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休克纠正前后无创血压(NBP)和有创血压(IBP)监测数值之间的差别.方法 选择2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根据监测方法不同分为A组(NBP组)与B组(IBP组),同步记录肱动脉NBP与桡动脉IBP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水平.结果 当NBP监测SBP<90mmHg,A组监测SBP 、D...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科老年患者侧卧位术中双侧上肢无创动脉压与有创动脉压的一致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胸科择期于侧卧位进行手术的患者140例,麻醉诱导前后及术中同步监测非开胸侧上肢的无创血压和双侧上肢无创血压.根据侧卧位时有创收缩压值大小分为As组(收缩压<90 mmHg)、Bs组(90 mmHg≤收缩压<120 mmHg)、Cs组(120 mmHg≤收缩压<150 mmHg)、Ds组(收缩压≥150 mmHg),根据侧卧位时有创舒张压值分为Ad组(收缩压<50 mmHg)、Bd组(50 mmHg≤收缩压<70 mmHg)、Cd组(70 mmHg≤收缩压<90 mmHg)、Dd组(收缩压≥90 mmHg).对各组患者的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进行差异分析,并对有创动脉压与无创血压作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4组患者开胸侧无创血压和有创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s组患者非开胸侧无创收缩压与有创收缩压以及Bd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s组患者非开胸侧无创收缩压与有创收缩压以及Bd组患者非开胸侧无创舒张压与有创舒张压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分别为r =0.946(P <0.01)和r=0.912(P<0.01).结论 胸科侧卧位手术中非开胸侧较开胸侧的上肢无创血压与有创动脉压相关性更好,当收缩压为90~ 120 mmHg以及舒张压为50~70 mmHg时,非手术侧无创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可准确反映血压变化,但是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时有创血压的监测更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围手术麻醉期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有创血压(IBP)和无创血压(NBP)监测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3个水平的相关性和差异, 为围术期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血管外科行外周血管狭窄介入手术的老年患者, 在围手术麻醉期同时进行IBP与NBP的测量, 应用Pearson、Bland-Altman、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等方法分析IBP与NBP的相关性、一致性等。结果共纳入156例老年患者, 其中男性108例(69.2%)、女性48例(30.8%), 年龄(72.2±7.6)岁。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IBP与NBP存在显著正相关, 其中有创收缩压(ISBP)和无创收缩压(NSBP)、有创舒张压(IDBP)和无创舒张压(NDBP)、有创平均压(IMAP)和无创平均压(NMAP)的相关系数分别0.993、0.808、0.853(均P<0.001)。Bland-Altman分析结果显示, ISBP和NSBP平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有创血压与无创血压监测对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监护治疗的临床差异。方法选择老年严重脓毒症伴有脓毒症性休克患者60例,均给予右侧桡动脉、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血压,同时采用同侧肱动脉无创血压连续监测。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分为休克期与稳定期。比较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血压,桡动脉有创血压与肱动脉无创血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桡动脉与股动脉平均动脉压相关性较好,呈高度直线相关(r=0.969,P0.05)。稳定期及休克期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期肱动脉无创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桡动脉(P0.05)。肱动脉与桡动脉平均动脉压呈直线正相关(r=0.871,P0.05)。休克期肱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桡动脉(P0.05)。休克期肱动脉与桡动脉平均动脉压相关性低于稳定期(r=0.784)。结论桡动脉与股动脉有创平均动脉压相关性好,临床监测可以相互替代,建议在老年脓毒症性休克患者早期加强有创血压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侧卧位与仰卧位高血压患者左右上肢无创血压测量差别及规律。方法112例无创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选用右、左上肢肱动脉测压法,测量仰卧位、右侧卧位、左侧卧位时的血压。结果与仰卧位时比较,同侧卧位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相差0.52—3.04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卧位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降低15.12~17.55mmHg,与仰卧位时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肱动脉无创血压监测时,同侧卧位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对侧卧位无创血压测量结果低于仰卧位无创血压测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有创监测(IBP)、无创监测(NBP)血压测量对颅内出血重症患者血压水平、组织灌注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本院收治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252例为研究对象,依抢救是否采取持续颅内压监测分为研究组126例和对照组126例,研究组依照血压监测方法分为IBP组66例和NBP组60例,分析3组患者颅内压波动、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入院时颅内压升高,经过治疗颅内压逐渐下降,两种检测技术对颅内压监测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BP组和NBP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5),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IBP组和NBP组甘露醇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BP组和NBP组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抢救中采用持续颅内压监测对病情变化监测有重要价值,能为抢救提供必要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纳入131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所有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血生物化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舒张压均无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组收缩压(166.82±24.00 mmHg比154.81±23.71 mmHg)、脉压(81.29±17.44 mmHg比72.41±17.32 mmHg)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较非卒中组显著升高(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白昼平均收缩压和白昼平均舒张压较非卒中组升高(137.57±19.66 mmHg比132.00±15.09 mmHg、71.92±12.47 mmHg比68.29±10.82 mmHg,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收缩压、脉压、血压节律异常是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 入选的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中年对照组(年龄<60岁).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参数的变化情况,动态血压昼夜异常发生率及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结果 平均舒张压老年组均低于中年组(P<0.05);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老年组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舒张压<60 mmHg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状态下有舒张压过低、脉压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重症患者不同病理状态下有创血压测量与无创血压测量间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择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实验1组(收缩压90 mm Hg)、实验2组(收缩压在90~140 mm Hg)、实验3组(收缩压≥140 mm Hg)。对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1组有创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与无创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无差异(P0.05);实验3组差异显著(P0.05);有创血压舒张压值低于无创血压舒张压(P0.05)。实验1、2、3组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4、0.493,0.833、0.847,0.654、0.678,实验1组和实验3组与实验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不同病理状态下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存在一定差异,对高、低血压患者实施有创血压测量,可及时准确的掌握血压变化,为治疗提供帮助,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脉搏波无创血压测量技术与有创血压测量技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选择冠脉造影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经周围动脉将导管送至腋动脉,有创测量其中心动脉压;观察组利用四管通道连接脉搏波无创血压计,测量左、右侧肱动脉无创血压,记录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脉压(PP),比较两组血压值,并采用相关系数(ICC)与Bland-Altman分析两组血压值的相关性。结果两组SBP、DBP、MAP、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SBP与DBP的ICC值分别为0. 98(95%CI 0. 97~1. 00)和0. 96(95%CI 0. 90~0. 98);Bland-Altman分析发现SBP和DBP的差值均值均接近0值参考线。结论脉搏波无创血压测量技术能准确反映患者血压状况,更加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1.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24h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高龄老年组(≥80岁,n=88)、老年对照组(60~79岁,n=80)及中年对照组(60岁,n=25),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治疗状态下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异常发生率及舒张压60mmHg(1mmHg=0.133kPa)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天、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平均舒张压高龄老年组均低于老年组及中年组(P均0.01);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差高龄老年组均高于老年组、中年组(P均0.01);高龄老年组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中年组(P均0.05);舒张压60mmHg的发生率高龄老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及中年组(P均0.01)。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状态下有舒张压过低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血压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49例,直接测量有创中心动脉收缩压、有创桡动脉收缩压,同时使用袖带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无创肱动脉收缩压,使用SphygmoCor仪器测量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有创中心动脉收缩压(126.9±19.5mmHg)显著低于有创桡动脉收缩压(138.9±25.8 mmHg)及无创肱动脉SBP(138.6±17.7 mmHg)(1mmHg=0.133kPa)(P均0.001)。推算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时,采用有创桡动脉压和无创肱动脉压,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舒张压两两组合,共计4种模型。有创中心动脉收缩压与四种方法推算的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但呈显著正相关(r≥0.622,P0.001)。BlandAltman作图分析显示,使用无创肱动脉压推算出的中心动脉收缩压与有创中心动脉收缩压相比,93.9%的点在一致性界限以内。ROC曲线分析显示,使用无创肱动脉压推算中心动脉收缩压时,采用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压/舒张压校正,对中心高血压的检测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24)。结论无创及有创外周动脉血压均不能真实反映中心动脉血压;无创中心收缩压与有创直接测量值相关性及一致性良好,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对中心高血压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无创及有创中心动脉压测定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性、有创性测量所得的中心动脉血压与外周动脉血压(SBP)的一致性,了解中心动脉血压无创性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作冠状动脉造影的50名患者,据有无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将患者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采用无创性中心动脉血压(NCSP)测量仪测量受试者的SBP和NCSP,同时用导管测量受试者升主动脉根部的有创性中心动脉血压(CSP)。结果各组NCSP与CSP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呈正相关性(P均〈0.01)。各组SBP与CSP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均呈正相关性(P均〈0.01)。各组CSP与动脉收缩压增强指数(AI)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NCSP与CSP正相关,可以代替CSP。NCSP反映机体血压变化的敏感性强于SBP。中心动脉血压与A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10 年8 月至2012 年1 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93例,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计算所得的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与无LVH 组;再根据24 h 动态血压监测获得的结果分为血压晨峰组与无血压晨峰组,杓型血压组与非杓型血压组.分析比较24 h 血压、白昼和夜间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与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无LVH 组相比,LVH 组24 小时收缩压(24 h SBP)、24 小时舒张压(24 h DBP)、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和夜间舒张压(nDBP)均升高,P<0.01;LVH 组24 小时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高于无LVH 组,P<0.05,但两组24 小时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无差别;与无LVH 组相比,LVH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和夜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升高,P<0.01;但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SD)和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SD)无差别.②血压晨峰组LVMI 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5;血压晨峰组LVH 比率也高于无血压晨峰组,P<0.01;与无血压晨峰组相比,血压晨峰组24 h SBP、dSBP 和nSBP 均增高,P<0.05,但两组24 h DBP、dDBP 和nDBP 无差别.③杓型血压组LVMI 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5;杓型血压组LVH 比率低于非杓形血压组,P<0.01;与非杓形血压组相比,杓型血压组nSBP、nDBP 均降低,P<0.01;而两组24 hSBP、24 h DBP、dSBP、dDBP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 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晨峰密切相关.具有血压晨峰的患者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出现LVH.  相似文献   

15.
探讨年龄,高血压、平均动脉压和晨峰血压等因素对老年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325例老年患者根据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225例)和非高血压组(100例),对两组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非高血压组相比,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变异[(10.82±2.72)mmHg比(14.18±2.98)mmHg]和舒张压变异[(8.12±1.83)mmHg比(9.05±1.94)mmHg]明显增加(P均<0.01);但其收缩压的变异性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t=1.277,P=0.21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晨峰收缩压和收缩压变异呈明显正相关(r=0.342,P<0.05),平均舒张压和舒张压变异呈明显的正相关(r=0.323,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是增加的,晨峰血压和平均舒张压是老年收缩压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缬沙坦对老年糖尿病肾病(DN)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DN血液透析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低剂量组给予80 mg缬沙坦进行治疗,高剂量组给予160 mg缬沙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白昼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室壁厚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白昼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高剂量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显著优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昼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高剂量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显著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LVEF、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左心室室壁厚度显著优于低剂量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副作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0 mg缬沙坦治疗老年DN血压透析患者能较好控制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尤其是夜间血压,并且保护肾脏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在老年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与护理的措施。方法回顾老年重症监护病房中30例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应用,总结护理措施,其中桡动脉置管15例,肱动脉置管5例,足背动脉置管10例。结果有2例穿刺口渗血、皮下淤血,2例导管堵塞,无血栓形成,无脱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导管测量主动脉根部血压(中心动脉压)与经袖带测量肱动脉血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介入方法分别记录主动脉根部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同步经袖带测量左臂肱动脉无创血压两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记录收缩压、舒张压,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心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差异无显著性,P=0.908。中心动脉舒张压较肱动脉舒张压低7.85mmHg(P<0.001),舒张压净差异变化值在65岁以上组较65岁以下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袖带肱动脉收缩压能准确反应中心动脉收缩压变化,袖带肱动脉舒张压较中心动脉舒张压高,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加大。  相似文献   

19.
测量踝部动脉血压与肱动脉血压、主动脉内血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下肢血压测量方法。方法 对高血压病组及非高血压病组共 10 7例病人采取将袖带缠于小腿下端监听足背动脉血压 ,并与肱动脉血压、主动脉内血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踝部动脉血压与肱动脉血压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0 1) ,两组四肢血压与主动脉内血压相关性检验 ,除高血压组踝部动脉舒张压外均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踝部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比肱动脉分别高 10和 5mmHg;肱动脉收缩压低于主动脉内收缩压 5mmHg ,舒张压约高于主动脉内舒张压 5~ 6mmHg ;踝部动脉收缩压高于主动脉内收缩压 6mmHg ,舒张压约高于主动脉内舒张压 10mmHg。结论 测量踝部动脉血压的方法是可信的 ,但高血压组的踝部动脉舒张压与主动脉内舒张压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238例,以血压≥160/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标准,分为高血压组(134例)和对照组(104例),并进行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用Pearson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baPWV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偶测收缩压,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aPWV与偶测血压;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昼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P<0.05,P<0.01),而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是老老年人群动脉僵硬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脉压、心率及血压负荷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