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56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药物为中药或中成药21例占37.5%,其次为抗生素10例占17.85%,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60.72%,胆汁淤积型占12.5%,混合型占26.78%;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和抗生素为主,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余琼华 《医药导报》2011,30(2):256-258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综合分析2001年9月~2010年9月就诊的4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与预后。结果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抗结核药10例(占23.8%),抗感染药8例(占19.1%),中药6例(占14.3%);多为急性肝损害(36例,占85.7%),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24例,占57.1%);临床治愈3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害19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 对 1 98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的 9.70 %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抗结核药占47.98% ,中药占 1 8.69% ,用药 2~ 4周出现肝损害占66.1 6% ,用药 2周内出现肝损害占 2 5 .2 5 % ,临床病例以急性肝炎型最常见 ( 70 .2 0 % ) ,主要为纳差、腹胀、乏力、尿黄 ( 75 .2 5 % ) ,其次为黄疸 ( 60 .1 0 % ) ,肝功能损伤以 ALT,GGT,TBIL升高为主。能治愈者 1 78例( 89.90 % ) ,好转 1 4例 ( 7.0 7% ) ,死亡 4例 ( 2 .0 2 % )。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 ,无特异性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 ,中药引起的肝损害达 1 8.69%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加强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对7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组织病理以及治疗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均有明确用药史,自服不明成分中药者36例,占50%,服用多种抗生素者16例,占22.2%,服用抗结核药8例,占11.1%,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者4例,占5.6%,服用不明成分治疗胃病药者3例,占4.2%,因患恶性肿瘤化疗者2例,占2.8%,持续服用某保健药品半年者3例,占4.2%,7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停药给保肝及人工肝支持治疗,72例预后良好,其中3例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滥用药物导致肝损伤,并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5.
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亚 《医药导报》2009,28(10):1375-1376
目的 分析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其易感因素,探讨预防措施. 方法 对东阳市人民医院2005年1月 ~ 2008年12月10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品种多,前3名依次为:抗结核病药占34.0%(35/103),中药占29.1%(30/103),抗肿瘤药占12.6%(13/103);临床分型:103例中肝细胞损伤型46.6%(48/103),胆汁淤积型29.1%(30/103),混合型24.3%(25/103). 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与用药种类、联合用药、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医师和药师的足够重视,加强合理用药分析.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李楚倩 《海峡药学》2013,25(2):85-87
目的总结抗肿瘤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特点,归纳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的化疗方案和化疗药物。方法统计2011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数,从药物与肝损伤的关联程度、分型特征、临床表现、药物类别和治疗与转归各方面评价抗肿瘤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特征。结果在116例可供评价的病例中,112例与抗肿瘤药物存在相关。临床表现以乏力(38.4%)、纳差(36.6%)为主,临床分型主要为肝细胞损伤型(60例,53.6%)和胆汁淤积型(38例,33.9%),常见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方案有TP方案、FOLFOX方案、GP方案。抗肿瘤药类别排前三位的是铂类、抗代谢类、影响微管蛋白药物。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主要表现为乏力,以铂类抗肿瘤药物及相关化疗方案最常见,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药物性肝病(DILD)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本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147例,分析统计每年药物性肝病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DIL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同期急性肝炎的15.36%。引起此病的药物种类多,中药制剂、抗结核药、化疗药、抗菌药物、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其中中药制剂占34.01%,抗结核药占27.89%,抗肿瘤化疗药占10.20%,抗菌药物占8.84%,抗甲亢药占6.80%;用药1-3月出现肝损害占97.28%,无临床症状者占17.01%,有症状者占82.99%,主要表现为乏力、恶心、呕吐、尿黄、黄疸及肝大等。肝功能损伤表现为ALT、AST、TB、GGT及ALP明显升高。肝细胞损伤型92例,胆汁淤积型22例,混合型33例。经综合治疗后,95.92%治愈或好转,2.72%无变化或加重,1.36%死亡。肝细胞损伤型DILD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较胆汁淤积型DILD患者恢复快。结论DILD发病率上升,涉及药物种类多,临床表现与病毒性肝炎相似,无特异性;药物性肝病的早期诊断与重视程度和认识有关,加强规范合理用药及用药监测可以预防本病。  相似文献   

9.
药物性肝病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72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与预后,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对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炎患者中,中药类21例,占29.2%,居首位,抗生素类(包括抗结核药物)16例,占22.2%,解热镇痛药物13例,占18.1%。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黄疸、右上腹部不适等,临床急性肝炎最常见,用药至发病时间3~90d,急性肝炎肝功能恢复时间为(3.6±3.3)周,淤积型肝炎恢复时间为(6.8±4.2)周。结论:药物性肝病随着药物的不断开发应用而逐步增加,应重视药物的肝毒性,预防药物性肝炎发生。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肝损伤1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15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15例药物性肝炎住院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做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占(21.74%),其次为抗结核药(17.39%),解热镇痛类药物(13.91%),抗生素药物(13.04%);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53.9%。胆汁淤积型占23.5%。混合型占17.54%;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监测肝功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78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7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最多的为抗生素25例(32.05%)、其余依次为中草药24例(30.77%)、非甾体抗炎药14例(17.95%)、抗甲状腺功能亢进及降糖药7例(8.97%)、心血管用药5例(6.41%)、减肥药2例(2.56%)、化疗药1例(1.28%);肝细胞损伤型46例(58.97%)、胆汁淤积型6例(7.69%)、混合型26例(33.33%)。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生素、中草药及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其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是关键,重点在预防。  相似文献   

12.
乔敏茹 《安徽医药》2018,22(9):1851-1854
目的 统计分析中药注射液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特点,为临床中药注射液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Excel回顾性统计宿州市立医院2016年1~6月各科室上报的52例中药注射液ADR报告.结果 52例ADR报告共涉及8个科室,以神经内科上报的ADR报告(30例,57.69%)最多;其中一般不良反应40例,占比76.92%,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12例(23.08%),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男性24例(46.15%);女性28例(3.85%),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65岁以上老人26例(50%),占比最大;涉及的9种中药注射液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丹红注射液(25例,48.08%),注射用血栓通(13例,25%)及喜炎平注射液(4例,7.69%);以头痛、头晕、麻木等神经系统损害(15例,28.85%)最为常见;52例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预后均良好.结论 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ADR逐年增高,不断完善中药注射液ADR上报制度是科学合理应用中药注射液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医神经内科眩晕患者的临床病因和治疗效果。方法80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其临床病因。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中医疗法,根据患者病因治疗。观察患者病因调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痰湿39例(48.75%)、肾精不足15例(18.75%)、肝阳上亢11例(13.75%)、气血亏虚9例(11.25%)、肝肾阴虚6例(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P<0.05)。结论中医神经内科眩晕患者的病因包含痰湿、肾精不足、肝阳上亢等,根据病因采取有效的中医疗法,可改善患者基本症状,加速其康复,对患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西医护肝、利尿、补充白蛋内或血浆、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辨证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2.5%和8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更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浩  冯雷  赵业婷  胡扬  都丽萍 《中国药事》2020,34(3):357-362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品,规避用药风险。方法: 整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信息,筛选出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出现的ADR数据,进行统计归类,并对发生人群、ADR严重程度、涉及药品及预后、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756例次(年龄范围为0岁~95岁),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共415例次,占54.89%。415例不良反应共涉及中药注射剂36种,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15种药品;涉及23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6.15%),其次为清热剂(7种药品;涉及7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17.11%)。排名前12位的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共353例次,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5.06%,其中祛瘀剂占比最高(4种药品;涉及2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59.49%)。415例次不良反应中,严重不良反应13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7种。415例次不良反应中,174例(占比41.93%)提及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因此,应重视和规范老年患者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药师要发挥专业特长,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某院 2014年1月-2017年12月因DILI住院的患者病历,对其用药史及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剂量、溶媒等信息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DILI41~60岁是高发阶段,占52.83%;引起DILI的药物以中药占60.69%比例最高,其次为抗感染药物和解热镇痛药;临床保肝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合理应用主要是无适应征使用PPI和中药注射剂等。结论:关注中药、抗感染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不良反应,DILI药物治疗应避免使用引起肝脏损伤的药物,减轻肝脏负担,保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咸阳市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咸阳市中心医院2014—2018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23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按照患者性别、年龄、ADR的类型、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种类、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3例ADR报告中,男68例,女55例,男性略高于女性;51~60岁组患者最多,占21.14%;ADR涉及的中药注射剂有6类,以理血剂引发的ADR最多,占62.60%;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有72例(36.73%)。结论 中药注射剂所致的ADR不可忽视,应规范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加强用药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43例老年药物性肝病住院病例分析,探讨老年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及防治,提高对其认识。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结果药物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的引起老年肝功能损害的病因,引起老年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为抗生素17.23%,中药包括保健药14.71%,解热镇痛药12.71%。结论药物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的引起老年肝功能损害的病因,临床医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对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临床上报的65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5例ADR报告中,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无过敏史的患者49例,构成比为75.38%;最易引发ADR的药品为血栓通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骨肽注射液;静脉滴注后1~7 d发生ADR的例数最多;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全身损伤较为多见,所占构成比分别为61.54%、20.00%;59例(90.77%)与其他药物联合用药。结论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以保障合理用药与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