变化,有助于全面地了解病情和指导进一步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87-89)  相似文献   

8.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C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 方法 16例病人采用ICGA和FFA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ICGA检查81.2%的肿物不显荧光或晚期呈弱荧光,62.54%肿物可见有诊断特征的瘤体血管,FFA检查仅12.5%肿物可见瘤体血管,肿物在FFA晚期呈强荧光不能确诊时,ICGA可见瘤体血管以助诊断。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ICGA图像特征有助于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3-5)  相似文献   

9.
努力提高眼底血管造影的临床释义水平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眼底血管造影主要包括以荧光素钠为染料、波长 490 nm的蓝色可见光为激发光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以吲哚青绿 (indocyanine green,ICG)为染料、波长 80 5 nm的近红外光为激发光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 green angioraphy,ICGA)。 FFA对视网膜血管疾病和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病变显示了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但对脉络膜疾病的观察却难以令人满意 ,而 ICGA则能较好地显示脉络膜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血循环特征。我国于 70年代开始进行 FFA的研究 ,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多发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multifocalposterior pigment epitheliopathy,MPPE)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09-04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5例51眼MPP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常规视力、裂隙灯、直/间接眼底镜检查,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和德国海德堡共焦激光视网膜仪(HRA-2)的同步FFA和ICGA检查。结果:多灶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和脉络膜血管循环障碍(包括脉络膜血管充盈延迟以及脉络膜血管的扩张渗漏)是活动期MPPE患者在FFA和ICGA检查中的主要特征性改变。由于长期大量的RPE渗漏,部分患者会继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其中小部分在FFA检查中还有视网膜小血管普遍渗漏、视网膜无灌注区及新生血管形成、晚期视盘强荧光着色等慢性葡萄膜炎的改变。静止期MPPE患者在FFA和ICGA中的荧光改变则主要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而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和血管扩张等循环异常变化基本消失。结论:MPPE有类似CSC的FFA和ICGA改变,但程度更重;其中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类似慢性葡萄膜炎的改变。MPPE的ICGA后期像中的暗黑色低红外荧光灶有助于我们判断患者病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吲哚青绿造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 angiography,ICGA)特点。方法: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24例24眼CEC患者进行荧光素、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并对ICGA与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EC患者24眼FFA均证实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ICGA早期,24例CEC可见边界清晰的网状CNV。5例见CNV周围局限性脉络膜血管扩张。ICGA晚期可见CNV处染料渗漏或染色。20眼ICGA早期可见宽窄不一的暗环包绕CNV,4眼未见暗环。ICGA晚期,24眼CNV周围均可见暗环。1例患者光动力(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后2mo,因视力继续下降复查ICGA,可见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吻合(retinal-choroidal anastomosis,RCA)。结论:由HRA2进行的ICGA对CEC的CNV的结构、边界、局部脉络膜静脉的改变、RCA的显示优于FFA。  相似文献   

12.
丁宁  史雪辉  田蓓  王光璐  魏文斌 《眼科》2010,19(5):344-347
目的了解脉络膜转移癌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同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影像特点,为该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明确原发灶的脉络膜转移癌患者12例(17眼)。方法经临床诊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灶的患者12例(17眼),散大瞳孔后拍摄彩色眼底像,用海德堡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进行FFA及ICGA同步造影,观察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异同。主要指标FFA及ICGA各期瘤体荧光表现及差异。结果FFA早期16眼瘤体呈低荧光。ICGA早期17眼瘤体均为低荧光,且低荧光范围略大于FFA;11眼在瘤体边缘见异常脉络膜血管。FFA静脉期显示瘤体表面视网膜血管迂曲、毛细血管扩张及微血管瘤;中晚期渗漏明显,肿瘤边界模糊,色素斑块及出血表现为荧光遮蔽。ICGA中晚期,13眼瘤体边缘见斑驳淡荧光,4眼淡荧光位于瘤体中央,晚期瘤体轮廓较FFA清晰。对于1眼瘤体扁平、面积较小的病灶,ICGA可清晰显示,而FFA表现不典型。结论ICGA对确定肿瘤特别是小而扁平的瘤体的轮廓及脉络膜血管异常有优越性,FFA可显示肿瘤导致的视网膜血管及色素上皮改变。二者结合,有助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Stargardt病的FFA和ICGA同步造影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Stargardt病在同步进行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荧光表现。方法:使用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y,HRA),对7例14眼典型的Stargardt病患者进行FFA和ICGA同步造影检查,对所摄取的同步图像进行同期对比分析。结果:14只眼的FFA检查均表现出明显的脉络膜湮没征(choroidal silence sign or dark choroid),ICGA则能显现脉络膜血管,但有10只眼的脉络膜血管影像比正常的暗。黄斑部病变在FFA检查中,14只眼均表现为典型的横椭圆形强烈的透见荧光,而在ICGA检查中,早期14只上均表现出比周期更强的脉络膜血管荧光,晚期(>20分钟)有8只眼发现围绕黄斑病灶有一环形的弱荧光晕,8只眼除黄斑病灶外还伴有黄色斑点,在FFA检查中,黄色斑点大部分表现为高荧光斑,而在ICGA检查中则在大部分表现为低荧光斑,偶而有散在的高荧光点。结论:FFA和ICGA同步造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同一病变部位,在同一时刻,不同造影的不同荧光表现,其联合应用可以加深对Stargardt病病理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图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比较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52例65眼渗出型AMD患者进行了眼底彩色照相、FFA和ICGA检查。结果 渗出型AMD的65眼中,ICGA诊断为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有33跟.占50.8%,FFA诊惭为典型性CNV有8眼,占11.6%;FFA诊断为隐匿性CNV的35眼中,ICGA诊断为边界清楚或久清楚的斑状CNV有22眼;合并黄斑出血39眼中,FFA不能发现的CNV而ICGA能发现共5眼;FFA诊断为痕痕染色的7眼中,有2眼有ICGA中发现CNV;ICGA发现CNV的供养血管(feeding vessel)有3眼。结论 ICGA比FFA发现CNV诊断率高,准确地显示黄斑出血所掩盖的CNV,ICCA有助丁发现CNV的供养血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脉络膜转移癌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特点,为该疾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经临床诊断,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病灶的患者6例8眼,散瞳后行眼底照相,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行FFA及ICGA同步造影,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异同。

结果:FFA早期显示瘤体为低荧光,中期呈现针尖样或斑点样荧光,晚期表现为斑驳样强荧光,部分病例病灶边缘呈强荧光环带; ICGA显示的病灶表现为低荧光,整个造影过程中荧光强弱无明显变化,仅有1例病例在反转期出现中央及病灶周围的点状强荧光。

结论:FFA和ICGA对于脉络膜转移癌有较为特征性的表现,二者结合有助于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脉络膜皱褶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皱褶患者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脉络膜皱褶患者62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10例20只眼,Behccet病1例2只眼,其他类型葡萄膜炎11例21眼,视盘水肿5例9只眼,脉络膜肿瘤2例2只眼,低眼压性黄斑病变2例4只眼,Graves眼病1例2只眼,眼钝挫伤1例1只眼,脉络膜渗漏综合征1例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检查,9例17只眼同时行ICGA检查,9例18只眼同时行OCT检查。结果 脉络膜皱褶眼底表现为明暗相间的条纹,其数量多少不限,在后极部呈放射状、水平状、斜行或以黄斑为中心同心圆样排列,也可表现为围绕视盘呈放射样排列,但很少超过赤道部。FFA观察到的皱褶数量比眼底表现多,主要是细小皱纹和粗大皱褶。条状弱荧光在动静期明显,晚期无荧光渗漏。ICGA检查显示,早期表现为条状弱荧光或正常荧光,晚期为强荧光或弱荧光,与FFA的弱荧光条带相对应,但没有FFA表现明显。OCT检查显示皱褶累及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结论脉络膜皱褶为累及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明暗相间的眼底条纹,造影表现为无荧光素渗漏的条状弱荧光。熟悉脉络膜皱褶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上发现脉络膜皱褶及原发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