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科1977~1982年共施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30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海勤人员102例,陆地人员198例,均系男性。年龄<19岁6例,>30岁21例,以20~29岁最多,计273例,占91%。病史短者半年,最长15年以上。 2.鼻中隔偏曲的形态及部位中隔偏曲的形态以嵴和“C”形为多,偏曲部位以中隔前段及低位居众,偏向则左侧多于右侧,见表1。  相似文献   

2.
以往鼻中隔偏曲常规采用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治疗,但近年来倾向于用鼻中隔成形术来替代。为了探讨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是否有一定适应症,我们对术后1年以上的65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 (一)对象与方法对1976年1月至1983年6月在本院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并介绍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7-2009年间70例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进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结果 对70例患者术后随访:原有症状全部消失.结论 在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时应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粘膜(尤其中隔两侧对应部位)造成中隔穿孔.同时对伴有其他鼻腔或鼻窦病变者应处理.本方法适用于无内窥镜条件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鼻中隔成形术与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诊治的12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5例患者采取鼻中隔成形术为观察组,60例患者采取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67%,两组差异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成形术创伤小,手术效果可靠,是治疗鼻中隔偏曲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我院做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已30年,计500多人次,有效地解决各种类型的鼻中隔偏曲。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体会。(一)切口应作在哪一侧关于鼻内切口应作在哪一侧?直到目前,尚无定论。最初 Killian(1904)提出切口作在左侧,主要理由是便利右手持刀者的操作。我院在1970年以前的20年中,一律作左侧切口。但发现对重度右偏病例在分离凸面后段粘软骨膜及咬除曲骨时深感不便,而对左偏病例觉得手术操作顺利。自1970年开  相似文献   

7.
宋若会  刘钢  钟彦 《安徽医学》2007,28(5):456-456
鼻中隔偏曲是常见的鼻部疾患,其发生率为10%~30%,唯一的治疗方法是手术矫正。我科三年来采用改良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矫正鼻中隔偏曲共200例,取得较好的矫正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当中,男125例,女75例。年龄15~57岁。单纯鼻中隔偏曲者110例,合并有鼻窦炎  相似文献   

8.
9.
鼻中隔偏曲症为耳鼻咽喉科一常见病及多发病 ,多由先天发育或外伤所致 ,并与许多鼻部疾病有关 ,例如 :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鼻出血等。因此 ,矫正鼻中隔畸形 ,在治疗鼻部其他疾病时 ,显得更为重要。传统的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 ,存有很大的缺点 ,需要切除大部分中隔软骨及筛骨垂直板 ,对鼻中隔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自 1997年以来改变传统的手术方法 ,完成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或称鼻中隔成型术 6 7例 ,术后效果良好 ,避免了手术后的并发症 ,达到了治疗效果 ,现介绍如下。1 手术方法手术按常规进行 ,1%…  相似文献   

10.
李蓓 《微创医学》2000,19(3):310-311
鼻中隔偏曲妨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可诱发鼻窦炎,手术矫正是唯一的治疗法.我科于1997年6月~1999年8月开展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3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2006年5月~2007年5月采用鼻中隔矫正联合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肥大患者9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宋纪军 《中原医刊》2003,30(8):40-41
鼻中隔偏曲常导致鼻腔、鼻窦功能障碍 ,影响鼻窦的引流、引起鼻堵 ,头痛等症状 ,而鼻中隔粘骨膜下切除矫正术 ,是本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由于传统手术视野不清 ,操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 ,术后功能恢复往往不令人满意。应用鼻内镜技术 ,在killian’s手术的基础上 ,可直视下完成手术 ,操作仔细 ,准确 ,简单易行 ,并发症少 ,并可一期完成鼻窦手术 ,我科自1997年起应用鼻内镜行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3 0例 ,取得满意疗效。1 材料与方法3 0例中 ,男性 2 3例 ,女 7例 ,年龄 185 3岁 ,合并有鼻窦炎者 10例 ,合并鼻窦炎者和鼻息肉者 7例 ,单…  相似文献   

13.
鼻中隔偏曲妨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可诱发鼻窦炎,手术矫正是唯一的治疗法。我科于1997年6月~1999年8月开展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36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36例中男31例,女5例,年龄18~56岁,均有鼻塞,伴鼻出血7例,头痛9例;单纯鼻中隔偏曲8例,合并鼻窦炎28例(其中并多发性鼻息肉11例)。1.2 手术方法 用杭州桐庐尖端医学光器械总厂生产的硬性鼻内窥镜,直径4mm,角度0°。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手术步骤基本同Killian氏方法。手术自始至终在内窥镜直视下进行,将粘软骨膜和粘骨膜分离,…  相似文献   

14.
鼻中隔弯曲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多发病,病因考虑一部分与外伤有关,但也客观存在着发育异常及遗传因素,硬腭高拱等相关因素[1].按部位分为软骨部偏曲,骨部偏曲,混合性偏曲;按形态分为C型、S型、嵴突、棘突、距状突;同时又分为高位偏曲与低位偏曲;按方向可分为斜向、纵向偏曲.偏曲重者可伴鼻尖歪斜.鼻中隔偏曲轻,无自觉症状者则为生理性的,不在治疗范畴之内,如鼻中隔偏曲重,导致一系列症状,为病理性的需手术矫正.鼻中隔后下方高度弯曲或鼻外伤鼻中隔双向不规则弯曲,临床较多见.我科自1997年采用鼻窦内窥镜下行难度较大鼻中隔弯曲粘膜下切除术,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76例完整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切口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5种切口的利弊及适应症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将217例接受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的患者,按切口的不同分5组。评价各组患者鼻中隔病变、伤口出血、肿胀、疼痛及愈合情况、以评介其利弊及适应证。结果及结论:斜L切口创伤小,反应轻,愈合快,适合国人大多数鼻中隔偏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是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手术,由于手术技巧精细和手术适应症的灵活掌握,对于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及手术技巧的评价甚为重要。在提高这一手术的教学方面,对一组住院医师进行了理论和实际手段考察,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的体会,认为在教学中应抓住适应症(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概念,鼻腔检查,局部民其他症状的关系)和手术操作(切开方法、偏曲分离、防止粘膜损伤及鼻中隔穿孔)6个要点,反复实践,就能培养住院医生高质量地完成鼻中耳粘膜下切除术,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刘永刚 《安徽医学》1998,19(6):67-67
<正>传统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即Killin术式因其操作简便,成为临床上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方法。这种术式虽几经改进,但仍局限于鼻腔内操作,术野暴露小。对于较复杂的病例,往往达不到满意效果。有时还引起中隔穿孔、鞍鼻等并发症。我们在1996年4月~1997年10月间,对28例中隔偏曲病人,采用鼻小柱进路,针对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性手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8.
筛前神经综合征是由于鼻内筛前神经末梢受压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的一系列症状 ,多因鼻中隔高位偏曲所致。以往多采用中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 ,但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不断发展 ,中鼻甲的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科自 1997年以来 ,通过鼻中隔软骨粘膜下切除术来治疗鼻中隔高位偏曲所致筛前神经综合征 2 2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 2例中 ,男 10例 ,女 12例 ;年龄 2 0~ 6 0岁 ,平均 34岁 ;病程 12月~ 12年。临床表现为鼻根部及前额胀痛 ,伴两颞侧胀痛 8例 ,伴双眼胀痛及视物疲劳 11例 ;阵发性痛 9例 ,持…  相似文献   

19.
中隔偏曲矫正术是五官科的常规手术 ,是解除因中隔偏曲而致鼻塞、出血、头昏及其它症状的有效方法。我科以往对鼻中隔偏曲均采用粘膜下切除术 ,自 2 0 0 0年以来采用鼻中隔成形术 6 5例 ,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4 5例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643-164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220例手术效果及体会。方法:回顾220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中尽可能采取微创方法保留鼻中隔正常结构,解除压力作用点,去除局部偏曲部分,重新植入修剪后鼻中隔骨质。结果:220例患者195例达到临床治愈(88.6%),25例达好转标准(11.4%)。结论:鼻内窥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基本保留了鼻中隔原有的结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