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典型川崎病25例临床分析——张锐锋(江苏徐州市儿童医院221006);《临床医学》,2004,24(11):15-16[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25例临床表现不够诊断条件的川崎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发现,每位患儿仅有三种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每位患儿都有指端脱皮、血小板增加甚至心脏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以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广泛和严重 ,主要为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是临床防治的核心。修正的 Asai评分法是较完善的预测方法 ,但项目繁多 ,应用欠方便。本文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进行了分析 ,探讨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指标。1 临床资料1 998年 8月~ 1 999年 8月间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川崎病患儿 1 2 0例 ,临床表现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6版 ,1 998年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冠状动脉内径≥ 4mm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 ( CAD) ,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早期诊断及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取大血管短轴切面扫描主动脉根纳左、右冠状动脉,测其宽度。结果本组23例中,男15例、女8例,<4岁者20例,发现冠状动脉病变9例,6例为左冠状动脉扩张,双支病变并动脉瘤形成3例。本组被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距开始发热时间平均为11.5天,冠状动脉回复正常6例,回复时间最早2个月,平均4.9个月。动脉瘤3例中2例消失,动脉瘤消失最早4.5个月。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准确、便于随访追踪的优点。它能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我们建议临床诊断川崎病或原因不明发热超过5天,另有川崎病2项主要表现,尤其是血小板计数增高者常规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4.
川崎氏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患儿死亡的主要病因。川崎病存在多样的血液学异常,其改变同心脏损害有较明显的关系。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川崎病和血小板的关系川崎病的尸解证实血小板参与了动脉内血栓的形成过程。血小板增多本身是非特异性的表现,在伴有或不伴有血管炎的炎性疾病,血小板计数增加是一个常见的实验检查发现。因此,川崎病血小板计数增加是全身性炎症的一种表现,而血小板计数增高对冠状动脉损害无预测作用。继发于冠状动脉瘤的心肌梗塞是川崎病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同血小板的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 ,及早诊断、防治冠状动脉病变。方法 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1年 3月观察随访川崎病 3 5例 ,分析其形成、发展及转归。结果 冠状动脉瘤 7例 ,发生率 2 0 %(7/3 5 )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年龄多在 4岁以下 ,右冠状动脉发病多于左冠状动脉 ,多为 5~ 6m m宽的冠状动脉瘤 ,好发于左、右冠状动脉的近端。结论 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具有无创、直观、重复性好 ,可作为川崎病患者诊断、疗效评定和预后测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多普勒超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邱宝明等(广东深圳市儿童医院518026);《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5(5):263—265[目的:探讨川崎病急性期的多普勒超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42例川崎病急性期的多普勒超声表现,并与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其严重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系统损害,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但川崎病的病因仍不明确,多种细菌、病毒感染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生有关,以抗原或超抗原的形式引起机体的免疫激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川崎病的发生具有遗传易感性,且冠状动脉损害与炎症基因多态性有关。现主要从感染、免疫和遗传三方面对川崎病的病因学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很高,约占77~91%,可累及心包、心肌、瓣膜、传导系统及冠状动脉,而在心脏受累者中几乎都要累及冠状动脉。川崎病不仅发生在日本,近年来在美国、澳大利亚、朝鲜、希腊、加拿大、中国(含台湾)等均有报道.川崎病性冠状动脉瘤不仅发生在儿童,现认为成人的冠状动脉瘤也可能与患过川崎病有关。本文对川崎病性冠状动脉瘤综述如下。一、病因及发生率过去认为,冠状动脉瘤的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畸形,其次为细菌感染、梅毒、外伤、感染性栓塞,还可见于结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D)自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对此病的认识,病例明显增多,因此制定了诊断标准。但同时临床也出现了许多不典型病例,本文综合分析了60例KD临床特点,以期发现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依据和确定诊断有提示价值的临床特征。川崎病并发心血管症状已是后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心血管的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性.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35例川崎病患儿,观察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动脉狭窄等.结果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12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LCA)扩张5例,右冠状动脉(RCA)扩张2例,双支病变2例,冠状动脉瘤3例,二尖瓣反流4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适用于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及动脉瘤形成并可判断进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讨论川崎病致冠状动脉病变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12年12月对13例川崎病致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有患者均使用乳内动脉。8例体外循环手术,5例常温手术。2例行冠状动脉瘤成形术,1例行血栓清除术。1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体外循环时间41~455(137±136)min,心肌阻断时间18~117(50±37)min,桥血管数量1~3(2.1±0.8)条。随诊3个月~6年,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动脉瘤直径减小。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治疗川崎病致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无需同期处理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是目前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但是其病因不明,临床研究其发病机制存在诸多限制。因此,建立川崎病动物模型,深入研究其伴发冠状动脉损害的机制很有必要。现就川崎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川崎病冠状动脉并发症患儿的双源CT影像资料。结果 17例中共累及冠状动脉29支,左冠状动脉20支,右冠状动脉9支。显示冠状动脉瘤36个,15个呈球形,21个呈梭形,其中12个为小动脉瘤,15个为中等动脉瘤,9个为巨大动脉瘤,7个瘤壁钙化,4个附壁血栓;发现8处狭窄,2例狭窄远端侧支血管形成,2例管壁狭窄伴有钙化。5例随访患儿,3例原瘤体不同程度的退缩或消失,其中1例随访6个月的患儿瘤体退缩的同时又出现2个新的动脉瘤;1例进展为巨大动脉瘤合并血栓;另1例出现管壁狭窄及钙化。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CTA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病有重要的诊断及随访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不典型川崎病55例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55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本组患儿有早期诊断意义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100%),球结膜充血(54.5%),唇及口腔表现(72.7%),手足指趾硬肿(63.6%),皮疹(29.1%),颈淋巴结肿大(30.9%).另外肛周潮红或伴脱皮(58.2%),卡疤红肿(52.7%)也有早期诊断参考价值.实验室检查中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69.1%),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56.4%),血小板计数显著增高(49.1%)或白细胞计数升高(60.0%)等结果对判断是否为不典型川崎病更有协助诊断的价值,同时尽早行心脏彩色B超检查,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12例,其中冠状动脉扩张11例,冠状动脉瘤1例.对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18个月,完全恢复正常者12例.结论 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尽早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郭兴青  吴敏 《山东医药》2003,43(34):68-68
川崎病(KD)是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其心血管并发症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小婴儿KD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2003年1~6月,本院收治KD5例,其中误诊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磊  马沛然 《山东医药》2004,44(19):59-60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儿童疾病。部分患儿可侵犯冠状动脉,甚至形成冠状动脉瘤;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现将近年来KD的诊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与追踪观察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川崎病患儿41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重点检查左右冠状动脉主干。结果:41例川畸病患儿中有22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53.6%(22/41),包括冠状动脉扩张19例、冠状动脉瘤 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而且随访观察简便易行,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及预后估计具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显像中的应用价值——陈卫华等(江西赣州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室341000);《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23(5):512—514[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川崎病病例,按常规进行心脏扫查,重点放在主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比较丙种球蛋白小剂量静注治疗典型与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5月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86例,按疾病类型不同分为不完全川崎病组(不完全组,52例)和典型川崎病组(典型组,34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雾化化痰、物理降温、营养支持等),在此基础上使用小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1 g/kg)+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血液指标、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结果 不完全组住院时间为(8.07±0.46)d,典型组为(10.70±0.3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86,P=0.000)。治疗后,不完全组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白细胞、血沉水平均显著低于典型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不完全组显著低于典型组(P<0.05)。结论 丙种球蛋白小剂量静注治疗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效果优于典型川崎病患儿,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血液指标,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昆明市儿童医院川崎病并发严重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特点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行CAG的32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男23例,女9例,年龄5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