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 (ICM)患者血浆心钠素 (ANF)分泌调控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组 36例 ICM患者,年龄 45~ 70(平均 55. 4± 8. 4)岁,正常对照组 40例,年龄 42~ 68(平均 53. 46± 7. 6)岁,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和放射性免疫测定技术评价 ICM患者 ANF水平变化与左房功能变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36例 ICM患者的血浆心钠素水平与左房功能指标 LAT、 LAV、 LAP、 ANF、 LAD、 A峰及 ESS呈显著线性相关意义;与左室功能指标 LVV、 EF及 PFR呈中度相关。结论:随着心衰的加重,血浆心钠素水平有增加趋势,测定 ANF水平对于评价左房室功能异常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心肌病是病因复杂、表现多样的一类疾病。传统超声心动图是筛查与诊断心肌病的一线影像学方法,具有无创、简便等优点。近年来,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可为诊断心肌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本文就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肌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缺血性心肌病发生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143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有无IMR将其分为IMR+组(n=68)及IMR-组(n=75);另以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左心室常规超声参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参数及二尖瓣结构功能参数,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IMR的危险因素。结果 IMR+组与IMR-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扭转角度峰值(Twist)、帐篷容积(VTent)及小叶总面积(TLA)/瓣环面积(A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LS减小、Twist降低及VTent增大均为缺血性心肌病发生IMR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GLS减小、Twist降低及VTent增大为缺血性心肌病发生IM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自动室壁分区运动及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自动室壁分区运动(ASAM)及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FAM)技术对比分析评估扩张型心肌病(DCM)与缺血性心肌病(ICM)的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明确的36例ICM与38例DCM患者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结合ASMA-FAM检查,对比两组心脏形态学、室壁运动状态、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等特点。结果DCM组心脏呈普遍扩大,室壁运动呈弥漫性减弱,室壁心肌运动的面积变化分数(FAC)普遍〈30%,瓣膜反流发生率高且程度重,早期收缩功能显著降低而舒张功能呈“正常化”;ICM组心脏多呈局限扩大,室壁运动呈节段性障碍,FAC高低不均,瓣膜反流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早期舒张功能障碍而收缩功能可基本维持正常。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结合ASMA-FAM可为临床鉴别DCM与ICM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室间隔-左心室后壁运动延迟时间(SPWMD)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的变化意义及其检测方法的改进。方法对17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在双盲情况下,采用常规M型超声和组织多普勒M型超声分别检测SPWMD,并进行对比分析。其中1名医师对常规M型超声检测结果在相隔一段时间后,不参考第1次检测结果,由存储的动态二维图像再次提取常规M型运动曲线进行了观察者自身的SPWMD重复性检测。结果两种检测方法在扩张型心肌病组测得的SPWMD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在正常组常规M型超声测得的SPWMD较组织多普勒M型超声测值略高(P<0.05)。所有受检者用两种检测方法所测SPWMD呈高度相关,r=0.928和r=0.957(P<0.01)。两个检查者用常规M型超声检测37例受检者的SPW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织多普勒M型超声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SPWM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可以作为反映心肌收缩运动同步或协调状态的一种参数。常规M型超声检测SPWMD的重复性欠佳,组织多普勒M型超声有助于改善常规M型超声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诊断酒精性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32例长期大量饮酒所致酒精依赖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心内结构、血流和功能,从心脏各房室内径、室壁厚度、室壁回声、各室壁运动幅度、室壁增厚率、左室射血分数、各瓣膜形态结构、血流及功能等指标进行多方面观察,结合病史做出超声提示。结果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不同程度增大者32例,左室舒张末内径增大并左房内径增大者24例,以左心室增大为主的全心增大者6例,左室壁对称性轻度肥厚者9例,左室心肌内出现散在斑点状中强回声17例,左室心内膜增厚,回声增强10例,左心功能减低者20例(62.5%),左心功能减低合并不同程度肺循环高压者4例,左心增大伴左室心尖部附壁血栓者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在酒精性心肌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临床医师诊断酒精性心肌病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房收缩及舒张功能改变的评价。方法对34例ICM患者(NYHA心功能Ⅱ~Ⅳ级),采用声学定量(AQ)技术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左心房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左心房容积(ESV)、快速排空末期左心房容积(EREV)、左心房存储器容积即左心房总排空容积(LARV)、左心房快速排空容积(LARE)、左心房主动收缩排空容积(LAAE)、左心房快速排空分数(REF)、左心房主动收缩排空分数(AEF)、峰值充盈率(PFR)、峰值快速排空率(PRER)、峰值左心房排空率(PAER),并与34例正常人的上述各参数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CM组与正常组相比EDV、EREV、AEF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1),ESV、LARV、LARE、LAAE、REF、PFR、PRER、PAER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1或P<0.05)。结论ICM患者左心房存储器功能和管道功能减低,助力泵功能代偿性增强,AQ技术为左心房功能的评价提供了无创性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左心室压力-应变环(PSL)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评价心肌做功(MW)参数与常规舒张收缩功能、左心室应变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43例HCM患者(HCM组)与49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组间常规超声参数、应变参数和MW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参数诊断HCM的效能。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常规超声参数、应变参数与MW参数间的相关性,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MW独立相关的参数。结果 HCM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D)、左心房前后径(LAD)、容积指数(LAVI)、A峰流速、E/A、E/e''、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圆周应变(CS-Endo)、左心室整体扭转应变(Twist)、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及整体无效功(GWW)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舒张早期二尖瓣环侧壁(Lateral e'')、室间隔运动速度(Septal e'')、e''、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中层心肌(CS-Mid)、心外膜下心肌圆周应变(CS-Epi)、左心室整体纵向及分层应变、整体做功指数(GWI)、整体做功效率(GW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MW指标、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及PSD诊断HCM的效能均较高(AUC均>0.80)。对照组MW参数与传统收缩舒张功能参数、LVGLS及PSD多呈中度相关,且具有独立相关性(P均<0.05);HCM组不同方向整体和分层应变、PSD及A峰流速均多与MW参数呈低度及以上相关,且具有独立相关性(P均<0.05)。结论 超声PSL技术可无创评估HCM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MW参数与常规舒张收缩功能、左心室应变参数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肌病(FCM)及其并发症的价值.方法 对11 360胎胎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其中诊断为胎儿心肌病或可疑心肌原发病变者进行分析,并与大体病理结果及出生后超声心动图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 360胎中检出FCM 19胎,检出率为0.167%(19/11 360).其中扩张型心肌病10胎(累及双心室4胎、右心室4胎、左心室1胎、右心房1胎)、肥厚型心肌病2胎(累及双心室1胎,室间隔1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4胎(原发型1胎、继发型3胎)、心肌致密化不全3胎(累及双心室2胎、右心室1胎),FCM累及心室中以双心室为著.结论 胎儿超声心动图可对FCM做出诊断及分型,且可评估胎儿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判断FCM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的价值。方法取10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阿霉素低、中、高剂量组,经腹腔注射阿霉素累计量分别为0、8、16、24mg/kg,于0、2、4、6、8周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第9周行血流动力学、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超声心动图观察到随着阿霉素剂量的累积,大鼠左室舒张末径进行性增大,射血分数逐渐下降。8周时中剂量组左室舒张末径由(6.79±0.62)mm增加至(7.24±0.23)mm,射血分数由(92±2)%下降至(82±3)%(均P<0.05);高剂量组左室舒张末径由(6.84±0.39)mm增加至(7.67±0.08)mm,射血分数由(92±2)%下降至(79±1)%(均P<0.01)。血流动力学检查显示中、高剂量组左心室压峰值、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及下降速度明显下降(均P<0.01)。组织病理检查显示中、高剂量组心肌损伤严重。而对照组、阿霉素小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可无创、准确、敏感地动态监测大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心腔及心功能的变化,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6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3组:每组各56例;Ⅰ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Ⅱ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Ⅲ组患者为空白对照组,持续治疗并随诊9个月.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踝臂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情况. 结果 Ⅰ、Ⅱ组患者治疗后的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同时Ⅰ、Ⅱ组患者的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Ⅲ组患者(P均<0.05),且Ⅰ组患者LDL-C水平比Ⅱ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9个月后,Ⅰ组患者ABI及C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Ⅰ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Ⅱ、Ⅲ组(P均<0.05).3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20 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LDL-C水平,显著提高ABI水平及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还可显著降低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超声心动图危险因素。方法 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140例,应用经食管超声和外周血管超声技术,检测左房和左心耳面积、自发显影回声和血栓,检测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结果 140 例患者中 21 例(15%)有缺血性脑卒中,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左心耳血栓、主动脉弓粥样斑块、颈动脉复合型粥样斑块、左房最大面积>35 cm2、左心耳最小面积>8cm2、左室射血分数<0.50、左房和左心耳重度自发显影回声共7项缺血性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受多种因素影响,经食管超声和外周血管超声技术为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提供了精确的方法,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的个体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 方法对山西长治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所有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先采用非创伤性检查筛查出颈部血管狭窄患者,征得患者同意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最终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介入治疗组及非介入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于出院后3、6个月,1、2年进行随访,了解疾病复发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MRS)以评估患者生存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差异。 结果共筛查出可疑颈部血管狭窄患者72例,DSA造影显示:颅外颈内动脉狭窄31例,椎动脉狭窄14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3例;颅内颈内动脉系统狭窄10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17例;其中多发狭窄25例。36例颅外颈部血管狭窄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其中16例接受介入治疗(治疗组),20例未接受介入治疗(对照组)。在所有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中,接受颅外颈部血管支架置入术者15例,接受球囊扩张术者1例,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复发次数明显减少(χ2=8.23,P=0.004),生存状态更好(χ2=8.22,P=0.004)。 结论山西长治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前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为主;后循环脑梗死的颅外血管病变,以椎动脉起始部位狭窄为主,其次是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致锁骨下动脉盗血,另外后循环脑梗死的血管病变中颅内椎动脉狭窄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5 2例 4 5岁以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4 8名同年龄健康对照组、5 5例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 0名同年龄对照组的血脂、脂蛋白、血糖水平及血压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胆固醇含量为 (5 .0 0± 1.4 6 )mmol/L ,甘油三酯为 (1.92± 1.4 4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为 (2 .98± 0 .93)mmol/L ,显著高于对照组 [总胆固醇 (4 .35± 0 .95 )mmol/L ,甘油三酯为 (1.4 1± 0 .5 8)mmol/L ,低密度脂蛋白为 (2 .4 1± 0 .80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1.16± 0 .35 )mmol/L ,载脂蛋白A(1.12± 0 .18) g/L ,低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 (2 .18± 0 .82 )mmol/L ,载脂蛋白A(1.37± 0 .73)g/L]及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组 [高密度脂蛋白 (1.4 3± 0 .32 )mmol/L ,载脂蛋白A(1.32± 0 .17) g/L]。 结论 脂质代谢异常是引起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其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能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52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患者组)及3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颅外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部位包括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及椎动脉(VA),分析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多普勒波形的特点。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双侧颈总动脉收缩峰值流速差(ΔCCA-PSV)、双侧颈总动脉阻力指数差(ΔCCA-RI)、双侧颈内动脉收缩峰值流速差(ΔICA-PSV)、双侧颈内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差(ΔICA-EDV)、双侧颈内动脉阻力指数差(ΔICA-RI)及双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差(ΔVA-RI)均明显增高(P均<0.05),而双侧ICA及VA收缩期S1与S2段波峰斜率比值的绝对值(LICA-SL1/SL2、RICA-SL1/SL2、LVA-SL1/SL2、RVA-SL1/SL2)均明显减低(P均<0.05);②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ΔICA-PSV、ΔICA-EDV、ΔVA-RI、右侧ICA-SL1/SL2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在0.7以上;③患者组与对照组间ICA及VA多普勒波形的对称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可致颅外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利用颅外颈动脉多普勒可预测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76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CAS组322例和非CAS组154例。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AS 161例、中度CAS 114例和重度CAS 47例;根据超声检查分为:硬斑块127例、软斑块65例和混合斑块130例。分析组间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 CAS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瘦素水平升高是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度和重度CAS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轻度CAS患者(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AS严重程度与血清瘦素水平呈正相关(r=0.366,P<0.01)。结论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能预测CAS的发生,并能评估CAS的严重程度,但尚不能作为评估CAS斑块稳定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对入选的90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3年,收集其一般状况、相关疾病病史和服用药物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39)和非卒中组(n=862),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87,95%CI:0.240~1.315)、心力衰竭病史(OR=2.245,95%CI:1.033~4.880)、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5.265,95%CI:2.545~10.889)、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OR=5.034,95%CI:1.307~19.386)、利尿剂的应用(OR=3.505,95%CI:1.715~7.165);保护因素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应用(P0.05,OR=0.316,95%CI:0.122~0.815)。结论年龄、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以及利尿剂的应用,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RB的应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对入选的90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3年,收集其一般状况、相关疾病病史和服用药物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39)和非卒中组(n=862),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87,95%CI:0.240~1.315)、心力衰竭病史(OR=2.245,95%CI:1.033~4.880)、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5.265,95%CI:2.545~10.889)、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OR=5.034,95%CI:1.307~19.386)、利尿剂的应用(OR=3.505,95%CI:1.715~7.165);保护因素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应用(P0.05,OR=0.316,95%CI:0.122~0.815)。结论年龄、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以及利尿剂的应用,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RB的应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发病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复发风险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三元影响理论,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12月—2022年4月选取在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复查的236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量表、患者沟通模式量表、卒中环境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36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感知评估量表得分为(31.89±7.66)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表明,文化程度、确诊时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数量、缺血性脑卒中家族史、健康素养、医(护)患沟通模式、环境体验是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复发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感知复发风险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可针对不同特征患者进行个体化干预,促进患者感知复发风险能力的提升和预防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