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角膜内皮细胞在各种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形态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青光眼患者34例52眼及同期住院患者中的正常眼32眼作为对照,采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等各项指标,用Goldma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并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测量指标及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急性发作史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060±314)个·mm-2,显著低于正常人的(2876±341)个·mm-2,并且细胞面积增大(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806±253)个·mm-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704±430)个·mm-2,二者均与正常人的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569.7μm,明显大于正常人的536.0μm;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为541.0μm,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为540.7μm,二者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显著低于正常人,细胞平均面积增大,角膜中央厚度明显增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及角膜中央厚度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改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52例(102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施行LASIK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之间两两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角膜后表面高度及高度差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分别为(7.21&#177;5.60)μm和(7.27&#177;4.98)μm,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3,-4.745;P=0.000,0.000);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9,P=0.859)。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前移量分别为(1.61&#177;4.19)μm和(1.74&#177;3.67)μ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5,P=0.754)。后表面高度变化分别与手术前屈光度、切削量、切削比、RBT、RBT/CCT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LASIK手术后角膜后表面部分前移,但变化量微小。屈光度越高,切削量越多,RBT保留越少,角膜后表面向前膨隆的程度越大。随着时间的延长,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手微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及Acri.smart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75例(89眼)老年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4例(40眼)行双手超声乳化术,另一组41例(49眼)行传统超声乳化术。观察术后视力、超声乳化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前房蛋白浓度、散光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双手组的平均超声能量(12.34&#177;7.52)%低于传统组的(17.16&#177;9.35)%,术后1d、1周的裸眼视力优于传统组。双手组术后1d的前房蛋白浓度(19.47&#177;5.28)pc/ms低于传统组的(22.86&#177;4.30)pc/ms。术后1月双手组散光度(0.78&#177;0.40)D低于传统组(1.12&#177;0.48)D。两组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超声乳化时间、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双手超声乳化及Acri.smart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小,散光小,炎症反应轻,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早期角膜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分析近视性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t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空间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眼前节扫描系统(ORBSCANⅡ)观察48例(89眼)LASIK术前及术后1~3 d、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和角膜最薄厚度的变化。结果术后角膜前表面高度迅速变平,到第1周时达最大量,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升;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和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的角膜前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正相关,切削比百分数(切削厚度占最薄角膜厚度比)与之呈直线负相关。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即前凸,并达最大量,术后第1周时较快回落,此后至术后第6个月缓慢回落;术前等效球面镜度数、术前最薄角膜厚度、角膜基质床厚度与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直线负相关,切削比百分数与之呈直线正相关。术后1~3 d角膜最薄,厚度最小,随着时间延长至术后第6个月均逐渐增厚,但速度逐渐减慢;术后1~3 d的实际角膜最薄厚度平均为(424±65.0)μm,比预计角膜最薄厚度平均值(463.9±42.1)μm低,差异有显著性(t=3.218,0.001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D)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确诊为FED合并有白内障的18例患者(30眼)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27眼)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3眼).观察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中央角膜厚度(CCT)以及视力、眼压的变化,分析影响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因素.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30眼中有5眼术前术后CD测不出,其余25眼手术前后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4,P>0.05),手术前后CD分别为(2 270.6&#177;559.0)cells/mm2和(1 750.4&#177;585.0) cell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59,P<0.01).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21.78&#177;20.67)%.术后CCT为(543.0&#177;34.5) μm,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Z=-4.693,P<0.01).术后CCT与术后CD(r=-0.428,P<0.05)、CV (r=0.434,P<0.05)显著相关.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累积释放能量呈正相关(r=0.466,P<0.01).无一例发生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结论 FED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术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近视眼行LASIK手术157例(306只眼),按术前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CL)分为A、B两组:A组未配戴CL,共98例(190只眼);B组配戴CL并于停戴2周后接受手术,共59例(116只眼)。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5.00 D~1500D,平均为(~8.24±1.23)D,切削深度平均为(123±20.37)μ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并分析切削深度与内皮细胞的相关性。结果A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3006.35±345.11)个/mm^2,术后3个月为(3056.75±357.36)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增加(260.7±102.4)个/mm^2,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267,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一种矫正近视眼安全的角膜屈光手术,但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应用双重粘弹剂(内聚性及弥散性)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例51眼硬核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术,术中联合应用内聚性及弥散性粘弹剂作为观察组;36例45眼术中单纯使用内聚性粘弹剂硬核白内障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后1d、2w视力,术后1d角膜水肿情况,术前及术后2w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 观察组术后1天平均矫正视力0.53±0.21,角膜水肿发生率29.4%;对照组术后l天平均矫正视力0.31±0.18,角膜水肿发生率68.9%。两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5.1%,对照组14.7%。两组术中平均超声能量及时间,术后2w视力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中应用双重粘弹剂,可有效减少超声及液流等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减少术后角膜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 应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设备和Intra Lase飞秒激光仪,对屈光不正患者109例209眼施行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术前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验光、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术后第1天、1w、1m和3m检查裸眼视力和验光。对其中20眼在术中测量角膜床厚度,计算角膜瓣厚度。对20眼在术前和术后1w、1m、3m和6m进行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19眼在术前和术后1w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结果 术后3m的平均等效球镜为-0.35±0.66D(-2.75D~+1.25D),196眼(93.8%)的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1.0,178眼(85.2%)的裸眼视力等于或超过术前BCVA。术中并发症包括结膜下出血、切口出血、前房气泡、角膜基质内微小气泡和掀瓣困难。手术前后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未见明显差异。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可观察角膜基质细胞和神经纤维愈合。结论 应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LASIK手术是矫正屈光不正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其可预测性好,但也具有一些不同于微型角膜刀的独特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眼的损害程度。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按年龄及核硬度匹配后分为两组。试验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600~1000个/mm2;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300个/mm2。每组35例(35只眼)。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角膜厚度,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增加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P=0.16),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0.50,P=0.48)。术后3个月试验组中央角膜厚度增加率高于对照组(X2=10.83,P=0.00),但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7,p=0.26)。结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的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程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正常的患者相当,并且中央角膜厚度呈一过性增加,大部分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治薄角膜(中央角膜厚度〈500μm)中低度近视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LASEK矫治中低度近视术后5~7年,对比术前薄角膜者与正常角膜厚度者的屈光度、视力、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地形图。结果薄角膜组27例52眼,正常角膜厚度组31例62眼。两组术后随访均未见圆锥角膜病例。术后矫正视力均≥1.0。裸眼视力:薄角膜组≥1.0者49眼(94.23%),〈1.0者3眼;正常角膜组≥1.0者58眼(93.55%),〈1.0者4眼(x^2=0.0228,P〉0.05)。角膜Haze:薄角膜组0级49眼(94.23%),0.5级3眼;正常角膜组0级60眼(96.77%),0.5级2眼(x^2=0.4416,P〉0.05)。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两组均多为六角形,形态较一致,细胞边缘整齐;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薄角膜组(2330±294)/mm^2,正常角膜组(2413±320)/mm^2(t=1.4310,P〉0.05);平均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薄角膜(420±78)μm^2,正常角膜组(447±92)/μm^2(t=1.6875,P〉0.05)。两组术后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均差无差别(P〉0.05)。结论LASEK矫治薄角膜中低度近视安全,效果稳定,未见圆锥角膜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0CULUS角膜地形图对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拟行LASIK手术矫正近视散光患者238人,476眼,使用附有圆锥角膜诊断和表面像差分析程序的0CULUS角膜地形图进行早期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诊断,讨论其诊断价值。结果 双眼中任一眼KC判定1级则怀疑双眼早期圆锥角膜,为KC判定阳性组共17人34眼,双眼KC判定阴性组共221人442眼,分为两组进行比较。KC判定正常患者和KC判定1级的近视患者角膜地形图角膜K值、△K,I-S,ABR分别为:(42.70±1.61)D,(0.47±0.34)D,(0.95±0.58)D,0.02±0.50;(43.60±1.76)D,(0.52±0.78)D,(1.37±0.75)D,1.20±0.10。两组角膜中央K值和△K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I-S和ABR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附有圆锥角膜诊断程序和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测量分析的角膜地形图能更早期发现圆锥角膜改变,且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临床运用方便。  相似文献   

12.
Orbscan—Ⅱ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并确定各项参考指标.方法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利用Orbscan-Ⅱ检查,取其中的前、后表面高度图、厚度图进行分析.比较其厚度测量与超声测厚的差别,确定前、后表面高度图的分类,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正常值.结果对164只眼进行超声测量,所得的瞳孔中央平均厚度为(546.4±30.5)μm,Orbscan-Ⅱ测量的瞳孔角膜中央厚度为(517.0±33.0)μm,角膜最薄点厚度为(512.9±33.8)μm,有46.95%位于角膜颞下方.超声测厚与Orbscan-Ⅱ瞳孔中央厚度相比平均厚约(29.3±13.1)μm,与最薄点相比平均厚约(33.5±13.8)μm(P<0.05).前、后表面高度图按形状都可分为中央岛、不完全桥、规则桥、不规则桥、群岛型和未分类型.角膜后表面理想球面的平均屈光力为(51.8±2.0)D,后表面最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为(31.0±8.0)μm.结论Orbscan-Ⅱ对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检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对于角膜测厚的功能准确性较差,故在术前检查中不能取代超声测厚.  相似文献   

13.
小梁切除术对角膜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钰  张纯 《眼科新进展》2005,25(6):550-55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7例患者32眼进行前瞻性研究,A组(22眼)术后无并发症;B组(10眼)术后浅前房(浅Ⅰ~Ⅱ)。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应用Orbscan Ⅱ进行角膜9个方位测厚,并对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A组术后1周角膜厚度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中央、下方、颞侧和颞下方角膜厚度在术后3个月较术前有显著减小(P〈0.05)。B组术后1周在多数方位上角膜厚度显著增加(P〈0.05),角膜厚度的改变量显著大于A组(P〈0.05):术后3个月中央区角膜厚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各方位角膜厚度改变量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在无并发症的小梁切除术后1周恢复.术后浅前房(浅Ⅰ~Ⅱ度)增加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术后中央和颞下区角膜内皮细胞的代偿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黄斑水肿患者角膜厚度及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01/12在本院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黄斑水肿的患者30例30眼,手术前后使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中央角膜厚度,使用角膜内皮计数仪测量患眼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

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1wk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为551.68±12.80、552.06±13.22、552.49±13.83μm(P>0.05)。术前和术后1d,1wk,3、6mo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551.03±287.55、2563.79±292.34、2543.32±282.41、2526.18±280.24、2519.60±279.89个/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分别为(50.23±7.51)%、(50.93±8.23)%、(50.60±7.91)%、(50.40±7.50)%、(50.93±8.19)%,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是一种安全的治疗黄斑水肿的方法,在注射后6mo内对角膜厚度及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视眼人群角膜不同范围的非球面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沈媛  李伟力 《眼科新进展》2007,27(6):443-445
目的初步探索正视眼人群角膜Q值的分布。方法对来我院健康体检的正视眼192人(384眼)进行裸眼远视力、电脑验光、裂隙灯、直接检眼镜和角膜地形图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人群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R为(7.80±0.23)mm。Q10值为=-0.083±0.098.Q15值为-0.119±0.097.Q20值为-0.149±0.104.Q25值为-0.200±0、107,Q30值为-0.262±0.104;角膜前表面Q值越近中央部越接近0,越靠近周边越向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不同性别角膜不同范围平均Q值无明显差异性(P〉0.05)。Q25与Q30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45岁以上组的Q25和Q30值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偏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Q30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呈负相关(r=-0.115,P〈0.05)。各范围Q值均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正视眼人群角膜前表面中央接近于球形,越到周边越趋于平坦。  相似文献   

16.
高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患者32人59眼,其中LASIK术31眼17人、LASEK术28眼15人,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6.0D。术前、术后1d、术后2w、术后1m、术后3m、术后6m应用Orbscan 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LASIK组与LASEK组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术后1m、术后3m、术后6m较术后1d、术后2w好转,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与LASEK两组间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比较:术后2w时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m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前隆,早期以LASIK术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LASIK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目的观察LASIK术后角膜后曲率的改变,并研究其与残留角膜床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ORBSCAN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对32只眼LASIK手术前和手术后三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进行测定.结果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突出,残留角膜床厚度大于250μm者,平均前突7±6μm,而在高度近视患者剩余角膜床厚度小于250μm,术后角膜后表面中央前突达22±9μm.结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增加,残留角膜床小于250μm者术后发生角膜扩张的危险性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8.
囊外摘出与超声乳化术对角膜内皮影响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比较白内障囊外摘出术(ECCE)与超声乳化术(Phaco)对角膜内皮的损伤.方法118例(121眼)老年性白内障分两组囊外摘出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测量术前、术后2天及3月的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率、中央角膜厚度等指标.结果术后3月平均细胞丢失率ECCE组为(12.6±9.6)%,Phaco组为(15.4±9.7)%,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和六边形细胞百分率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早期角膜厚度增加与内皮细胞损失率无相关性.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不大于囊外摘出术;结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学指标能更准确的反映出内皮的损伤;术后早期的角膜厚度增加程度不能作为评价内皮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多层羊膜填塞术在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中的效果.方法 临床选择单疱病毒引起的坏死性角膜基质溃疡患者40例(46眼),均行多层羊膜填塞术,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16±2.4)周,成功率达86.9%(40/46眼),溃疡的平均愈合时间为(4.2±1.4)周,术前角膜基质厚度为(407±32)μm,术后2个月增加至(428±21)μ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6例(6眼)角膜溃疡未愈合,其中2例(2眼)因渍疡穿孔改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结论 多层羊膜填塞术可有效治疗单疱病毒引起的坏死性角膜基质炎.该手术可以快速修复角膜创面.为后期角膜移植术创造良好的局部条件.  相似文献   

20.
角膜内皮炎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孙洪臣 《眼科新进展》2007,27(2):138-139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对患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EM-1000型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对10例单眼角膜内皮炎愈后4-12周的患者的双眼分别摄取中央角膜内皮像并对其图像进行电脑分析。患眼作为实验组。健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比及异形性的变化。用计量资料配对设计的2样本均数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检验,P〈0.01为统计学有差异)。结果在10例临床诊断角膜内皮炎愈后的患者中,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实验组平均为(1981±181)/mm^2。对照组平均为(2284±315)/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实验组平均为34%,对照组平均为43%.变异系数实验组平均为53%,对照组平均为45%.以上各项观察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角膜内皮炎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严重的形态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重视。[眼科新进展2007;27(2):138-1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